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窗|忠诚,为他赢得后世美誉
4月9日、10日晚,一场关于长坂坡之战的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在这个研讨会上,长坂坡之战相关人物或故事的“进化史”,成为大家交流和探讨的重点之一。事实上,我们如果细致观察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历史、文学、艺术乃至民间的演化过程,可以从不同维度发现传统的价值观念是如何逐渐渗透、参与乃至改变人物形象的塑造策略和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在长坂坡之战中,赵云单骑救主是最精彩的桥段之一。综合考察不同年代的正史、小说、影视剧、戏曲,对比它们在细节处理上的差异,能够比较清晰地勾勒出赵云这一形象的典型化过程。
https://p6.toutiaoimg.com/large/tos-cn-i-tjoges91tu/T2qR89PC4fi26h
赵云是三国人物中当之无愧的战神之一。在大多数人心目中,赵云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形象。他忠诚,忠义,忠于职守,并且智勇双全,武力值超群,把枪舞得“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他在阵前大喝一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常令敌人丧胆。单骑救主,是赵云最显赫的战绩之一。在长坂坡的战斗中,曹操眼见赵云的威猛超群,禁不住称赞“真虎将也”,以至于命令手下将士不要放冷箭,只要活捉赵云。若非如此,赵云即使怀中没有抱着阿斗,恐怕也难杀出曹军重围。这件事倒也能够证明,曹操爱惜人才,求贤若渴,确非虚言。
长坂坡之战的背景大致如下:曹操率军南征刘备,刘备弃新野、走樊城,欲奔往江陵。刘备深得民心,十多万百姓跟着转移,因此队伍行进缓慢,日行只有十余里。这时,曹操命部下精选五千铁骑,星夜前进,追赶刘备。在当阳县景山,曹军于一个四更天追上刘备队伍。双方立刻爆发激战。战场逐渐推进到长坂坡。
按《三国演义》描述,赵云参战的大致过程是:在曹军冲击下,刘备与赵云等走散,遇张飞。张飞杀开一条血路,保护着刘备且战且走。赵云负责护送刘备家小,但也被曹军冲散。在长坂坡,赵云反复冲入曹军之中,杀了个三进三出,先救出甘夫人和糜竺,终又寻到阿斗,抱在怀中,直透重围。在这个过程中,糜夫人因伤重投井自杀。之后,赵云将阿斗递给刘备,刘备掷之于地并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长坂坡一战,《三国演义》写得极其精彩,扣人心弦,有个别情节甚至披上了一些传奇玄幻色彩。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所谓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很多内容已经是加工和演绎的了。在描写赵云的故事时,《三国演义》中用了比较大的篇幅。而在《三国志》中,相关记载非常简单,《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中赵云传的条目下,仅有寥寥数语:“(刘备)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从这个记载看,赵云确实是救出了阿斗、甘夫人,只字未提糜夫人。
担任研讨会主持人的赵春阳目前在大学任教,已经出版过《三国武将排名》《英雄的棋局——三国军事地理大势》《完美武将:赵云》等三国研究专著。他一直主张要秉持“大三国”理念,把历史的三国和文化的三国结合起来看待。他举例,“糜夫人投井自尽”“刘备摔孩子”等故事,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记载或细节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对比分析一下这些不同,即能看出民间对赵云评价的历史变化。
关于“糜夫人投井自尽”一事,《三国演义》描述比较详细。当赵云找到糜夫人时,她已身负重伤,怀抱阿斗,“坐于墙下枯井之傍啼哭”。赵云劝糜夫人赶紧带阿斗乘马先行,自己步行死战护送。糜夫人担心拖累赵云,对赵云说,将军岂可无马,让赵云速带阿斗离开。“赵云三回五次请夫人上马,夫人只不肯上马。四边喊声又起。云厉声曰:‘夫人不听吾言,追军若至,为之奈何?’糜夫人乃弃阿斗于地,翻身投入枯井中而死。”
年代更早的《三国志平话》等史籍,对此的相关记载或描述就有些不太一样。比如,有的这样表述:“四边喊声大举。云大喝曰:‘如此不听吾言。’”此处用了“大喝”一词,看上去,赵云的口气是急切了一些。但设身处地想一想,追兵迫近,在这样极其危急的形势下,赵云又如何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
但后世很多人认为,赵云此举大大违反了礼制,是“威逼主母”之举。于是,赵云曾不被允许入武庙享受祭祀。《清平山堂话本》就记载:“又奏:‘伍子胥曾鞭主尸,赵云曾叱主母,此二人不堪入庙。’真宗曰:‘此二人亦英杰也,可于门首享祭。’至今于武庙为把门将。”其中提到的真宗,指宋真宗。从这个记载可见,宋真宗认为赵云是有资格入庙享受祭祀的,但因为他曾对主母失礼,于是让他在庙门口把门,算作惩罚。
再回到糜夫人投井的情节上。从相关史籍中看,赵云对糜夫人说话的语气,从早先的“大喝”变成了后来的“厉声”。这种变化是意味深长的。就表达情绪而言,“大喝”显然要比“厉声”激烈。出现这种变化也足以证明,随着赵云在后世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也有意识地对那些给他形象带来负面影响的内容进行精心修正、粉饰和润色。
在长坂坡之战中,赵云不仅表现了自己的“勇”,同时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忠”。刘备被曹军一阵猛攻,身边随行人员只剩下百余骑。按小说《三国演义》的说法,“(刘备)正凄惶时,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口言:‘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也!’玄德叱曰:‘子龙是我故交,安肯反乎?’”此时,张飞也怀疑赵云投曹谋取富贵,刘备解释:“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糜、张二人仍然不相信,刘备再度强调:“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
在《三国志》注引《云别传》中,对这件事也有记载:“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所谓“言云已北去者”,即指赵云已去投降曹操了。好在刘备不信。
关于这件事,正史和小说的记载大致相同。刘备对赵云高度信任,不相信传言。赵云也以忠诚粉碎了传言。赵云的忠诚,是他赢得后世美誉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坂坡之战,历来是文艺创作的热门题材。电影、电视剧、戏曲、电子游戏中,都有大量的体现。当然,因为不同导演的理解不一样,对细节的处理不一样,所以不同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也很不一样。袁光裕长期关注并参与三国文化研究,曾以电影《关公》《赤壁》《见龙卸甲》和电视剧《三国演义》《三国》《武神赵子龙》等为样本,详细比较过它们对同一个情节的不同处理方式。再以“糜夫人投井”为例,电影《赤壁》和电视剧《三国演义》《三国》都设计成赵云与曹兵厮杀时投井;电影《关公》设计成赵云转身查看曹兵时夫人投井……
按照小说原著的描写来看,赵云似是面对面看着糜夫人投井而无动于衷,因此,也难免有人将这个故事理解成“糜夫人是被赵云逼迫投井”的。这对赵云形象的伤害还是很大的。如何为赵云擦掉这处阴影?电影电视剧里的那种表述就很不错:赵云正与曹兵厮杀,或者正转身观察追兵,此时,糜夫人趁他不注意而投井。这个问题就非常完美地解决了。
可见,为了帮助赵云解脱“叱责主母”之嫌,后世还是动了不少脑筋的。在这种努力下,赵云已经不只是一个人物形象,更像是一个审美理想。(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于国鹏 报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