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74b66bf7sz16 发表于 2022-5-21 07:44:45

《人生》有感

#以书之名#<img>

半夜醒来,打开kindle,接着看路遥的《人生》,越看到后来,越是激动。那种久违的感觉又回来了,像当初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江东去》、《穆斯林的葬礼》……
很庆幸生活在这么一个国度!有着奔流不息地黄河,有着巍峨壮丽的黄山;抬头看一眼望不到头的城市霓虹,脚下是厚重而沉默的土地。深夜的农村静谧而安详,想起村口那一汪井水,哺育过多少淳朴善良的人啊,同时有见证着这些个古老的村落多少悲欢离合,南来北往。它虽然知晓,但是却从来不言语,像一个长者,它的年岁比爷爷的爷爷还要年长,欢喜着我们的欢喜,悲伤着我们的悲伤……
故事发生在建国初期的陕北农村,高中生高加林落榜后从县城回到农村,从肩不能挑的文弱书生到民办教师——农民——县委办通讯干事,再到农民的经历,每一次身份的转变所带来的境遇都不禁让人深思。世俗的眼光……爱情的抉择……心态的变化……从这本书中我看到很多人的影子,能让我产生诸多共鸣,像是我身边最亲最爱的人的经历。
身边的德顺爷爷。德顺爷爷是个70多岁的老光棍,有着黄土高坡农村人勤苦的本质,爱劳动且为人善良,不识字却明事理,喜欢在农闲时抽一袋旱烟,和村里大多数老人一样,对小孩极好,常给村里小孩发糖果,听别人叫一身爷爷能乐呵好半天。书中的德顺爷爷是我爷爷和大爷爷的结合体。我大爷爷一生未娶,勤劳而又淳朴,是个偏执而有固执地可爱老头。和德顺爷爷一样,他也喜欢唱歌,不过他唱的不是信天游,而是丧歌,每当村里有白事的时候,都要请上他去唱几句,听人说他唱的极好,邻村八乡的人都知道。我只记得小时候早起刷牙的时候隔着墙能听到他躺在床上唱,唱的兴起的时候,声音会很高。这个不识字的老人,同德顺爷爷一样,小时候给地主家做过事,不喜欢言语,常年用柴火做饭,做出来的菜永远是黑糊糊的,喜欢睡稻草做的床垫,枕头是用砖头做的。我偶尔我想起他,想起老式菜柜里面为我们留的饼干和点心,想起我取到好成绩时给的“巨额”奖学金。
爷爷和大爷爷不同,他经常自诩自己是一个“烟酒生”,烟酒从不离身。和德顺爷爷一样,他喜欢抽一口旱烟,用他的话说,别的烟不够劲;喜欢喝酒,农村自酿地那种烧酒;每天早上雷打不动的泡上一壶浓茶,加一块黄糖。
爷爷是一个苦过得人,从小没了妈妈,只上过两年学,后来的算术识字都是自学,他经常和我们说,是共产党救了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很喜欢穿每年党员大会发的那种白色纪念背心,常常为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而骄傲!
贫穷地生活让他早早的学会当家做主,生活的磨砺让他有着自己的生活哲学,经常在茶余饭后同我们讲怎么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以前年纪小,没有觉得他说东西有多大用处,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觉得爷爷说的话,是至理名言。像加林评价德顺爷爷一样,他是一个热血诗人,是生活打造出来的哲学思想家。我时常会想起爷爷,想起他的谆谆教诲,想起他的古怪脾气,想起他的音容相貌……
身边的加林。说起加林,更像是二叔和爸爸的故事。二叔是高中生,是那个年代少有的高材生,落第过后回到农村,跟着泥匠师傅学起了建造房子的行当,想必也经历过手磨出血泡,深夜失意痛哭的时候。但这片厚重地土地,有着博大的胸怀,只要你足够努力和勤奋,定会给你想要的回报,如今的二叔虽然经常谦虚地说自己是个庄稼人,但是有着一颗不安于现状,好学上进的心,经常教导我们要做一行爱一行,正是凭着这份对生活的热情和执着,成为了村里的能人。
脸朝黄土背朝天是他作为一个庄稼人最真实的写照,虽躬身于田埂,却心怀天下时事。
老爸的经历和加林挺相似的。初中毕业之后,回村小学当起了民办教师,写的一手好字,文采斐然。后来因为市场经济发展,南下广东务工,虽然从小少了父母的陪伴,但是换来一个衣食无忧的童年,在那个年代,对我们而言,已经足够幸运,我们比同时期的小伙伴来说少吃了不少生活上的苦。
父母的爱情,我有所耳闻,像极了加林和巧珍的爱情。但老爸是幸运的,不同于加林和巧珍的悲剧收场。在我看来,每个人大都会经历对亚萍浪漫和巧珍的朴实抉择,一个是理想主义式爱情,一个是现实主义爱情,生活却大都是残酷的,往往都是现实打败理想,但好在我们经历过,依然热爱这片土地和亲人!
正如罗曼罗兰说过一句话: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了生活的本原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