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2-4-29 04:49:32

名人故事 | 著名作家路遥:“磨道里终日劳作的一头驴!”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和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维克多·雨果(法国文豪)

https://p6.toutiaoimg.com/large/tos-cn-i-qvj2lq49k0/0aaa7696269c4e7aa25585724749e8f5

我之所以爱上文学,与路遥的《人生》不无关系。在阅读完小说《人生》时,不仅记住了高加林、刘巧珍的名字,也记住了作家路遥。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女友》杂志上看到了路遥先生的绝笔之作——《早晨从中午开始》。洋洋洒洒几万字。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一遍一遍地读。读到动情处,不禁潸然泪下。我生怕哪一天弄丢杂志,干脆找来笔记本,将它从头至尾抄了下来。一字不落。
那段时期,正是我一生中最悲苦、最迷茫的日子。我因历史原因,上初中时被迫辍学,失去了捧上“铁饭碗”的机会,后来父亲平反后,把我安排进一家知青企业上班。我因小时候跟奶奶在乡下生活,营养不良,所以工作后身体也是极其瘦弱,父亲的身体也不太好,家里兄妹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完全靠母亲一个人硬撑着……

在我极其迷茫之时,是《早晨从中午开始》,让我吸取了关于写作的营养,让我寻找到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寻找到了活下去的动力,寻找到了未来的曙光。《早晨从中午开始》告诉了我——一个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1991年冬到次年初春,路遥一直躺在病床上,为《女友》杂志撰写这篇创作随笔。完成后不久——1992年11月17日,黄土高原开始落雪的时节,时年42岁的路遥,积劳成疾,他怀着无比眷恋的心情,离开了他曾经热情讴歌的这个不平凡的世界,万分不舍地放下了手中的笔,去了另外一个世界。
路遥先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家乡黄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乃至漫天风沙的毛乌素沙漠。
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写道:“是的,我刚跨过40岁,从人生的历程来看,生命还处于‘正午’时光,完全应该重新唤起青春的激情,再一次投入到这庄严的劳动之中”。
但是,一切都不可能了……

https://p26.toutiaoimg.com/large/tos-cn-i-qvj2lq49k0/e229609ef4aa42fc8ebe5066a21dd6a0

1949年12月,路遥出生在陕北一个极其贫困的家庭。7岁时,家中实在养不活他了,父亲忍痛把他送往一百多里外、同样地处大山深处的伯父家。养父母勉强供他读完了中学。
路遥回乡务农,先后打过许多临工,当过乡村教师,再后来进厂当工人,考进了延安大学中文系,做过杂志社文艺编辑,当县革委会副主任,随后被莫名革职,心爱的姑娘又离他而去……期间,年轻的才华横溢的路遥,在国内权威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小说而名扬中国文坛。
1982年,他发表了自己人生中重要的一部作品《人生》。小说形象、生动描写了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作品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
可以说,这一年的路遥才33岁,用“功成名就”来形容也不为过了。他以自己不凡的创作实力,跻身于中国文坛,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和赞誉,由此结识了一批政府官员及企业界的朋友。如果他想寻一份轻松稳定的工作,选择过安逸的生活,应该说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路遥坚信“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
路遥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大量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人生》的发表,到被拍成电影后所引起的巨大轰动,荣誉面前,他没有被掌声和鲜花所淹没。当然,也有人怀疑说,《人生》也许就是路遥的巅峰之作,他不可能再超越自己了。对于这个在外人眼中他已经无法超越的艺术极限,他“用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用九死一生的辛劳,历经六年痛苦写作后,终于把100万字的《平凡的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与此同时,他也活生生地把自己从一个壮年的北方汉子,“逼迫”成一个佝偻着腰、双鬓斑白、不时咳吐着浓痰甚至是鲜血的“小老头”,再到卧病不起、肝硬化到肝腹水,直到肝功能完全衰竭。
当创作进入白热化阶段时,路遥不止一次地不听从医生的劝阻,硬是从病床上爬起来,挪向小书桌。在他完全倒下时,医生对他说,你想写的话,至少要休息一年再说。但是,这个倔强的重症病人就是做不到。他对自己说,“你在这里从事这样崇高的工作,你没有权力使自己停顿不前,你为自己立下了森严的法度,你别指望逃脱。”
就是在如此状况下,路遥长期抱病坚持艰苦的创作。当他完成最后一个字、划上句号时,他几乎站不起来,连把手中的笔扔向窗外的力气都没有了,他蹒跚地来到卫生间,对着镜子,泪流满面。他不停地反问自己,你为什么要这样?你怎么会搞成这个样子?
一大帮朋友在外面的房间里,早已设好酒宴,准备为他庆贺。但是半天不见路遥出来。他差一点倒在里面。
《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小说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全景式地叙述了中国10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以整个社会变迁、思想转型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出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物的形象,成功塑造出一大批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难的人们。
在这部宏大的作品中,人性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苦难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不断地碰撞,读来令人感慨万千、荡气回肠。书中最令人感动的,当然是年轻人(以孙氏兄弟为代表)不甘沦为命运的奴隶,在异常艰辛的生活中,寻找希望的曙光,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来勇敢挑战命运的主旋律。

https://p3.toutiaoimg.com/large/tos-cn-i-qvj2lq49k0/c38ac6768c734d79bf4866e51c4a2042

我们不妨问一句,42岁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对于一个成熟的勤奋的作家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正是人生中最灿烂辉煌的年龄,它正是干事创业的绝佳时期。但是,仿佛就在这一刹那,路遥的生命戛然而止了,客观地说,他的早逝,很大程度上归咎于他对自己自虐性的创作,归咎于他对自己“奴役般地占有”,而一些报纸、刊物、出版机构催命般地向他要稿子,也是路遥抱病坚持写作的另外一个原因吧?
如果路遥还活着,以他对生活、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对苦难的思索,以他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和他深厚的笔力,他肯定还会为这不平凡的世界写下新的篇章。但是,不可能再有“如果”了。
路遥的早逝,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不是谁人都能轻易填补的空缺。
著名作家、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朱鸿曾表示,路遥的精神遗产,至少有以下四点:第一,他对文学事业的那种神圣感,用整个生命去打造自己的文学;第二,他对普通人命运深刻、持久地关注;第三,他所塑造出的高加林、孙少平等人物形象,给了社会底层特别是正处于奋斗中的青年,以永远的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第四,他尽可能地挖掘、表现每个人自身潜在的朴素而又宝贵的精神。这四点足以使一位作家永远不朽。
评价客观、真实,且极具分量。
是呀,一个作家去世23年了,人们还在热烈地怀念他,还不时地谈论着他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对一个作家最高的奖励。路遥作品中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及其命运,已远远超越了文学本身的范畴,他给一切卑微的人物以勇气与光亮,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
中国作协原党组副书记王巨才在《在路遥墓地前》中写道“路遥一直活着,活在一版再版的‘文集’里,活在千百万读者的无尽言说中。他留在世间的数百万言作品,曾以独特的生活情景、广阔的社会内容、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人文情怀,感动过、抚慰过无数在生活底层备受煎熬仍苦苦寻觅的人,给他们以启示、激励、信心和力量。”
2015年初春,同名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荧屏热播,再次掀起了一阵风,他能吸引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观众的目光,足见作品强大的生命力。
诗人藏克家在他那首著名的《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路遥当属后者。
当前,在我们这样一个亿万人民奋发图强、共创美好中国梦的激情时代里,应该有更多像路遥那样,怀着神圣和虔敬的心情,勤勉而又诚实地从事崇高精神产品的文化从业者。惟有如此,才能促成文学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才能胜任担当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人心,引领风尚,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竭诚尽力的光荣使命。
的确如此,路遥是一部大书,一面镜子,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标杆。
路遥是伟大的。他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馨的港湾,应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他说: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也许,这才是最难做到的。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当然——也包括他自己。
《早晨从中午开始》凝聚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作家生命中最后的心血。路遥在文中详细记录了他写作《平凡的世界》时的生活、思想及感情经历。从萌发创作《平凡的世界》到1988年5月25日完稿,十年磨一剑,路遥用他整整十年的青春和生命换来《平凡的世界》的绚丽绽放,用他生命中十年的苦难(精神和肉体备受折磨)雕琢出一颗色彩斑斓的明珠。
最后,路遥拿《早晨从中午开始》来祭奠自己那十年苦难、沉重的岁月。
路遥是黄土地上贫苦农民的儿子,他对土地与农民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一个不惜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来换取作品的纯粹的作家。
今天,我们来缅怀他,纪念他,就是要学习他“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宝贵精神。
往期精彩内容阅读:
文学评论|那个时代的祭文——评洪鸿短篇小说《孬子》|王子月
新书推介|看《红尘殇事》阅人世百态 解现实困境
为新时代而歌——评知名作家洪鸿中短篇小说集《红尘殇事》
评长篇纪实文学《多是横戈马上行——野战主将粟裕》
冷眼辣评|中华文明史在这里拐了个弯「作者:洪 鸿」
植深于底层生活的书写——读作家洪鸿散文集《岁月生出的杂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人故事 | 著名作家路遥:“磨道里终日劳作的一头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