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ablxzqaz9a40 发表于 2023-2-5 09:18:20

在“东晋名人”葛洪的生平中,一览古代的文化、技术水平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novel-static/c427c7c5f90afc7b278194597adcb4f6~tplv-tt-large.jpeg?x-expires=1990923207&x-signature=%2F1g8guniY2vPhva3NcY4LxvMPKI%3D
</img>
未知前言

葛洪所处的时代是政治黑暗、迷信和清谈盛行的两晋之交。这三个时代特征之间都有关联性。上层阶级(皇室、贵族、士)的政治黑暗和崇尚清谈互为因果关系,导致上层阶级已无药可救,所谓“清谈误国”并不是指清谈可以误国,而是清谈之风在治国理念中去贯彻才会误国。下层阶级由于政治黑暗、战乱不堪,被东汉末年兴盛的道教中的迷信体系所蛊惑,寻求解脱痛苦的修仙之道。下层阶级迷恋修仙的原因固然有世道艰辛之故,此外上层阶级的一些士阶层加入到下层阶级的修仙之路,更加丰富和完善了道教中的迷信体系。道家和道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有一些研究将两者混淆。道教是一种宗教,虽然它信奉道家人物,并以道家人物的论著为经典,但它却在神化道家人物和相关论断,其中有一些迷信活动。道教中的迷信活动,主旨是不对的,但并不妨碍它有时可得出正确的认识,道医就是这样的实例,古今中外传教的重要手段就是行医治病,把病治好了教义就可以传下去了。佛陀如是,耶稣如是,葛洪亦如是。葛洪就是道教体系的重要人物,被奉为“小葛仙”,一方面说明他的道教思想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说明他传教的成功,更说明他医术的高明,获得众多老百姓的爱戴。

葛洪被当代学者赞誉为博物学家式的人物,与其一生游历和博览群书有关。葛洪的知识储备量超过他所处时代的绝大部分人,但其深度并没有超越那个时代,而是受限于那个时代,其思想和认识都能在前代找到相应的源泉。对于葛洪的研究,当下在国内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以研究文化思想为主,另一类以研究医学思想为主。无论是哪一类研究,笔者认为都过于绝对化。两者总是想用现代性的思想和科学去解释葛洪思想的科学性,为葛洪的思想做现代性的注脚,大有厚古薄今之感。厚古薄今并非中国现代学人的“专利”,古今中外都有这种情怀,但凡谈及西方文明必称希腊,言及华夏文明始祖必云伏義,显然事实并非如此。笔者从事技术史研究多年,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中国古代所达到的这一技术水平,至今现代技术都无法达到。”笔者对此颇为痛心疾首,这一言论实乃误国、误教育也,我们的技术史研究要慎用这样的话。在此,笔者要反问,既然技术如此之高,那为什么现代不用古代的技术去生产呢?这种言论,实质上是不知现代技术追求的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对于比较小众的产品不是不能生产,而是因为没有市场而不想去生产。古代技术生产的产品的确精美(艺术角度),但其生产的经济效益低下,归根结底其消费乃是小众的贵族化消费,所以其生产不计成本,兴奢侈之风。两种生产路径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世界图景,规模经济和追求经济效益带来了世界的巨变和近代化,而贵族经济和追求奢侈带来的是社会腐败和迅速堕落,无怪中国古代贤明君主都提倡禁止好奇巧淫技之风。对葛洪之认识也有此感,将葛洪神化,实则大不妥。我们必须客观认识一个人物,才能正确地认识一个时代,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科学观。

对于民间的老百姓,有的人则是不想也不愿过多地知道谁是葛洪,葛洪又是谁?笔者前往湖北鄂州葛山考察葛洪之道场:庙宇之巍峨,香烟之缭绕,仿佛入太虚之境。但忽见一家三口入庙堂,父母约三十五六岁,其儿约十岁。其堂正中有两像,其旁大字书写葛仙、鲍姑真人。其儿问这两个是谁?其母对儿说是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要其快点拜。山下有相关介绍都没有看,见像就拜,这是何种心态?不自信而他信之表现,民众缺乏了解又不想了解,可见我们文化宣传力度之弱。还有一种人,则是所谓修道之人。笔者偶得湿疹之患,前往武汉市三医院就诊入院,同房一老翁八十有余,腹腰部不慎烧伤,不听医嘱用水淋伤口,还对其女说家里有葛神仙的《肘后备急方》,知道怎么治,闹着要回家。闲时笔者和其女聊天,得知其父是“修道之人”。笔者思之,甚是可怕,当今还有迷信葛洪至此之人。

突然想起美国历史学家约翰·伯纳姆所著《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美国的科学与卫生普及》一书,约翰·伯纳姆认为随着科学知识的传播,普通人对科学的认同感并没有持续提高,相反,对迷信的信仰却始终在持续,甚至常常超越了对科学的信仰。究其原因,一则媒体的发展,为了追求传播效应,科学知识的严肃性被削弱,导致科学最终臣服于大众传媒和消费文化。这让笔者想起了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的著作《娱乐至死》,原来我们的生活都被媒体控制。二则随着科学共同体的分工变得越来越细,真正的“科学人”开始退出了科普的舞台,这就导致在科学传播过程中,科学思想和理性精神的缺失。三则由于科学本身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的确定性,随着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理性的科学精神在不断地被稀释,大家在不断接受碎片化知识,导致了怀疑精神的丧失,让迷信有了生存的空间。对于葛洪知识传播何尝不是如此。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葛洪进行宣传,但不能神化,要客观,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继承文化、传承文化。

葛洪一生都在南方漂泊,与其说其是江苏句容人,不如说他是南方人。他既属于他故乡——江苏句容,也属于他曾经生活之地。西方作者的简介只在意其主要的生活地,而并不在意中国人所谓的籍贯,这一点与中国的传统大不一样,这一做法是有道理的,成长于斯、成名于斯、贡献于斯,理所当然就是斯地之人。葛洪曾经在今天的湖北生活过,留下众多遗迹和传说,也成为宣传湖北的一张特殊名片。本书为纪念这位特殊的湖北古代科学家,以他的生平和著作中的科学技术信息为线索和框架,在尊重历史和科学的基础上,增强可读性,让人在读葛洪过程中,了解古代相关文化、技术水平。希望本书给读者一个客观的葛洪形象和所处时代的客观图景。
李强
2018年7月25日

umb77o1fm2z330 发表于 2023-2-5 09:18:28

博主高论,深得吾心[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东晋名人”葛洪的生平中,一览古代的文化、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