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pgth6lzt 发表于 2023-7-29 06:34:42

品茶

我的学生从深圳回敦煌,带给我一套紫砂茶具,一直放在柜子里。今年春节,在氤氲的亲情中,突然觉得很适合喝茶,便赶紧命大毛烧开水,小毛买铁观音,我急切地打开了茶具的包装盒。
在此之前,我记忆深刻的是两次很铺排地喝茶,一次是在西湖龙井村龙井旁的一户人家。那天我们慕名来到龙井,在很秀气的井台上,用很秀气的水桶,打一桶水,洗洗眼睛,再洗洗脸,然后,双手掬一口水,很惬意地咽下去。这时,一名大眼睛中年妇女走过来,很温和地给我们讲述龙井的来历。虽然不是灵秀的那种,但南方女子的温柔可人,还是让人浑身通泰。末了,她邀我们去她家喝茶,这时,拒绝已觉不好意思,便跟她拾级而上。 走进正堂,屋中央一张方桌,几把椅子,白的墙上有一条横幅“龙井问茶”,墙的旁边是一排瓦缸,盖以竹筛。妇女为我们沏一壶龙井茶,摆四盏小盅,一律雪白细腻。正当酷暑,一杯杯下肚,一身身热汗过后,是透心的凉爽。妇女用吴地普通话给我们讲龙井茶的种种好处,教给我们辨别龙井的方法,我们一边喝茶一边交谈,浓浓的树阴,雪白的墙壁,香溢的龙井和软软的吴语,把人送到一个田园如梦的境界。
还有一次是在福建的厦门。那天游完金门,车在岛上行走,不知走了多少路,只记得穿过长长的隧道,拐个弯,开始上山。山行至半,是高大浓密的树,树下有一茶屋,进得里面,又有茶室,茶室开着灯,一排茶桌由根雕而成,每个桌前,一名靓女,统一的服装,取茶、洗茶、浇杯,一道道程序,信手拈来。一阵阵轻笑,一句句劝茶,自己颇有上帝的感觉。茶室很雅,茶杯茶具无不雅,与曾经欣赏过的日本茶道相比,似有意相连而味不同的感觉。
我打开茶具盒,是紫砂壶、紫砂盅。紫砂茶杯小巧敦儒,外壁有金色龙饰,内里是雪白的瓷,茶壶的嘴、把、盖都很厚拙,外壁是梅花喜鹊。这个图案在别的地方给人欢快喜庆的感觉,此刻觉得富有生机而雅致,茶壶盖是莲花瓣的形式,壶的另一面龙飞云涌,壶身肚大底平,怎么看怎么像一个朱熹。拿出茶叶,放入壶中,倒上开水,浇一浇壶,洗洗茶,一缕清香袅袅而来,全家人说着话儿一盅一盅地喝,电视在一旁独自演出,自有一番滋味。
“茶”字,上面一草,下面一木,中间一人,一草一木在水的滋润下,将惬意送入人的心田,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草木的欣欣向荣,水的灵动慧中,人的体悟邈远,简单的自然物,用最简单的形式组合起来,便妙不可言,它的丰富,它的神韵,它的味道,明明捕捉到了,却又难以言传。茶啊,生于高山之中,像一个隐逸的高士,卧听谷风夜雨,笑看鸟语蜂忙。采自然之精华,造化之神秀;承天地之内蕴,万象之涌动。叶醉人,花迷人,浓雾袭来,尽情啜饮,亮雨洒下,沉耽其乐。在腻润的手指间离开枝头,在银铃般的笑声中跳入竹篓,在愉快的歌声中来到茶锅,然后是撕心裂肺的灼痛,抽筋剥皮的彻苦,由少女变成了少妇,由无忧的孩子变成了成熟的大人。一顶嫩尖舒展开,几片真叶蜷缩住,虽然脱水成干,但却仍保持着青绿的本色。其味、其气,非但没有减去半毫,反而更加深厚绵长,牡丹花似的开水浇过之后,她欢快地向人们敞开胸怀,沉醉地、沉醉地将自己奉献出来。无怪乎有那么多的“口”去“品”她。先是从“口”进入茶篓,再由“口”进入炒锅,再由“口”进入茶盒,再由“口”进入茶壶、茶盅,然后你一“口”我一“口”地饮,或是一人兀坐,一“口” 又一 “口”地“品”。茶,这么简单的一“草”一“木”,由“人”去一“口”一“口”地“品”,用最简单的形式,完成了最丰厚的生命历程。最后,人们还要一“口”一“口”地去讲,去想象,去创造,这一草一木,便成了千百年来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文化”。她为雅士寄托情思,为农夫解渴生津;可以雍容华贵,也可以小家碧玉;可以金尊高盏,也可以瓦瓯泥盆。什么时候她都碧绿清冽,什么时候她都沁人心脾,无论滚烫,无论温存,无论冰凉,她都是她,哪怕倾泼于地,她也无怨无悔,把碧绿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我在父亲泥炉上的瓷缸中喝过,在打麦场烈日下的脸盆里喝过;我与闭斋的穆斯林喝过,与闲谈的老人们喝过;小口地吮过,大口地灌过。幽幽烛光下,密密竹帘后,喝过;疏疏树影里,朗朗笑声中,喝过。真正的品茶,其实是喝过之后的回味。她既不是苦的,又不是甜的,还不是香的。她就是她,她的味道就是茶的味道。就像太阳光看似极简单,其实它的颜色包含了赤橙黄绿青蓝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