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存善心 处事要善行——记我市第二届“文明家庭”赵凤兰一家
https://p9.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SNIRnDjBOAX8ehttps://p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SThlTqnBEo30zo
“虽然我身有残疾,但我是幸福的,发自内心的快乐。这幸福和快乐源于家人给我的关爱和温暖,还有儿孙一片纯纯孝心。”说出这番话时,赵凤兰眉眼间满是笑意。她今年79岁,是绿化社区一位普通居民。而在家人和邻居们眼中,她既是一个贤惠的妻子,又是一个善良的母亲,更是一个热心的好人。
她是贤妻,小肩膀挑起生活大重担
1962年,赵凤兰新婚不久,还未享受甜蜜生活,丈夫就随着一道“支援大西北”的命令,调来了嘉峪关,而她,独自留守东北老家,夫妻两人自此分居两地,那一年,赵凤兰只有23岁,正是一个女人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丈夫远在千里之外,自是帮不上家中的忙,赵凤兰默默挑起了生活重担。那年月,日子是真苦,婆婆常年瘫痪在床,公公不能下地干活,小叔子年纪还小,全家都只能靠赵凤兰支撑。她白天去地里埋头干活,晚上回家照看全家人,收拾妥当后,还得赶紧把第二天公婆的午饭准备好。出了厨房,就进卧房,她还要给瘫痪的婆婆擦洗身子,有时还要更换被褥。待回到自己那间冰冷的小屋,已是深夜,累到极致,她也会忍不住抹两把眼泪。但天亮后新的一天开始,她仍会打起精神铆足劲奔忙着。
那时候通讯非常落后,一封家书从东北到西北,再从西北回到东北,需要近一个月时间。赵凤兰和丈夫就靠着每月的一封家书诉说彼此的思念。为了不让丈夫分心和担忧,家书中,赵凤兰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对自己的艰辛只字不提,留下最多的话是:爹妈很好,我很好,请不要挂念,我会好好照顾他们的。这样“牛郎织女”的生活,赵凤兰一过就是24年,期间,他们先后生育了6个孩子,日子过得更加艰难。生活的压力,让赵凤兰老得比同龄人都快,皱纹、白发,早早出现在她的脸上、头上。可再苦再累,赵凤兰从无一声抱怨,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于家中,硬是用瘦小的身躯为全家筑起一个温暖的港湾。
1986年,国家出台好政策,随着一批农转非大军,赵凤兰带着5个孩子跟随丈夫来到嘉峪关。因放心不下年迈的公婆,她含泪将大儿子留在了东北,替他们照顾老人,以尽孝心。丈夫的收入有限,要给公婆寄生活费,还要抚养年幼的孩子,赵凤兰再次挑起家庭重担,边照顾丈夫孩子,边找零活挣点家用。她扛过麻袋、打过短工、卖过菜……宁愿自己生活苦点,也会每月按时把生活费寄回东北。可即便这样,想起两位老人,她总会伤心又愧疚地说:“我没有把两个老人伺候到走,我做得不好,让大儿子为我吃苦了。”多年的劳累,终让赵凤兰落下了残疾。
她是良母,孩子们的孝顺源自她的言传身教
赵凤兰有6个孩子,其中4个子承父业,供职于铁路系统。虽然都早已组建家庭各自生活,但分家不分心。只要家里有事,或者某个家庭成员遇到困难,大家总会自发聚到一起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尤其在对待赵凤兰老两口的问题上,从来都是争先恐后比着孝敬。老两口身体不好要住院,兄弟几人把医院当“家”,抢着照顾老人,谁都不肯走;要交医药费了,几个人争着往缴费处跑,生怕自己腿脚慢了赶不上。但凡产生矛盾,都是互相谦让、体谅,从不为鸡毛蒜皮的事情计较。兄弟之间和睦,妯娌间也和谐,以赵凤兰老两口为主心骨的大家庭里,总是一派其乐融融。
孩子们这样孝顺,与赵凤兰对孩子们自小的教育密不可分。她全心全意毫无怨言地照顾公婆,从生活细节上给予老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她的孩子们看到眼里,记在心里,不知不觉间,受赵凤兰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秉性纯良,继承了母亲孝顺的美德。在处理家庭琐事时,赵凤兰从不偏帮自己的孩子,儿女们的小家庭闹点矛盾,她总会向着儿媳、女婿。逢年过节和周末,儿女们都会带着礼物和老人聚会,一屋子人有说有笑,有的给老两口捶背,有的揉腿,有的给老两口洗脚、剪指甲。子女们常说,没有母亲的辛苦付出,就没有他们现在的好生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就应从一点一滴的生活照料开始。
她很热心,为邻居帮了不少忙
真心待人是赵凤兰全家的处事态度。赵凤兰在小区里很有“名气”,因为她时常助人为乐,谁家有困难,只要他们家听到消息,总会热情帮忙解决。赵凤兰有个儿媳在小区门口开了个小商店,平时帮人收发各类快递从不嫌麻烦,在小区里人缘极好,常有居民聚在她商店门口闲聊。赵凤兰的一个老邻居,丈夫去世早,女儿在外地,平时独居,赵凤兰一家对这个老邻居特别关注,大事小情总会伸把手帮忙。多年过去,一些搬走的老邻居对赵凤兰依旧“念念不忘”,隔三岔五互通电话嘘寒问暖。大家都热络地称她“王妈”。
做人存善心,处事要善行。这是赵凤兰用质朴言语和实在行为对所有家庭成员最大的影响,也稳稳成了他们家的家风。夫妻和睦,代代孝顺,兄友弟恭,户户和善。这就是赵凤兰一家,平凡普通又有爱。(记者潘霞)
声 明
嘉峪关新闻网原创微信,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及著作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按《嘉峪关日报社稿酬发放办法》支付稿费。联系电话:0937-6287604
https://p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SNIS1Y9FFJERWa
https://p9.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SNIT5kJ4G8FRds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