admin 发表于 2021-10-1 05:59:38

《论语》里仁篇告诉你何为仁德,何为孝道,及君子的为人处事法则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是说,道德高尚的人,能够有和谐的邻里关系,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有一个互帮互助的、和谐的邻里关系,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讲,都是必要的,而且是可以产生莫大助益的,尤其在现今的社会,处理好邻里关系更为必要,小家庭已经成为社会主流,类似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早已成为永远的回忆。而德不孤,必有邻,这种处世哲学,无论是在两千年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还是现在的21世纪,均是实用的、有效的、正确的。对于这一点,只要大家稍微留意一下,身边那些道德或行为高尚的人,就能感受到,德不孤,必有邻,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句用来让大家膜拜的话,在我们生活中,那些德行比较高尚的人,他们的邻里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以及家庭关系,确确实实处理的非常好,远远比那些人格、行为低劣的人,要有更和谐的周际关系。
或许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方法有多种,比如像《鬼谷子》里所阐释那样,能够揣人情、摩人意,然后顺着人的意愿,因人而异、随机应变地,说话、处事、做人,这种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就则就、欲求则求的,人际关系处理方法,同样很有效,就像大家生活中,见到的那些,能说会道、眼皮活的人,周际关系处理的也很好,而且处理起来还很轻松、随意,这类人处理人际关系靠的是方法方式,儒家人处理人际关系靠的是人格魅力,两者不属于同一种路子。虽然高尚的德行,不是唯一的、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方法,但是高尚的德行却是大家最容易践行的方法,揣情摩意不是人人都可以融汇贯通的,而修炼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却可以人人模仿、践行。

https://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ee4ff4aeaaf74ff48b36fd36c1954cb9

那么什么是德呢?老子在《道德经》里,把德诠释,仁、义、礼,孔子的时候,延续了这样的观点,到了孟子时,孟子把德诠释为,仁、义、礼、智,到两宋的大儒时,把德进一步诠释为,仁、义、礼、智、信。所以说,德就是仁、义、礼,或者把智、信再加上,无论是老子、孟子,还是宋朝的大儒,均认为在德上,仁是排第一位的,那么什么是仁呢?孟子曾对仁、义、礼、智,做了一个基本诠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从孟子的诠释来看,仁就是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博爱之心,我们来看看《论语》里仁篇里,孔子是怎么解释仁的。在里仁篇里,有这么几句话,“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这三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立志做个仁爱之人,就不会做坏事了”,“只有仁爱之心的人,才能区分好人、坏人”,“如果君子失掉仁德,又怎么去成就自己的名声呢?”,这三句话概括起来讲,是说仁爱之心,是君子成就好名声的基础,是区分某事该做不该做的准则,是判断某人是好是恶的标准。此外,孔子在里仁篇里还说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前面这句话是说,不选择跟有仁德之人居住在一块,怎么能说是聪明呢,孟母三迁,是对这句话的一次有效践行,后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不会在那怕只有一顿饭的时间,做违背仁德的事,就算最紧迫的时候,就算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要遵循仁德。

https://p9.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0eb6355ed9fe45cfa74f065a44b914ba

孔子在《论语》里仁篇里,不仅谈到了何为仁,仁者是怎样的,还谈到了君子为人处事的方法。那么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怎样为人处事呢?我们先来看看,孔子在里仁篇里,是怎么论述君子的为人之道。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意思是说,君子怀念的是德行,小人怀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切勿触犯刑律,小人想的是怎么获利;还说到,“放于利而行,多怨”,意思就是为了追求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亦说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礼”,是说君子追求的是道义,小人追求的是利益。这三句话的核心,是第一句话,“君子怀德,君子怀刑”,即君子在为人时,应该追求高尚的德行,同时遵守刑律,而不能以追求利益、追求生活为首要导向。现今社会,对孔子批判小人怀土这种思想,形成了质疑,认为孔子这样的批判是不对的,土代表的是家庭生活,把家庭生活作为归宿,这样有错吗?显然是不能说有错的,孔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论述,是因为时代的因素,孔子那个时代,君子代表的是公卿、博士,如信陵君、春申君、武安君、墨子、老子、孟子,君子代指这两类人,小人代表的是老百姓、奴隶,如果信陵君或老子,天天想着吃什么饭,那不成典型的职位错配吗?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这句话对后世的意识形态,形成了较大影响,我们去看看封建社会那些朝臣们,就能体味出个一二,这些人对名声的注重,是远远高于家庭生活的。

https://p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2304ef4875e646279b303dccc37fcf2b

那么孔子在里仁篇里,是怎么谈论君子的处事方法呢?对于君子的处事之道,孔子在里仁篇里,共说了八条,看完这八条原则后,我们不得不佩服,甚至叹服孔子,这些原则就是到今天,对大家一样有借鉴作用:
第一条是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有志于追求真理、学习真理,却又把吃不好、穿不好作为耻辱,那么这样的人是不值得与其交流的;这是孔子对君子的定位,应把注意力集中到学道、求道上,而不是吃、穿上,用和珅来做个例子,那些既追求道,又追求吃穿的人,如果在道上有所成就,那么大抵会成为和珅那样的人,而且随着把心思放在贪图享乐上,慢慢地在道上的精进就会减慢;
第二条是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是没有规定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的,按照道义的要求去做就行;
第三条是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是不担心没有职位,只担心没有可以立身的本领,不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只追求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就可以了;
第四条是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大家都比较熟悉,意思就是见到贤德的人应该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应该自我反省;
还说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以约失之者,鲜矣”,
“君子讷于言,敏于行”,
这三句是关于言行的,是说古人不肯轻易把话说出口,是因为他们耻于行动赶不上言语;因为对自己的约束、节制而犯错误的,这是很少的;君子说话要谨慎,但行动要敏捷。这三句话,都是指向,处事要重行动,轻口舌,最忌讳说大话。
第八条说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侍奉君主过于烦琐,就会遭到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繁琐,就会被疏远,这类人属于琐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比较常见,他们给大家的感觉就跟孔子所说的一样,这类人容易让人反感,所以日常处事要简明、轻快。

https://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3562767589bf4341a25c0b53b0aaeafc

除了上面谈的这两个问题以外,孔子在《论语》里仁篇里,还谈到了孝。关于孝,孔子在里仁篇里说了四段话,第一段话是,“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说,侍奉父母只能委婉地劝他们改正错误,如果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父母还是不愿听从,那也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违抗他们的意愿,这句话,后来到《弟子规》里面变成了,“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由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知道,《论语》在整个儒家文化体系的价值,与地位;
第二段话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大家都比较熟悉,意思也比较简单,游必有方的意思是方向;
第三段话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说,一个人对他父亲的正道,长期坚持而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就可以了;
第四段话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的衰老而忧惧。这一条对于现今的人还是很有警示意义的,更多的人已不记得父母的年龄,习惯了父母为他们的操劳,而忽视了父母的年龄。希望大家看完这篇文章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父母的年龄,并牢牢地记在心里,永不忘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语》里仁篇告诉你何为仁德,何为孝道,及君子的为人处事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