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5kp655p8z 发表于 2022-5-17 22:01:34

历史上,尹维新与高山戏有哪些故事?

尹维新先生,武都高山戏国家传承人、陇南武都有影响的高山戏“戏模子”、高山戏第四代传承人。
这飘荡在高山之巅的回响,如同蓝天白云般清晰明快的唱腔音乐,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对生命的呐喊,生活的欢歌。它源自流传了几百年、并深深扎根于米仓山云雾深处的武都高山戏。
在武都以北的米仓山,再向北蜿蜒20公里的高山深处,有一个叫鱼龙的山区小镇。相传明朝将军李文忠曾在鱼龙叫“窄狭子”的地方驻军,期间,李文忠在平定匪患、确保一方安宁的同时,鼓励当地民众休养生息、发展农耕,深受民众爱戴,李文忠去世后,玉龙百姓感其恩威、修建了寺庙与戏楼,尊李文忠为福神,将其塑像供奉其上,通过祭祀、歌舞、唱戏的方式纪念。这一纪念方式在鱼龙镇这个长期偏僻闭塞的环境下,慢慢生化出固定的民俗仪式,并籍由秧歌、社火、把式舞、唱小调、演故事等孕育成长出具有独立品格的地方小戏——武都高山戏,至今延续着原始古朴的风貌。每年的正月,鱼龙的各村都要先推选本村有威信的长者、成为头人组织进行议事,分工负责,这场活动从头到尾有着严格仪式程序,台下的出灯、过关、圆庄、上庙、走印,反映了这个地区的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台上的踩台、灯官说灯、开门帘、打小唱、演故事,则清晰呈现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的说法。高山戏演出流程,大部分形成固定程式,被人们虔诚演绎和遵循,而唯有演故事这个包含最多内容的程式,被一代代在传承过程中、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形式和内容,而这种历史使命就交给了被称为“戏母子”的人。尹维新,1943年出生在鱼龙乡上尹村,是爷爷五十岁得的孙子,所以给他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尹五十。在尹维新的记忆中,在他很小的时候,村子里唱戏就很盛行,而且唱的大本戏,父辈、祖父辈都是其中的演员。幼年的尹维新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命运注定和高山戏紧密相连,成为名副其实的戏母子。童年的尹维新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之下,对戏曲有强烈的好奇心。当时,父亲和村子里的演员在台上唱戏的时候,剧中有两个小孩被她的大娘关在草房里面、准备要烧死,正在大火点着的过程中,忽然天上的太白金星下凡,把两个小孩子从烟火当中偷偷救走。看到这一幕,他对舞台上使用烟火很感兴趣,好奇心愈重。他心里感到很奇怪,哎,神仙还能把我、能救上还走,这个是怪事情,当时很好奇。尹维新七岁的时候,祖父辈有一个叫尹虎娃的盲人,他手上一边搓麻绳,一边唱高山戏,有一个调子至今让他记忆犹新。“一个雀雀一个头,一双眼睛明丢丢,一双爪爪子朝前站 太平年,一股子尾尾往上弯 年太平。”幼年时记下的这个调子,时隔60多年,直到2015年尹维新创作的《学习十八大》,其中就用了太平年这个曲调。1952年正月十五,周围几个村子都要去鱼龙寺演出,尹维新在村上的老前辈排演的节目《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扮演了梁山伯的书童。这是尹维新第一次登台表演。自己还变成了别人了,自己还变成书童了,这还有意思,还是感觉到好奇。同年,因为土地改革,家里的情况也日渐好转,此时9岁的尹维新开始上了小学,他非常珍惜上学的机会,吃饭的时间一边啃着凉馒头、一边在小学的图书室外面晒太阳看书。利用吃饭的时间自己都要多看些书,爱看书。小学的时候,就学了一点乐理常识。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开始教简单的曲谱,尹维新对加减乘除中的1234567。这怎么还,还变成哆唻咪发嗖拉西了呢,还有高有低了呢,还有快有慢了呢。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少年的尹维新在音乐方面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展现出了一定的天赋。然而在那个年代,由于家庭的经济困难,即使再爱学习的尹维新也被迫放弃学业,所以小学毕业后,就带着遗憾务农种地。他在坡上看着他的同学们复习考中学,他在坡上放牛,他坐在坡上、他就哭了。正当尹维新陷入苦闷的泥淖时,命运似乎有了转机。尹维新得到了他生命中一位贵人的相助。这个人叫尹志刚,是尹维新小学的校长,也是他走上文艺道路的启蒙老师。由于他本人的小名叫尹五十,在小学报名的时候、尹志刚觉得不好听,所以给他起名为:尹维新。1959年8月,正值武都师范来鱼龙招生,他们要求五官端正、要有才艺特长,尹志刚想来想去、只有一人符合他们的要求,这个人就是尹维新。过了两天,他的班主任老师就给他通知了,让他到学校里去,小学里、小学里去。说师范招生呢,他把自己推荐上了。由于受到尹志刚的推荐,尹维新被保送上了武都师范。求学之初,幸逢贵人、得遇良师,这何尝不是一道命运的分水岭。从那时起,这位日后一代高山戏创作艺人从此走上了他艺术人生的漫漫征途。由于师范学校要经常开展文艺活动,尹维新的才能渐露头角,创作生涯也从那时开始。在高山戏中浸染长大的尹维新脑海中已经装了许多高山戏的曲调和唱词,他把从小记下的高山戏的调子套进去、把高山戏的唱词套进去,创作节目经常获奖。感觉到、他感觉到哪里、高山戏的原调子哪里稍微低沉一点,自己把它往高里升,试着才开始,把这个曲改一下。尹维新在师范还学会了拉二胡,按照小学学下的音乐常识、自己摸索,常常坐在学校旁边的核桃树下练习二胡,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管你谁,耻笑也好、赞扬也好,我一直拉,为自己伴奏的是、说实话呢,河边里的、不住停的叫唤的青蛙声音。1961年,正当尹维新专心求学时,父亲突然去世,这一个阶段他的遭遇是家破人散、苦不堪言,在生死斗争中挣扎了将近一年。他万分难过回家奔丧,错过了学校的毕业考试、没有拿上毕业证,这个满以为可以吃上公家饭的农民孩子又回到生活的原点。1963年,村上要办小学,从此,尹维新开始了长达19年的民办教师生涯。尹维新之子尹利宝说:“村上需要老师,他就在村上当老师、当校长,教学生。应该这个时间段他就有更多的时间能够去了解高山戏。”这19年,尹维新教学的同时,不断从前辈身上汲取了传统高山戏丰富的营养,他的人生以高山戏为主线,历经坎坷。尹维新择善而从的一位老艺人叫尹执川,他将《西游记》、《水浒传》等作品里的故事提炼出来,编写了《三打白骨精》、《野猪林》等故事。以前,高山戏演出根据情节即兴发挥,由戏母子口传心授,在尹执川之后、高山戏从此有本子了,有故事了,但还不是剧本,它没有唱腔的设计,没有人物场次的安排。尹利宝言:“以前都是口传心授,我把这个事、戏母子记在脑袋里、我讲给你;但是从这个尹执川这个老先生开始呢它有这个本了,就是有故事了。”尹维新不断地积累经验,将老一辈排的传统剧目《三世仇》、《钉缸》等剧目改编写下来。他曾经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给他的下一辈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这个本子排了就这么一本戏,唱腔、道白、动作都齐了。在这个过程中,尹维新还做了一件很大胆的事情,就是让女同志担任角色,改变了一直以来高山戏女人不登台表演的历史。因为我们的老艺人许多人他有一个传统的观念,打破这个观念多难啊,让这些人要接受又有多难。他不行,他打破了这种传统,他让女同志上去演节目,哎、节目质量上去了。通过一系列的改革,1963年冬季,以尹维新为首的年轻人创排的节目在村上演出后,村民们非常喜欢,把他们的表演称作演新剧,吸引了周边村社的许多群众前来观看,并把他们请到各村去表演,尹维新从此成为村里重要的人物。不但在村上小有名气,而且在周边也有一定的影响。那个冬上一演,在鱼龙乡就有了名气了。1965年,是高山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一年,也是尹维新人生历程上重要的一年。尹维新发起创建了上尹村高山戏业余剧团,在历史的跌宕起伏中、上尹村高山戏业余剧团犹如一粒火种,将高山戏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薪火、相传直至今天。尹维新徒弟尹社宝言:“那个时候他一边教学一边给我们,上尹村成立了业余剧团,在他的指导之下一直没有间断,直到现在。我们业余剧团一直在着。”这位继往开来的戏母子经由日复一日的积累、实践和开悟,经由痴狂般心无旁骛的钻研,终于脱颖而出。
1965年深秋,武都县第一次举办农民文艺调演,尹维新创编、配乐、参演的《人老心红》、《三宝参军》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人老心红》不仅获得了创作演出优秀奖,而且改变了以前高山戏演故事、走过场中单曲牌形式,而是运用多个曲牌,变成连缀体。经过尹维新他们的加工之后,这样的连缀体唱腔给高山戏赋予了新的生命。杨鸣键言:“尹维新他们这个《人老心红》上唱的这个高山戏的这个曲牌,是这个连缀体,也就是一个曲牌和一个曲牌连缀起来的,不是他们走过场演的那种单曲牌,唱完这个过场只唱一种曲牌,因此自己当时听了以后就非常受感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上,尹维新与高山戏有哪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