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wi1vmrtewvt1x 发表于 2023-7-30 20:22:38

苏轼困境中得“水到渠成”启示,顺应规律方可渡过艰难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aa253bff0a6a4336bc175c113992f7bd~tplv-tt-large.image?x-expires=2006082303&x-signature=lYb%2FLhVF3Gt38%2BOWdnHc6UNXLhk%3D

“水到渠成”一词的意思是指,水流到沟渠中,沟渠就自然形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自然成功。这个成语最初出自于宋朝苏轼的《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后来,这个典故被后人引申出了成语“水到渠成”。
北宋时期,有一个叫苏轼的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当时著名的古文学家,世称「三苏」。苏轼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d799d8a6f4c34f93a3c05f9e14cb8389~tplv-tt-large.image?x-expires=2006082303&x-signature=aKqUIOIdhl7sLE%2FBubsmqavNb5I%3D

公元1057年,他二十一岁时高中进士,欧阳修看了他的文章连声赞叹:“快哉!快哉!”然而,“自古雄才多磨难”,苏轼也不例外。当时,王安石主持变法,苏轼反对,多次向神宗皇帝进言,极力陈述新法的各种弊端。他的言论自然引起了王安石的不满,王安石通过亲信网罗罪状,上书弹劾苏轼。苏轼感到在都城举步维艰,就请求到外地做官。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11b712d94c964452b03d784219bdbfcd~tplv-tt-large.image?x-expires=2006082303&x-signature=hm4ReZ3Ej3IidGgzljWN9v28ujo%3D

公元1079年4月,苏轼到达湖州,不久就遭遇一场灾难。同年七月,御史台(旧称乌台)派人将苏轼逮捕押送到汴京(今河南开封),罪名是作诗部谤朝廷。苏轼在狱中被关押了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被释放,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团练副使。这就是宋朝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贬官到黄州的那段时间裡,不仅精神上感到十分孤独,生活上也极其困难,经常陷入贫困之中。当时,朝廷给他的薪金已经用完了,苏家人口又不少,他只得想方设法节约开支。他规定每天的开支不得超过一百五十枚钱,每月初一,他会拿出四千五百枚钱,分为三十份,装在小袋裡,挂在屋梁上。每天早晨,他用一根平时取画、挂画的长叉从梁上挑下一袋,然后就把长叉收藏好。当天用不完的钱,他就用大竹筒另外存放,以备招待客人之用。当大袋子裡揣了不少钱时,他就再做别的安排。就这,苏轼和家人度过了人生中最为艰难的四年。
苏轼在给好友秦观写信时,曾说:“平时过日子,一点一点地节省,等积多时再做安排,自然会水到渠成,没必要事先做计划。”在如此落魄之际,苏轼仍然能够保持泰然自若,这实在是非常难得的。他的例子告诉我们,做事情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不仅不能急功近利,还必须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成功。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1b067405bed24e4080ddc0a58a7e65a8~tplv-tt-large.image?x-expires=2006082303&x-signature=prEd%2FDbG8lKZjooZaMhriHnKorc%3D

“水到渠成”的故事告诉人们,为人处事都会有一个过程,对此,人们不仅不能拔苗助长,还必须顺应规律。唯有如此,做事才有成功的可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轼困境中得“水到渠成”启示,顺应规律方可渡过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