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计 (幽默故事)
生计是一个人,也是一种行为,难以分辨择清。生计不是本地人,却在本地颇具知名度,声名远播。
刚来时,生计的公司规模并不大。也许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菩萨显远不显近吧,奇迹般地逐渐做大。
做大了的生计,从不装大。他走路的姿势有点儿怪,身子前倾,两只手像兩片桨似的不断向后划,乘风破浪的样子。每当他在大庭广众下匆匆穿过,遇见熟人总会立马停住脚步,主动上前握手、散烟、打招呼,人缘极好。
好人缘的生计,喝酒有人敬,说话有人信,经常出入各种饭局。有时是他请别人,更多时候是别人请他。嘀嘀!手机上一扒拉,位置图发过来了,没有找不着的地方。
觥筹交错、酒酣耳热间说些体己话。现在的人,话说得最多的不是在酒桌上牌桌上,就是在微信里。不是吗?
数典不忘其祖,生计说得最多的自然还是生计。
小时候,家里兄弟姊妹多,干活儿的人少,吃饭的人多,嗷嗷待哺。他和吴非是一个村的老乡,一到青黄不接,父亲便挑担箩筐去吴非家里借粮。吴非爹是个精明厚道的庄稼人,每次借粮,从未过过秤。那是个多大的情分?因此父亲老惦记着:怎样还他们家一个人情呢?
机会终于来了。这年市里来招人,学校推荐时本没有吴非的份,父亲正好在这所学校任教,心想:吴非长得挺拔俊朗、一表人才,只要被推荐上,准保能选中。私下便找校长商量:反正学校只负责推荐,多推荐一个有甚关系呢?硬是把吴非给塞了进去。
果不其然,这事如愿以偿。
后来吴非进步了,只要父亲上市里,吴非必设宴款待。而且不论谁在场,第一杯酒必定先敬恩师:感谢老师多年来的教诲!脖子一仰,干了。
生计第一次去找吴非,是在他初来乍到后不久。人生地不熟的,干什么都难。当时到处都在搞小街小巷改造、美化亮化,他也想试试,在这块大蛋糕上分一杯羹,便去找吴非。吴非得知他的来意后,先是踌躇片刻,最后还是拿起话筒给项目指挥部打了个电话:这次小街小巷改造,我有个老乡,也不知他行不行?你们看。如果行,让他弄一条试试?不行,就算了。
100多条街的小街小巷改造,谁干不是干?谁说吴非同志的老乡弄一条就不行呢?
站稳脚根后,许多时候生计并没去找吴非,照样也能把事办成。有吴非的招牌杵在那儿,少有办不成的。哪能老去找呢?
但往往也有身不由己时。
朋友犯了点儿事,进去了。朋友的老婆天天哭哭啼啼地来找生计,你说他能不去吗?他也很苦恼。
生计找到吴非,吴非给他倒了杯茶,情况没听完便打断了他的话:司法独立办案,我说有用吗?当场一口回绝了他。他坐着不走,吴非又说:有什么必要呢?他赶紧说:这人帮过自己不少的忙,两人差点儿成为儿女亲家……吴非这才拿起电话问了问情况,说:一切从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尽量做工作,尽量从轻。当然喽,一切得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按法律办!
不管最终的处理结果如何,只要他尽了力,当事人认为他这个朋友没白交,就心满意足了。
这年的天气有些反常,末伏这天,生计点了伏鸡、伏狗、冰镇啤酒,约了个饭局消暑。碰巧村里来了位知根知底的老乡,正好一块儿吃。生计也是说顺了嘴,忘了这人在场,席间有好事者跟老乡踅摸打探。
那吃货可能是酒喝高了,想都没想脱口而出:俺村里打八竿子就没吴非这个人,生计他爹也不是什么老师,就是个打杂的校工。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真菩萨跟前不烧假香,当着老乡与大伙儿的面,生计只得尴尬地承认:都是他虚构的。
这话犹如晴空霹雳,顿时大伙儿面面相觑张大嘴巴愣住了。没有人不惊讶:额滴个神啊!这虚构也虚构得太逼真了吧?
生计瞥了大伙儿一眼,不好意思地说:他来这儿之前做过网络写手,这点儿事难不住他。
室外骄阳似火,大街上人头攒动,红尘滚滚。
结局一:赶紧溜之大吉,从此饭局上再无生计的身影。
结局二:那吃货的话对生计并无影响,外甥打灯笼——照旧。世界这么大,谁会相信都是他虚构的呢?人们宁肯信其有,不肯信其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