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9lef4llz 发表于 2023-2-20 16:41:14

历史上,孙幼军有哪些故事?

孙幼军先生,当代有名童话作家、被誉为“一代童话大师”、中国首位安徒生奖提名者、《小布头奇遇记》作者、“小布头”之父。
动画片《怪老头儿》诞生于1992年,在影片里、这个怪老头儿神通广大、能够变出很多法宝,帮小学生赵新新解决了所有的麻烦,看过这部动画片的观众都会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一个“怪老头儿”做朋友。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个怪老头儿,想像力是他的法宝,他能给许多小朋友带去美好的童年回忆,这个怪老头儿不是别人、就是这部动画片的原著作者孙幼军,孙幼军除了创作了《怪老头儿》之外、还写过《小布头奇遇记》、《小贝流浪记》、《小猪唏哩呼噜》等许多被少年儿童深深喜爱的童话,可以说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孙幼军创作的童话伴随着几代人走过了他们的童年。人家管自己叫怪老头,那么我自己也有些怪事,幼儿园的孩子、自己发现他们对成人,除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对成人有点儿回避,不知道为什么、一种心理状态吧。他们看见成人到幼儿园去、总是觉得躲远一点儿,自己说我去了幼儿园搬一个小板凳、往幼儿园的院子里一坐,小孩子就跑过来找我,我自己也感到奇怪,自己说他们看见我怎么这样顺眼,都跑来找我、然后跟我聊天,让我给他们讲故事,那自己就讲吧,经常是这种情况。
1960年,二十七岁的孙幼军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进外交学院做了一名教师,那个时候他从名校毕业、风华正茂,与许多大学同学一样、也有一个当作家的梦想。雄心勃勃,不是一般的作家,要当一个杰出的作家,还要兼翻译家,因为小的时候自己爸爸的外语书非常多,书架上满是外语书、包括《世界文学大系》,这样话就想兼翻译,同时自己还要做一个水平不能低的文学翻译家。当时孙幼军曾有过这样一个创作设想,那就是以自己的大学生活为基础、写一部长篇小说。为了这篇小说,他一度废寝忘食、绞尽脑汁,可是谁都知道、写长篇小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就在孙幼军的小说还没有成型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让他不得不中止了写作计划。结果心脏病犯了,犯了以后,那个小说稿就扔到一边了,自己说别自寻苦恼了,玩点儿轻松的吧,童心又犯了。自己大学毕业之后工资没用,就逛王府井的工艺美术商店,其中有个这么大的小布娃娃、也就这么大的小布娃娃,戴个小尖尖帽子很漂亮,自己就用图钉按在床头,这时候就搁手扒拉扒拉布娃娃,自己说可以让这个小布头去周游世界或者周游中国,我想表现的现实生活可以容纳到这里变成一部童话,所以《小布头奇遇记》开始创作的念头就产生了,有很多故事是自己躺在床上、拿个笔记本一句一句地在写。在孙幼军的笔下,布娃娃小布头有了生命,它走过许多地方、遇到了许多奇怪的事情、结识了很多新朋友,也听过了很多很多的故事。他一写就停不下笔,最后足足写了十万字,随后孙幼军鼓起勇气把完稿的《小布头奇遇记》投给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谁料到他收到的竟是退稿信。退稿信非常长,而且字迹工整,写得好极了,给你一条一条分析,最后的结论讲了很多优点,肯定了对孩子熟悉、对幼儿熟悉、肯定故事有趣,但问题就是思想水平这方面还不够、教育意义不够,那自己就把这个原稿放到家里了。1961年4月,北京冬日的寒意已经渐渐褪去,孙幼军也早已就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经过大半年的休养,他已经逐渐恢复了健康,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也冲淡了他被退稿的失落之情。虽然还没有成家,但那时候孙幼军居住的宿舍就是大院里孩子们的聚集地。后来发展了,把他们的弟弟、妹妹也带来,这样自己就成了一个专门给低幼孩子和小学低年级孩子讲故事的一个人,自己就为了省事、把退给我的《小布头奇遇记》念给他们听,没想到他们听上瘾了,他们听上瘾之后就每天来,最后没办法太吵我这些教师朋友了,自己就有的时候天不是太冷、就把他们领到外边去,院子里随便找一个地方给他们讲,所以这个对自己有很大鼓舞,因为他们非常喜欢听,有时候自己一时没拿来稿子、自己就给他们讲一个别的故事,不听、他们说还要听小布头。
《小布头奇遇记》居然这么受孩子们的欢迎,这是孙幼军自己先前没有想到的,以前他只是把这些故事写在纸上,还从来没有亲口给小朋友们讲过,如今、小朋友们的喜爱给了孙幼军莫大的鼓励,抱着再试一试的想法,这一回他把《小布头奇遇记》投到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这份凝结着孙幼军心血的稿子很快就到了编辑叶至善的手里。他叶圣善是大作家叶圣陶老先生的长子,他就非常喜欢、拿给他一个正在读小学的女儿,叫叶小沫、给小沫看了,小沫当时拿到这个书呢、就不放手了,爸爸妈妈叫她吃饭、不去就一直看,一口气十万字一篇文章,一口气读完了,所以这给了叶至善老师一个提示,因为他看了以后作为编辑他很喜欢、拿给孩子实验是成功的,所以他就决定要出这个书。1961年底,《小布头奇遇记》正式出版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长篇低幼童话。上世纪六十年代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新老作家佳作迭出,如张天翼的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徐光耀的小说《小兵张嘎》、严文井的童话《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贺宜的童话《小公鸡历险记》、陈伯吹的童话《一只想飞的猫》、金近的童话《狐狸打猎人的故事》丶洪汛涛的童话《神笔马良》等等,与同时代的很多童话不同,孙幼军不是带着教育孩子的目的写童话、而是单纯地与小朋友交流,用平实的口吻给孩子们说一个有趣的故事,孙幼军的笔触充满了童趣,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说话、还是思维,都很贴近学龄前小朋友的心,特别适合父母念给孩子们听,《小布头奇遇记》出版之后,几乎小朋友们都会背诵故事里的那首打油诗,“鼠老五,鼠老五”,“溜出洞来散散步”。“最好找块甜点心”,“外加一个烤白薯”。在故事里孙幼军还以数字给五只小老鼠命名,这些简单又可爱的名字在小朋友当中大受欢迎。因为你说鼠老大、鼠老二,它们的名字很容易接受,你想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像人一样取名,反而不容易区别,一、二、三、四、五 一下它就分开了,数字越大的越小、孩子们很容易接受,所以写东西自己基本上出发点都要考虑小读者。只有从小朋友的欣赏习惯和喜好出发,写出的童话才能受到小朋友们的欢迎,迄今为止《小布头奇遇记》的发行量已经突破百万,曾有一段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播放过《小布头奇遇记》的长篇连载,从学龄前的孩子直到大人、读者和听众对小布头的喜爱从未更改。有一个小读者、后来是个成年人,五十多岁了来找自己,说孙老师您给我签个字吧,自己给他签了,签完字之后、他有点儿不好意思、他说很抱歉,您这本书我没念过,我所以请您签字,是因为我是您的小听众,那就是说当时搬着小板凳、每天打开收音机、听广播的小朋友里头,有这么一位几十年后还想着让我签名、叫小听众。
看过孙幼军童话作品的读者都很好奇、孙幼军那源源不断的想像力究竟是打哪儿来的,为什么他写的童话这么贴近孩子的心,其实答案就在孙幼军的童年。1933年孙幼军出生在哈尔滨一个铁道职工家庭,他小时候经常从父亲那里收到的礼物就是各种各样的童话书。那个时候也有条件,父亲给自己买些俄文的书籍和他从日本买来的一些幼儿读物,那个时候、根本连幼儿读物的概念都不存在,所以自己就得天独厚有一批书、俄文的和日文的幼儿读物,自己父亲给自己讲,同时我自己也看图,有很多图画,比如说《穿长靴子的猫》、还有日本的《桃太郎》。除了看父亲带回来的童话书,孙幼军还特别喜欢听姥姥讲故事。如果说父亲给孙幼军的礼物是“洋童话”,那么姥姥说给他听的就是“土童话”,那些神仙妖怪 上天入地的民间传说、让孙幼军的童年变得五彩斑斓。她就讲一些东北的民间故事,后来自己在书店里发现一本书叫《东北民间故事》、是收集整理的一些故事,自己一看跟自己姥姥给自己讲的一样。孙幼军是家中的长子,在他下面还有一个妹妹、三个弟弟,在家里弟弟妹妹一有时间就会缠着孙幼军给他们讲故事。自己当时糊了半片地把《西游记》给读下来了,很多字不认识念白字,但是意思懂,自己有的时候就把故事编给弟弟妹妹听,因为他们这些幼儿对听故事可以说是贪得无厌,就没完没了地要求你讲一个、还讲,讲一个、还讲,自己最后没招了,自己说这个办法不错,《西游记》那么长,自己就给他讲西游记,在讲的过程当中遇到一些问题,想不起来了。很伤害大哥的威信,大哥那么了不起会讲故事,所以想不起来的我就自己编,中国有个习惯、总认为幼儿读物必须短,所以你去给孩子买书、买幼儿刊物,上边只有、自己把它叫“豆腐干”、一小块,那个篇幅都很短几百字,实际上满足不了孩子,像《365夜》那种童话,还讲一个、还要听,再讲一个就不断地提要求,最后那些短的童话、每一个是个独立的故事、小孩的脑子被搞得混乱了,最后它也没一个核心人物、也没一个核心故事,脑子里头一团混乱,所以自己就说给孩子讲故事、不能“豆腐干”,你讲一个就讲得长一点儿,让他满意为止。给学龄前的孩子写长故事,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中还是个崭新的观念,孙幼军的这个观念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而《小布头奇遇记》的大受欢迎也证明了孩子们对长故事的喜爱。在那之后的创作中,孙幼军继续坚持着这种长故事的风格。自己就写一种童话,叫读给孩子听的童话或者叫幼儿园童话,让妈妈读给他听、幼儿园老师读给他听,这样的童话一般篇幅是需要几千字,所以五、六千字,六、七千字不等,最长的能达到一万字,你再多就成了中篇了。
其实不仅坚持给孩子们写长故事,孙幼军还始终要求自己用小朋友的口吻来讲故事。因为自己是给孩子服务,尤其是很多是给幼儿服务,那就写第一要写得他们能懂,第二他们觉得好玩,第三才是他们能得到好处,所以自己给孩子写东西、追求的是幽默风趣、小孩子能喜欢,最好我的书反复地看、老也看不够,就想追求这样的东西、很难,但是我自己追求这个,自己不喜欢这种咬文嚼字、表示自己有学问、自己就写到通俗易懂,让小孩子非常容易接受、乐意听,这是自己追求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上,孙幼军有哪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