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农往事139》艰苦创业 发奋图强——记全国劳模巴荣裕
艰苦创业 发奋图强——记全国劳模灵武农场修造厂巴荣裕
巴荣裕,男,汉族,生于 1931 年 3 月,河北河间人。1949年参加革命,1950年11月,响应党的号召,开发大西北,建设大西北,是首批 25 名灵武农场拓荒者之一。1959年加入共产党,历任修理厂机修六级钳工、队长、技术员、副厂长、厂长。1958年10月出席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被授予“积极分子”称号;1959年10月特邀出席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交财贸战线先进代表会议,被授予“先进生产者”称号;1959年10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大会,荣获“先进生产者”称号。1981年12月调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厅农机处工作,直至退休。
巴荣裕同志在灵武农场修造厂工作31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由一名普通的青年机修工人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技术领导干部,登上了全国群英榜,这是多么的荣耀和自豪,又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少年时他由于家境贫寒,还未成年就当了学徒,在学徒期间,勤奋好学,见事勤为,深得师傅的厚爱,不但教他学技术,还教他学文化,三年学徒受益匪浅。后来参加工作,在晋级考评中,他以优异的成绩,晋升为六级钳工。
1950年他还不满19岁,满怀屯垦戍边的激情,与首批拓荒健儿奔赴灵武农场。建场初始,他被分配到由张天泉任队长、12 名工人组成的修理队。1953年改名为农机修配厂,他任副厂长,在极其简陋的艰苦条件下,不畏艰难困苦,矢志不渝,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使修理厂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日益发展壮大,到1958年,已经完全可以肩负全场农机的一般修理。
随着灵武农场农牧业迅速发展,尤其猪群发展更快,由1958年年底生猪存栏2838头,到1960年达到2951头。每头猪每年需精饲料120公斤,粗饲料近250公斤,这样大宗的饲料需求,难以靠人力、畜力去完成加工粉碎,加之农场劳动力就不足,这就成了发展畜牧业的大难题,饲料供需成了重要矛盾。面对这一大难题,场党委决定,放手发动群众,群策群力,献计献策,畜牧业必须走机械化的道路。农场曾在外地购进一台粉碎机,结果只能起铡草作用,根本起不到粉碎饲料效果。后来农场派人到外地采购饲料粉碎机,但都无获而归。就在这刻不容缓的情况下,巴荣裕同志主动请缨,欣然接受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先后几次外出寻求购买饲料粉碎机,都空手而归,后来到江苏省参加工业产品展销会,在会议结束时,无意中购得一套锤击式饲料粉碎机图纸。
巴荣裕同志完成采购任务回来之后,向场领导作了详尽的汇报,提出了修配厂自己制造的大胆设想。他的建议得到了场党委认可和支持,于是他和修理厂的老师傅共同研究,首先是吃透图纸,然后根据修理厂的实际条件,提出研制方案。他积极想办法试制,开始由于图纸看不懂,巴荣裕同志和黄云忠同志有功夫就研究图纸,每一张图纸都仔细研究。由于两人文化程度低,图纸上的钢材符号和技术要求看不懂,几位老师傅也看不懂,又找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来研究,又查材料手册,才把图纸上的钢材符号弄懂。
1959年1月份着手制做模型,把这一试制任务正式列入生产安排计划,几个干部思想不统一,顾虑修理任务大,没时间,每次安排计划都没有敢列入,因而从1958年8月买回来图纸,直至1959年1月份还没有着手试制。巴荣裕同志认为工作再忙也得想办法,这是关系到灵武农场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必须下决心。1959年2月,全场职工代表大会做出将修配厂自己制造饲料粉碎机列入本年主要生产任务的重要决定,3月份修配厂正式开始试制工作。
在试制一开始,首先遇到的是粉碎机机体必须是灰生铁铸造,没有灰生铁,大家就想办法找到了几个报废的缸盖打烂回炉。第一次浇铸失败了,铁水流不透,又做了第二次砂模,等了十多天才晒干,第二次浇铸又失败了,第三次浇铸也没成功,都是因为铁水流不透而失败。
时间已经过了二十多天,机壳还是翻不出来,其他部件已经完成了,就差机壳不能成装。巴荣裕召集老师傅们共同研究,决定一面继续试验,一面改用铁板铆,其他部件有些该铣的、该刨的平面,厂里没有铣床和刨床,就用锉刀和錾子来解决。由于领导重视和鼓励,上下一心,共同研究,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全部348个机件都做成了,3月份制造成了第1台锤击式饲料粉碎机,4月份为五一献礼又制造了1台,6月份制造了1台,9月份为国庆献礼又制造了5台,1959年共制造出8台饲料粉碎机,为灵武农场发展养猪业解决了最大的难题。
这种锤击式饲料粉碎机,可以把苜蓿秆、大豆秆、玉米芯打成草粉,更可以把玉米、高粱、
大豆打成粉面状,一台粉碎机一天可以粉碎1000公斤草粉,粉碎精饲料效率更高,是一种性能良好的精粗两用饲料粉碎机。
巴荣裕同志和黄云忠同志(技术改革小组长)为了以实际行动执行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增产节约的指示,响应大干八、九月为国庆献礼的号召,他们信心百倍,干劲十足,决心要仿制一台“生产牌”小型榨油机。没有图纸,就召集老师傅们共同研究,把灵武农场原有的一台榨油机拆开,一件一件把图纸绘了出来,木工组很快做了模型,翻砂出来了铸件,可是到加工榨油机机身时,遇到了困难,就派尹林甫师傅到机校实习工厂去加工。
榨油机技术要求较高的是螺旋丝杆和榨条,第一次车出的螺旋杆不出饼,巴荣裕派人到自治区粮食厅找到一张丝杆图纸,按照图纸车螺旋杆,安装之后试车还是不出饼。后来听说金积(现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有一台榨油机是新的,丝杆没有受到磨损,又派尹林甫师傅,去做了一个样板回来,第三根螺旋丝杆车出来之后才达到了技术要求,终于获得成功。厂里没有刨床,钳工王秋来师傅就用手工锉,最后将榨条加工制作完成,榨油机全身32个主要部件于9月15日成装完毕,试车效果良好,参加了自治区农展会展出。
这台榨油机每日可榨1000公斤大豆,灵武农场生产大豆三四十万公斤,经过榨油,豆饼可作饲料。更重要的是修理厂掌握了这项制造技术之后,还为兄弟农场和各县人民公社生产榨油机,这在当时设备供应困难的情况下意义重大。
巴荣裕不但能在技术上精心钻研,而且能细心、有计划地安排各项工作。由于他能把生产和技术革新、修理和制配妥善安排,周密布置,既保证了拖拉机修理任务的正常进行,也保证了榨油机、饲料粉碎机等技术革新工作的进行。修理厂仅有干部 3 人,有级别的技工 26 人,徒工 32 人,共 61 人(其中半数人是当年新增的),设备只有车床2台、钻床1台、电焊机1部,担负着灵武农场36台拖拉机、72台大型农业机具的修理任务,还承担着灵武县、盐池县、巴浪湖农场90台拖拉机的修理任务。修理厂这些新产品的试制完全是在完成了54台次拖拉机和大型农具106台次修理任务的同时进行的。
巴荣裕同志安排工作有条不紊,在最忙的春播、夏收、秋收阶段,全体职工发奋苦战,通常每日工作11个小时。安排饲料粉碎机和榨油机的试制工作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哪些部件好做就先做哪些,哪些部件复杂就研究好了再做,哪个工种能挤出点时间来就给布置上一两件。夏收期间车床任务小,就集中力量预制了5台饲料粉碎机的部件。春播阶段,拖拉机大中修大部分出厂之后,木工组有空隙,就组织突击完成模型工作。就是这样挤时间,抓空闲,加任务,经常研究不断分工,所以生产和技术革新两不误。
巴荣裕同志带领全厂职工艰苦创业,发奋图强,在人员少,任务重,缺设备,技术条件差的情况下,为国家、为灵武农场做出了优异的成绩,这正是灵武农场精神的体现。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6w9my0ksvp/8731cc5d3656475db08360599be4c208~tplv-tt-large-asy2:5aS05p2hQOWugeWkj-eBteatpuW0lOauv-m-mQ==.image?x-expires=2011616463&x-signature=3tHxLQG3Q%2BCsFRmM2sPZorSvsvc%3D
巴荣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