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个技术活儿!看毛振华用“顺势有为”的理念,成就自己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novel-static/3c817a9bc4e6d855dc460702e61ebc3f~tplv-tt-large.jpeg?x-expires=1991020864&x-signature=rz23HQ7xsX1aOJ%2Fjfg4xrQpAB0Q%3D</img>
毛振华:上山下海,顺势有为
◎ 文/李刚
毛振华:男,生于1964 年,湖北石首人。现任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湖北省楚商联合会监事长、北京湖北企业商会监事长、北京荆州企业商会会长。
{{image_domain}}{
作为改革开放后诞生的新生阶层,中国企业家群体41年来的成长既呈现出庞杂的多样性,又清晰地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时势造英雄不假,英雄懂得顺时势同样重要。可以说,企业家是在实践中最能顺势有为的一个特殊群体。
有意思的是,大多数企业家擅长的是实践上的顺势,对于具体的商机颇有心得,真要从理论上做出研究和阐释,力有未逮。即使在创业环境已大为升级的今天,放眼中国企业界,能够对创业这个词做出理论阐释,并能成功实践的企业家,也是屈指可数。这需要一定的理论思考能力和相应的成功实践,符合条件的人并不算多,毛振华正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毛振华今年不过55岁,创立企业却已有27年。以代际而论,他属于“92派”企业家,具有这个群体主流精英下海、创办行业领军企业的基本特点;以身份而论,他不仅活跃于商界,而且重视经济学研究,兼具商、学身份;以心态而论,他自称爬过政界、商界、学界三座大山,领略了不同的风景,都没有达到顶峰,却也并不感到多么遗憾,自认为比较幸福,依然不乏热情与真诚。
出生于1964年的毛振华,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又一个闪耀的财富故事,更是身处时代变迁下顺势有为的创业者样本。在研究与实践之间,他穿梭自如;他上山下海,顺势有为,为丰富多彩的新楚商群体,增添了显著的一抹亮色。
创业的两种底色
毛振华15岁考上武汉大学,是当时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19岁大学毕业,进入公务员系列,先后就职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海南省政府研究中心、国务院研究室等单位。每到一处,他都是同级别同事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总是被破格提拔的对象;28岁创立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简称中诚信),同样是“92派”企业家中年纪较小的人之一。
在关注企业家的创业前经历时,有两个因素应该加以注意:基于时代环境的影响和基于个人特殊性的选择。从时代的影响而言,毛振华是陈东升那样的“主流知识精英”;从个人特殊性而言,他也具有汪潮涌那样的年龄优势。这给他的企业家生涯打上两种最显著的底色:主流精英的家国情怀,以及时刻向优秀者、向成熟样本学习、顺势而为的心态。
毛振华代表的那个精英人群,成为后来“92派”企业家的主要来源,他们是精神上非常特殊的一代。这一代企业家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于1992年前后下海,当时是带着很多光环的。社会上对于下海创业的人普遍有一种尊重,这些人自己也认为创业是件让人激动的事。尤其独特的是,认为创业还是为国家做贡献的重要途径。随着《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和《股份公司规范意见》的出台,政策层面上的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确立下来。在家国情怀的驱使下,“92派”企业家们开始为发现并填补行业空白而努力。对他们而言,填补空白不仅仅是市场机遇,更是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开疆拓土、添砖加瓦的举动,这让他们很有底气。这种底气,成为毛振华他们创业的基础资源之一,具有非凡的积极影响。有企业家曾经感叹:当年创业时既缺资金又缺行业知识,有关法律和政策也不完善,但大家却都敢于尝试,因为有政府和社会舆论的支持,创业即使遇到风险,也有信心去解决。
时代环境之外,毛振华最显著的独特性在于,在他活跃的那个圈子里,他的年龄一直偏小,他没有多少成见,因而总能够持续学习。他曾自述,自己在大学时代“也谈不上什么思想,基本上是谁优秀,就向谁学习”。作为同班同学的陈东升,就是他当时学习的重要对象。向优秀者学习,这是一条便捷的成长之路。在政府机关做经济研究工作时,武大同学圈仍然是毛振华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创立中诚信以前,他还经常和陈东升等同学彻夜聊天,相互启发。
两个文件出台后,毛振华很兴奋,他和陈东升、田源等同学都意识到,这是个难得的历史机遇: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发展成熟的行业,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迅速将其行业移植过来,就能为中国市场经济添砖加瓦。这是大家的共识。区别只在于行业选择的不同:陈东升选的是艺术品拍卖和金融保险,田源选的是期货经纪,而毛振华选的是信用评级。
抛开具体行业选择时的考虑不论,对毛振华而言,其创业思路依然遵循着一贯以来的基本方法:向优秀者学习。只是学习的内容从理论知识转向了企业经营。可以说,持续向不同的对象学习其优秀之处,是毛振华创业前获得持续成长,逐步奠定知识与思维基础的基本方法,也是他跻身知名企业家行列,创业成功的基本经验。
家国情怀的影响
1992年10月,毛振华在北京创立了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1992年前后下海的同学朋友圈子中,毛振华是较早拿到经营执照的一个。他之所以能较快拿到经营执照,并非因为他个人拥有多么深厚的背景,更大程度上是一遍遍去相关部门游说的结果。当时跟谁申请许可证,预计多久能批下来,毛振华心里也没有底,但他坚持一次次去复兴门中国人民银行总部,反复游说,阐明他要办的企业是多么伟大、重要。四个月后,他终于拿到了中诚信的金融许可证。
“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毛振华后来感叹。在激情驱使下,年轻的毛振华有意识地开创了中国的评级行业。1992年10月8日中诚信成立,“是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毛振华至今仍清楚记得。10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这一新闻。
全新行业,高规格的发布会,权威媒体的报道,这就是当年创业者的“光环”。
毛振华的光环,刺激了当时仍处于创业准备期的陈东升,后者加快递交了创办拍卖和保险公司的申请,并于次年成功创办拍卖行。和毛振华的中诚信一样,陈东升创办的企业也冠上了“中国”字样——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他们认为,企业名称冠上“中国”二字意义重大:能让企业看起来天生就是行业开创者,天生就是中国第一;这也契合了毛振华当时创业的心态,他觉得自己是在为国家创办企业。
这种心态清晰地反映在中诚信的股权结构上。金融业务许可证下来后,他为中诚信找了12个股东,这些股东都具有国资背景。从股权上而言,中诚信就是国有控股企业,毛振华只是个职业经理人。作为创始人的毛振华没有任何个人股份,但他并不在意,他更看重自己掌门人的身份。一方面,这能够使他拥有一种是在“为国家做事”的感觉,这对他而言十分重要;另一方面,这个身份似乎还为他保留着向公务员流动的可能性。
但很快,他就遇到了危机。1994年下半年由于市场原因,中诚信的业务一时陷入低谷。国资股东们投票决定公司走向,毛振华因为没有任何股份,公司命运握于他人之手,这给他以重大打击。作为创始人,他把信用评级这个新生事物,用三年时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做起来,自己却在一夜间陷入可能被踢出局的困境。尽管结果是他以微弱优势得以继续留下来经营公司,但这不能不使他担心: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办?
好在政策开始朝着有利于毛振华的方向发展。1998年起,国务院主导实施了“国退民进”战略,中诚信的12个国资股东都选择了逐步退出。毛振华用他在香港打工三年、担任上市公司总裁的额外收入,一点点买回了部分股权。他成了控股股东,松了一口气,自己终于成了中诚信的主人,同时也感到很失落:他变成了民营企业家,中诚信离“国”越来越远了。
1999年,中纪委对毛振华进行了调查。八个多月的调查,几乎涉及中诚信创办以来的各个方面。最后证明中诚信公司和毛振华本人都没有违法行为,毛振华也重回了公司领导岗位,但这对毛振华形成了更大的一次思想上的冲击。
毛振华对国家怀有深厚的情感,以经世济民为己任,看重自身作为对国家、对社会的价值,同时希望得到国家的认可。自己经历的两次危机,使得毛振华感到疑虑:辛辛苦苦创业,却得不到理解,遑论国家的鼓励与支持了,这是为什么呢?
从客观角度而言,当时的法律法规与企业制度设计确实存在不完善之处:“创始人期权制度”,当时在国内还未出现;法律不够健全,使得毛振华的股权交易遭到调查。但从主观角度而言,当时毛振华之所以遭遇危机,一大原因就是没有将国家和个人分开。由于浓烈的家国情怀,他也不愿意分开,使得危机发生时,心理和现实准备都严重不足。
家国情怀是毛振华创办企业的基础资源之一。在这杆大旗下,他和陈东升等人自觉扛旗,当仁不让,将家国情怀变为创业的动力;但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经济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清晰的产权和责任设计,又和创始人的家国情怀发生了冲突,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毛振华遇到的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也是那一代创业者共同有过的心路历程。
行业选择的启示
中诚信开创了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同时也具体建立了这个行业的评级指标体系和业务指南,屈指算来,至今已经27年。毛振华认为:“中诚信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十年和后十多年,前十年流汗不流血。”“流汗”就是不借助资本的力量,靠扎实的服务立足。
1992—2002年是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十年,市场经济在中国高歌猛进。但对毛振华来说,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受限太多,定位需要调整。好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不断寻找新的突破,链接资本市场的尝试成了一个重要突破点,这给了毛振华机会。这一时期的中诚信承接了很多财务顾问和评级类业务:从为三峡工程设计融资方案,到先后担任杏花村、中国有色、武汉中百、伊利实业等众多企业改制和上市的财务顾问;从第一次帮助山东华能成功上市纽交所,到为上海证券交易所会员公司做独家评级;从首次开展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评级,到与国际评级巨头惠誉合作……中诚信开创了多个行业第一。
2002年开始,基于对经济发展大势的分析,毛振华开始走多元化之路,首先就是投资房地产。这基于他对经济发展的认识:一国的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经济将会进入一个快速成长期,这个成长期最大的特征就是资产价格的上升,房地产就是典型例证。毛振华此举获得了丰厚回报。同样值得欣喜的是,中诚信的主营业务近些年也获得了较好发展,2018年实现收入和投资收益超25亿元,净利润14亿元,创造了中诚信历史上最好的业绩,评级业务市场份额依然居国内行业第一。
然而毛振华并不因此而特别高兴。他表示,中诚信的前十年乃至前十五年,盈利能力都不突出,这源于行业本身的需求较弱。信用评级行业的特点在于:行业需求无法创造,而是由市场自己逐步发展出来,是明确而有限的,行业的增量空间并不来源于现有市场的拓展,而在于整体经济的发展,这是本行业最大的特点。因为行业需求不能创造,企业发展受到行业性制约,也无法做大。另外,评级行业是个中立行业,要求独立的立场,很多关联行业无法涉足,比如股票投资、金融企业管理等,受限较多,很多机会也无法抓住。再有,从行业发展阶段来看,信用评级行业在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了几十乃至上百年的发展,才产生了穆迪等具有一定影响和实力的一流企业。在中国做信用评级,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建立起公信力,多长时间才能把行业做起来,多长时间企业才能盈利?关于这些毛振华一开始入行时并不清晰,需要长期耕耘才有答案。
毛振华承认,他创业时的行业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他选择创办信用评级行业的重要初衷在于,在电视上看到新闻播报说,“穆迪调低了××的信用评级”“穆迪调高了××的信用评级”,感觉评级行业很神秘、令人激动。这和陈东升创办嘉德拍卖的初衷颇有相似之处,某种程度上都是“激动”的产物。大家对于这些行业都缺乏深入了解,只是依靠个人的兴奋点来选择,凭着一股创业的激情进入,难免有些盲目性。
但在申请创办泰康人寿时,陈东升就不再那么盲目了。保险行业是关系居民生活的大行业,“全球500强”中保险企业占有相当份额,而中国的保险市场还有巨大空间,保险企业如果做成了,那就是大企业中的大企业,这是陈东升在做研究时的重要发现。毛振华模仿欧美发达国家的国际一流公司,创办国际化、规范化、专业化的企业方向没错,但是在具体行业选择上,陈东升创办泰康时的研究与发现显得更加深入。
从企业家的角度而言,这是毛振华最大的遗憾。他认为“92派”企业家下海时,正面临着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宏观环境,大势向好,因而潜力无限。在国家走上上行通道时,众多企业家紧跟大势脚步,抓住机遇,做成了许多大企业。在20多年前的那波下海潮中,田源创办了中国国际期货股份有限公司,陈东升接连创办了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郭广昌创办了“复星系”,冯仑等“万通六君子”则先后创办了万通地产、鼎晖投资、SOHO中国……这些公司后来都成为各自行业的知名企业,市场空间大,盈利能力可观。相对而言,中诚信只能说小有成绩,企业规模和利润都严重受限于行业,毛振华有些意犹未尽。
但我们不能由此轻视毛振华的创业。中诚信作为国内信用评级行业的第一品牌,与惠誉、穆迪等国际评级巨头深入合作,赢得了国内外同行与市场的广泛认可。不仅如此,中诚信自创立之日起就坚持走市场化、专业化之路,打下了企业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在毛振华逐步退出日常管理以后,其发展势头仍然良好。除了个人收获的财富外,毛振华更为中国评级行业贡献了一家旗舰企业,这是一个企业家的最高荣耀,也是最好实绩。
顺势有为的样本
作为国内市场经济的开拓者,1992年前后的下海经商者其实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据估计,受到邓小平南方谈话影响而下海经商者前后达数十万乃至百万人,他们主要来自政府机关、大中专院校及科研院所。这批精英受过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拥有宽厚的知识素养,其中很多人更具有深厚的学术素养,下海前从事了多年的学术研究工作,学者特质较为突出。毛振华即是典型。在经营企业的同时,他跟学术界也仍然保持着长期联系。2007年前后,毛振华开始从中诚信的日常经营管理中退出,将更多精力转向学术研究,研究的领域就是宏观经济。在下海15年以后,他再度转身,回归学者的身份。
学者转型企业家的不在少数,企业家转向学者的却很罕见。毛振华表示,除了对当时营商环境的考虑外,武汉大学的求学经历对自己影响很大,奠定了他延续至今的教师情结。他很高兴自己的转型:“做学者,我还有30年的时间。”
在中国人民大学,毛振华专注于宏观经济研究。人大过去在宏观经济研究领域没有形成话语权,缺少内容与影响力,毛振华加入以后,使得人大的宏观经济研究成为国内学术界的领先品牌,得到校内外乃至国内外的广泛认可。他说:“这比我在商界的收获和成绩,对我来说更感到安慰。”做学者,他的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毛振华毕竟不是纯粹的学院派,他有丰富的企业经营、投资经验,做研究于他而言,不只是回归学者身份,同时也是以研究带动投资和企业发展。中诚信成立27年来,没有发生过重大的、伤及主业的失误,这与毛振华倡导的顺势有为,注重对大势的研究密切相关,他对宏观经济的研究分析一直没有间断。
对于“顺势有为”,毛振华有着自己的阐释。作为创业二十多年的资深企业家,他见证了几次较大的经济周期和起落,也见惯了企业家同行们的兴衰,这在年轻的中国商界已是难能可贵的经验。血的经验教训告诉他,顺势通常成功,逆势通常失败,例外很少。在任何时代,要想取得成功,认清当时的大势是第一位的。毛振华尤为重视顺势而为,这部分源于他在企业经营中的一些遭遇,部分由于他天性中的稳健保守,他更认可身在主流中的成功率。
时至今日,企业想要做大,顺势有为已经是基本共识。不同的是,毛振华在经营企业的同时一直在开展同步的宏观经济研究,参照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和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他很容易做出较为清晰的判断。他这种对大势始终保持清醒的认知,既显示出他良好的知识素养,也与他的经商意识一脉相承。
“顺势有为”并非一味地被动顺应,也有主动积极的作为。毛振华毕竟是黄金年代的大学生,他始终是有理想、有知识、有实践的人。有理想,让他在多年的企业浮沉中心怀家国,始终敏于大势变化,在各个阶段都能积极发声;有知识,让他的理想能够有所附着,有自己的独立视角,发出充满建设性的声音;有实践,让他的理想能够落地,知识得以验证。比如,在人大的经济研究使毛振华认识到,2008年之后国家经济就要做出调整,据此他对公司相关业务也预先进行了调整。
近年来,中诚信顺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做了区域布局上的调整。2017年武汉相继出台“资智回汉”“百万大学生留汉”等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工程。毛振华敏锐地意识到,这些政策充分发挥了武汉科研资源和人才资源密集的优势,以及独特的区位条件,将大大提升武汉的经济发展活力。2018年以来,中诚信加大了在武汉市和湖北省的投资力度。当年4月和10月,中诚信集团和中诚信征信公司注册地相继迁入武汉,评级公司也在武汉设立了华中区域总部。2018年3月,中诚信征信公司竞拍获得武汉江岸区二七滨江中诚信大厦地块。不久的将来,一座崭新的中诚信大厦将屹立于长江北岸。中诚信回汉项目投资总规模将达40亿元。结合公司的区域布局和对滑雪产业前景的看好,2018年中诚信还利用自身滑雪产业投资基础,在恩施巴东县绿葱坡投资40亿元,建设华中一流的滑雪场和高山运动小镇。
在2018年中诚信历史上最好的业绩面前,毛振华并没有自满。他汲取中诚信过去二十多年的经验教训,不断寻求新的业务突破点。在他看来,大健康领域蕴藏着大量机遇,无论是医保控费还是医院的评价,都大量需要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参与,这个行业发展的天花板一定比信用评级要高得多。“大健康行业与市场关系日渐密切、利益格局复杂,行业信用评价标准尚为空白。”毛振华说,根据中诚信的资源优势,大健康领域的信用管理是中诚信未来发展的着力点,中诚信要把更多的力量和资源聚焦到大健康领域来。2019年2月,中诚信受国家医疗保障局委托而发展的湖北省医保信用评价试点启动,标志着中诚信正式吹响了进军大健康信用管理领域的号角。
“顺势有为”的理念,促使毛振华始终注重观察时代大势,与时俱进,整体上保持着积极活跃的精神面貌。尽管毛振华直言,创业不是就业,“创业是个技术活儿”,必须拥有清醒的头脑和必要的资源,企业家精神不管在哪个时代都稀缺,但是毛振华仍然积极支持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与时代共振的使命感使他无法停下脚步,紧随潮流已成为融入他骨子里的意识。他确实是个顺势有为的时代样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