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民族优良家风
作者:许春华(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河北大学畿辅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家风”扮演着关键角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传承问题,强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新时代培育优良家风,推动党风、政风、民风、社风建设,树立现代家庭文明新风尚,应该充分重视中华民族优良家风的传承。
优良家风的突出特质
家风是一个家庭(族)代代传承的价值信念、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体现着一个家庭的精神信仰、道德风貌、整体气质。在中华民族绵延赓续的优良家风传统中,形成了非常突出的家风特质。
家国一体的宗旨。中国人自古就认识到,“家事”“国事”“天下事”紧密相关,“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被称为“天下第一家族”的孔氏,传至第64代孙孔尚贤,在颁布族规《孔氏祖训箴规》时,把“践行忠孝,家国同构”归结为孔氏家风的终极追求,成为孔氏家族绵延赓续2000余年的精神支柱,体现出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崇德向善的取向。优良家风,涉及立身、治家、为人处世、言行举止等方方面面,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成为家风内容的价值取向,如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崇仁尚义、诚实守信,尊师重教、重礼谦逊,和睦宗族、礼让乡邻,勤奋读书、勤俭节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公正廉洁、义利分明,等等。正可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家人心灵的归宿。优良家风,不是物质财富的载体,而是一个家庭的精神信仰和性格特征,是众多家庭成员的精神寄托。优良家风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当然有一种刚性的规范、制约作用,但更为主要的是一种柔性的调适与引导,是一种通过家庭成员的情感沟通、身体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魏书》所云“渐渍家风”便是对这一过程的形象阐释。
社会风气的缩影。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优良家风是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精神风貌的缩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映。《毛诗序》云:“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优良家风是对一个家庭及其成员的涵育陶冶,也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教化熏染,是从家庭逐步推广到国家、天下的过程。《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优良家风与社会风气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
优良家风的传承
优良家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需要一个家庭的数代甚至世代传承。传承优良家风主要传承的是价值观念、精神信仰。
“亲亲”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一条主线,“尊祖”“敬宗”成为一个家庭确立价值观念、精神信仰的主要方式。祖先祭祀的各种仪节、活动,也是传承家风的一种标识。由此,祖先作为一种文化象征,使家庭成员获得一种文化认同;祖先作为一种精神动力,不断激励家庭成员获得幸福与功德。曾子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种信念使优良家风的传承获得了一种超越的价值依据。
优良家风更需要向下传续,需要家庭主要成员的率先垂范,以及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与穆叔在讨论家风“不朽”的命题时,范宣子提出世卿世禄为不朽,穆叔则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从此,“立德”“立功”“立言”影响了无数士大夫的家风传承,“不朽”的价值观念成为优良家风的终极追求。至于后人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家风克嗣”等术语,亦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传承优良家风的不懈努力。
优良家风,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积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是传统士大夫精神追求的结晶。优良家风的传承,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彰显,是中华民族文明传承与弘扬的另一种轨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建设新时代优良家风
当今中国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与中国传统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建设新时代优良家风,既应传承中华民族优良家风,更要契合新时代的变化。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家风建设。建设新时代优良家风,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传承中华民族优良家风中的“家国情怀”,要充分认识到家庭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要把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与担当,与家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
发挥党员和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表率作用,把家风建设与党风、政风、民风、社风建设统一起来。新时代家风建设,涉及千千万万个家庭。而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所以,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秉持共产党人“心底无私,天下为公”“不谋私利,不搞特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价值追求,带头建设新时代优良家风,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推动清正廉洁的党风建设、政风建设。广大普通家庭则要努力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家风,把中华民族的优良家风融入新时代家风建设之中,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正确处理好家庭中情感与道德、法治的关系。新时代家风既是亲情的凝聚力,也是道德的润滑剂,还应是法治的载体。家庭伦理对家庭情感起一种柔性的引导、调适作用,法律则起一种刚性的约束、规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过好亲情关、亲属关,共产党人当然要讲亲情,但当亲情与党纪国法发生冲突时,要坚持“纪法大于亲情”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给自己定下了三条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在家风建设中,必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必须同各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作斗争。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07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