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将军辞禄当农民,夫人追随培桃李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有一首民谣传唱至今,“世上有个白求恩,中国有个甘祖昌。将军不做当农民,有福不享爱劳动。有钱不用支农业,毫不利己专利人。”民谣传唱的是农民将军甘祖昌的光辉事迹。https://p3.toutiaoimg.com/large/tos-cn-i-qvj2lq49k0/9d513bf3e21446f7b10dc3a74ecf7589
甘祖昌(右)、龚全珍夫妇。新华社发
甘祖昌,1905年初春生于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的一栋破旧的土砖房。8岁那年,由于家境贫寒,又遇山洪暴发,庄稼颗粒无收,甘祖昌不得不在十里长的崎岖山路上担箕挑矿石赚钱,后来又为富人家挑谷子,为药店老板担中药,来回两百多里路,只为赚得三四角钱为家里还债糊口。幼年的不幸遭遇,让他早早地认识到农民命运之艰辛,埋下日后投身革命的种子。1926年甘祖昌加入农民协会,积极参加张贴布告、打击土豪等活动。一年后,方志敏同志到莲花县召开群众大会时见到甘祖昌,一番促膝长谈后,甘祖昌第一次明白穷人不是生来命苦,而是因为旧社会的剥削制度造成,而共产党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剥削阶级,使劳动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坚定理想信念之后,同年8月,经人介绍,甘祖昌在本乡加入共产党。1928年,他正式参加红军,投身革命。
1955年9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度,甘祖昌被授予少将军衔。他的心情非常激动,真诚地对家人说:“我虽然几次死里逃生,没有光荣掉,但我总时常怀念那些牺牲了的战友,还有那些德、才、资都不比我差的同志。我能有今天,实在是党和部队对我的照顾。”紧接着他又对家人提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有一丝半点的优越感,要低调做人,为人民服务”等一些严格的要求。无论是出生入死的战争年代,还是安居乐业的和平年代,甘祖昌身上始终体现着一名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品质和行事风范。
一位诗人曾由衷赞美——“为国献青春,不恋高官俸。淡泊将军高尚妻,甘苦安然共”,讴歌的正是甘祖昌和龚全珍这对不慕名利、务实为民的共产党员夫妻。常人都以为龚全珍的党性修养源于甘祖昌的潜移默化,殊不知龚全珍从青年起就立志参军爱国为民,历尽风霜后仍然不忘初心跟党走,本就是一位不畏艰险、春风化雨的巾帼英雄。
1923年12月,龚全珍出生于山东烟台市大马路平安里21号,家中兄弟姐妹众多,共有11个存活下来。父亲是邮电局的报务员,要靠一个人的工资养育全家13口人,日子过得非常拮据。但与沦为日寇亡国奴的愤慨相比,生活的贫苦不值一提。1941年龚全珍上高中时,校长通知参加一个全市中小学生的大会——日军为庆祝某地陷落而要求召开的大会,龚全珍万分不情愿,在会上她脑海中出现了一幕幕侵略者惨无人道的恶行。会后她便下定决心:这个书不念了!于是借口母亲生病,从学校退学,到一所学校教书,私下里打听哪里有八路军,盼望找到已经参军的三哥,一同当八路军,消灭敌人。
听说大后方是日寇没有打到的地方,设有免费提供教学和食宿的学校,也会有八路军驻扎,龚全珍丝毫没有犹豫就剪了短发,轻装上路。几经周折,她和同伴从山东到达安徽,又从安徽流亡至河南一所中学,边教课边学习。1944年,日寇进攻河南,学校奉命南迁,步行20余天才到达陕西。暂时安定下来之后,龚全珍经人推荐进了西北大学教育系公费学习。解放后,解放军接管了学校,龚全珍立刻报名参军,实现了自己高中时就立下的从军梦,从此矢志不渝。1949年,部队要向新疆进发,面对亲人师友的劝阻,龚全珍没有动摇,认定了要跟着共产党走到底,义无反顾地踏上进疆的路。到达目的地后,组织上将龚全珍分配到八一子弟学校当老师。正是在这里她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丈夫甘祖昌,二人组合后成了九口之家。他们一直将无怨无悔、扶弱济困视为人生信条。
“人老雄心在,万难脚下踩。无私便无畏,一心为他人。祖昌精神在,全珍永继承。”这是一首描述甘祖昌和龚全珍告别军营返乡后生活状态的诗歌。一位共和国的开国少将,本应享受荣华富贵的惬意生活,但怎料甘祖昌却拒绝高官厚禄,坚持带领全家人回乡当农民,继续书写传奇人生。这一故事,一时间被人们交口称赞,甚至被写进了课本。
甘祖昌一家返乡之旅可谓一波三折。辞官之事源于他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担忧。1953年以后,甘祖昌的脑震荡后遗症越来越严重,经常昏倒,不得不去庐山疗养治病。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甘祖昌的病总不见好转,回到新疆后又住进了军区医院。驻地安静整洁,专人照料生活起居,条件非常不错,但甘祖昌很不习惯,常常闷闷不乐。这位曾挥洒血汗浇灌出共和国的将军,牵挂着国家建设,一心想着发挥余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支援国家建设。他不止一次对妻子说:“我是农民,我会干农活,干点活心里还舒服点。”
于是,从1955年到1957年,甘祖昌向组织写了3份回乡劳动的申请报告。每张报告的内容都如出一辙地写道:“自1951年我跌伤后,患脑震荡后遗症,经常发病,不能再担任领导工作了,但我的手和脚还是好的,我请求组织上批准,我回农村当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这3份报告代表着一位老共产党员火热的心,他再三申请,甚至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到新疆检查工作时,甘祖昌也不忘当面提出申请。最终,组织上同意甘祖昌辞去领导职务回乡务农。
作为妻子的龚全珍,尽管对回乡后的生活和工作有无数担忧,但依然这样说服自己——既然当初以身相许,那么无论天涯海角,都应该不离不弃,跟随到底,工作和前途全靠自己拼搏。如此,1957年8月,甘祖昌全家踏上返乡之途。临行前,他再次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告诫家人,“新疆到莲花,路途遥远,要尽量少带行李,为国家节省点差旅费”。为了精简行李,他甚至检查众人行李,要求棉被棉衣只能带面,不带棉花,检查完才让捆好。全家大小14人,行李只有3个箱子,3个袋子。然而为做好改良家乡物种的准备,他却不惜带上8只笼子,装着约克猪、安哥拉长毛兔以及来航鸡等品种随行。这次弃尊就微的选择,甘祖昌带领全家生动地诠释了淡泊名利和心系人民的真谛,体现出一位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本色。
回到阔别20余年的家乡,甘祖昌像革命战争年代一样,竭尽全力做事。纵使沿背大队是个山穷水瘦之地,也阻挡不了甘祖昌要将它改造得田肥水美的雄心壮志。初冬的一天,甘祖昌召集全家人到屋后多年不长庄稼的虎形山上,传授南泥湾开垦荒地的方法,将表层土和深层土置换位置,施以农家肥,荒地也可以收获蔬果。在他的带领下,全家人说干就干,一个冬天挥汗如雨,竟挖断六七把锄头。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春天,这片曾经的荒草地结出长势喜人的萝卜和番薯。
在他的带动下,周围的乡亲也向荒山进军。面对大队年年依靠国家返销粮的情形,甘祖昌倡导成立改造冬水田实验小组,带头兴修水利,挖沟修渠,研究水库和发电站的建设方法。在家乡的29年里,他带领乡亲们修建了3座水库、25公里长的渠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资金不足,甘祖昌来凑,据统计,甘祖昌返乡后的工资收入加原有存款共计10万余元,其中支付用于国家建设和救济乡民的支出就高达近8万元,超过收入的70%。他常说:“为人民做有益的事,就是共产党人的理想。”
功成身退之后,甘祖昌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乐善好施的优良作风。他从不摆酒席,不买高档烟酒,只喝自家酿的米酒,抽自己种的生烟。一件衣服破了就补,补了再穿,不能再补了,还要留着做鞋底,反反复复十余年,甚至比不上村里寻常人家的穿戴。群众笑称他是:一身补丁打赤脚,一根烟斗没有嘴,罗布手巾肩上搭,走路笔挺快如风。他总是告诫家人,“要挑老红军的担子,不能摆老干部的架子”。
乡亲们遇到发展生产或天灾急病的难处,甘祖昌二话不说,立刻支援,甚至会给医院打电话嘱咐说,钱不够,甘祖昌负责缴清。每月的工资,他不是给穷人应急用,就是为村里的农田水利建设支援。在弥留之际,他嘴里仍在断断续续地嘱咐:“领了工资……留下生活费……其余全部买化肥农药,支援农业……我不要房子,不要给我盖房子……”这位为中国革命洒过热血的开国少将,又把汗水和余晖洒在故乡的土地上。他用红军老干部的担当和共产党人的忠诚,竖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回到家乡后,甘祖昌投身农田水利忙得不亦乐乎,随夫回乡的龚全珍也从未以将军夫人自居,主动发挥所长,投身教育。她曾步行25公里到县文教局联系工作,被分配到的学校条件简陋,她也一点不嫌弃,第二天就背着铺盖前往工作,从此把赤忱的爱心倾注到那片红土地的教育事业中,直至退休。
(本文节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信仰的力量:共产党员的信仰故事》,有删减)
https://p26.toutiaoimg.com/large/tos-cn-i-qvj2lq49k0/2c710812481d4f0aa82298a264b8e3de 将军一心为民,淡泊功名利禄,无私奉献! 毛主席的将领爱国爱民! 老革命军人时刻准备到祖国最须要的地方去吃苦这就是甘祖唱将军做到的事情 向前辈,将军夫妻妇致敬![祈祷][玫瑰][啤酒][福][汤圆][撒花][玫瑰][祈祷] 努力只能及格 拼命才会优秀。 择友如淘金,沙尽不得宝。 转发了 11 将军不做当农民,有福不享爱劳动,有钱不用支农业,毫不利己专利人。多么普实高尚的人!点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