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陈翼云有哪些故事?
陈翼云先生,北京电影制片厂美术师、被大家亲切的称为“陈大师”、电影美术师。八十年代中期,位于北京北三环中路的北影厂内逐步建造起了荣国府和明清街等建筑,使这里在成为当时国内影视拍摄的重要基地的同时,也成了北京的一处景观。荣国府和明清街在接纳众多电视、电影剧组的同时,也陆续开始迎接国内外一批批游客。1987年,电影《红楼梦》部分剧集曾在此拍摄完成,而陈翼云当年以美术师的身份、全程参与了荣国府的选址、设计和建造工作。建筑是我们自己服务公司,有一些老的工人很有经验的,他们在指挥,从这个土木建筑到外面的装修、建筑各方面梁架结构,他们都是很专业的。
陈翼云从中学时便喜欢美术,他于1948年考入了华东大学,1949年陈翼云参军、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南下,在南下途中,一起入伍的这批同学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单位,陈翼云被分配在了文工团。自己到文工团是因为我喜欢美术,因为这个特点进到文工团去的。进入城市以后就需要演大戏,开始演《白毛女》,后来就演其它的,文艺专业化。陈翼云在文工团工作了五年,随后他又迎来了入学深造的机会。因为自己当时只是喜欢美术,但戏剧方面、舞台方面还是不熟悉的,当时中央戏剧学院就招生,文工团就送自己去进修。当然要报考了,经过考试,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等于从剧团转到戏剧学院舞美系,这样走入这个行业的。从此陈翼云也就与舞台美术以至于后来的电影美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又工作了五年,又学了五年,这五年当中,比较全面的从戏剧知识,从各个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美术的基础训练,素描、速写、油画、彩画,油画到设计,比较正规地进行训练。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影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急需培养和调选电影人才。电影厂从各个方面吸收、调了一批人,从美院、从戏剧学院,后来从电影学院,因为电影厂需要人,自己就被分配到电影厂。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后、陈翼云从美术助理开始一步步做起,那个时期,他曾先后跟随一些著名导演参加了《山里的人》、《欢天喜地》等多部影片的拍摄。陈翼云说,这既是他完成从舞台美术到电影美术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他成长最快的阶段。因为学舞台美术,它主要是一个舞台面,所以自己设计好就是一个舞台的画面,那么电影美术就不一样,电影因为它的角度比较多,观众可以到台上去,它就打破了这个三面墙了,可以四面墙、也可以纵深。1959年,陈翼云首次在电影《水上春秋》中担任美术师。那个戏比较简单一些,内景比较少、更多的是外景。内景有一场景,还是借的场景,别的戏拍完以后,在那儿做了一些调整,就是那个体委办公室内景比较少一些,其它大部分是外景,自己也感觉到那是一个起点吧。而真正让陈翼云在电影美术理念和实践经验方面产生质变的是接下来的影片《红河激浪》。第一部到第二部就不一样了,《红河激浪》自己就比较投入了,跟导演合作也比较默契,这不仅是提供一个环境,而且环境还能够更多地考虑到调度,这样考虑比较多了。比如说巜红河激浪》里面有一个场景,就是铁娃来窑洞里的一个场景,这个窑洞很简单,就是一个直筒子,这怎么藏呢,后来自己就跟导演说,自己说这个戏啊,在调度上 从窑洞设计上可以有点层次,自己说上面可以搞一个阁楼,就是搞一个搭板,上面可以储存东西,因为窑洞里有这种情况,自己在上面就设计了一个搭板,上面有一个阁楼、二层吧,那么铁娃藏在上面。在一部电影中,电影美术师的工作水准对影片的成败十分关键。电影美术师在与视觉美感有关的各个方面都担负着重要职责,因此与导演及各个工种的协调配合能力便成为一个优秀美术师的基本素质,对此陈翼云有着自己的感悟。电影美术在影片里很重要,有人说电影美术笼统地讲你所表现的、你所拍摄的除了演员的表演之外,其它的都是电影美术方面的东西,比方环境、人物造型,人物造型属于化妆了,化妆也属于美术了。化妆、服装,化妆穿的、脸上抹的、身上穿的,你所借助的、你后面的背景这都是美术所提供的,离开这些东西都不行的,所以自己从电影考虑、我这个美术才有所发挥,才能够比较实际。自己考虑以后,然后再把自己的想法提供给导演,你的设计才容易被导演所接受;如果你光考虑一个景、光考虑一个环境,导演说我这个戏怎么演呢,我这个地方拉不开啊,或者我这个地方拍起来感觉很呆板、很平,没什么变化啊。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电影在选题上逐步活跃起来。1981年、适逢鲁迅诞辰一百周年,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药》等纷纷被多家制片厂改编成电影,而北京电影制片厂也选择了鲁迅的小说《伤逝》进行改编,由水华担任导演,此时已担任多年美术师的陈翼云负责这部影片的美术设计工作。要上这个戏,进行美术设计必须要看看原著,一个要收集一些形象资料,同时文字上也要好好地研究一下,尤其小说本身、要很好地研究一下。从小说里面考虑环境,考虑如何进入这个美术创作。小说《伤逝》描写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寓示人们要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引领青年去寻求新的生路。为了体现出社会的压抑和涓生对社会的思考,影片必须尽量再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社会氛围。陈翼云将小说原著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从中寻找美术设计的元素。这个戏写得很深刻,开始还不太理解涓生这个人物,后来就慢慢地感觉到那个时代这种知识分子、他在追求一种自由、一种探索、一种人生。他很茫然,但是又在探索,所以对这个人物理解要回到那个时代,才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个人物。
为了更准确地还原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陈翼云翻阅了大量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建筑、街景以及特定民俗有关的资料,为了选到合适的拍摄场景,他几乎跑遍了北京城。那采外景看的地方太多了,自己跟自己的助理、副手骑自行车、走街串巷、哪儿都看,而且主要找特点、看的要有特点,不是随便就看,看哪儿有特点,比如说水华同志讲、他说我要建筑上有特点、要有北京特点的。北京特点自己就归纳一下,一个是建筑上、箭楼;再一个是胡同里面有变化的,还有白塔。这方面考虑比较多,所以就从这个方向去找,所以最后定了这么几个,一个是烟袋斜街、就是银锭桥那儿,从那儿能够看到鼓楼,从另外一个角度能看到钟楼,所以这两个自己都用上了。
小说《伤逝》以人物心理描写为主,它通过涓生的内心独白细致地描写了涓生的自我反思和情感变化。因此影片处理得时而凄凉沉郁,时而浪漫优美,陈翼云在制景上的精心处理和细腻表达,强化和烘托了影片的主题。你看那个门窗都是很破落的、很斑驳的,这个自己做的时候自己都带着制景师傅到旧的院里头、很破落的院落里面去观察,去考虑应该怎么样做油漆剥落,那个木纹怎么能露出来,风化了、怎么样做这个,墙皮怎么样做、砖怎么样做腐蚀,因为他涓生有经常出现在门口的戏,通过这些细部来表现他的心情、他所处的时代,还有他所在环境的这种氛围。要根据人物所处的当时的心情,内心的这么一种情感,从这个来烘托人物。由于陈翼云在影片《伤逝》中优秀的美术设计,此片获得了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的提名。
电影巜伤逝》播映后,北影厂紧接着又开始筹拍电影《红楼梦》。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就已经出现了多部以《红楼梦》戏剧为题材的电影作品,而以写实的叙事模式改编《红楼梦》的电影还没有出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央电视台决定开拍电视剧版《红楼梦》,这个消息在北影厂产生了不小的轰动。于是北影厂决定拍摄一部电影版的《红楼梦》,由中国著名的导演谢铁骊担任总导演,与谢铁骊默契合作多年的陈翼云被邀请担任美术设计工作,电视剧《红楼梦》也是这样,他们在正定要盖一个府,所以我们也去看了,看了以后、那个府基本上完成了,但是自己看了不能用,所以盖这个府的时候大家还经过一番研究,应该在哪里盖,尤其大观园、荣国府这几个大景怎么样弄,实景里面肯定没有,当时也知道电视剧《红楼梦》在拍,有几个地方在兴建荣国府跟大观园,也知道这个情况,所以要完成这个任务、自己感觉到很困难。从北影厂确定投拍《红楼梦》,到1987年10月影片完成,这部电影的拍摄前后用了将近四年的时间。感觉这个任务太重了,一个时间长、一个任务重,当时厂里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来这个组,因为看时间这么长都不愿意来。尽管陈翼云当时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电影美术师,但对于担任《红楼梦》这部电影巨制的美术设计工作,他还是感到压力重重。当时有一个导演曾经跟自己说过这个话,他说你不要太紧张,总是能完成的,你紧张也得完成、不紧张也得完成,所以你就悠悠哉哉的、你就好好地下工夫就行了,这是一个很老的导演,跟自己关系不错的、跟自己说的,这个话很安慰。
面对庞杂的场景设计要求,在还没有完整剧本的情况下、陈翼云从精读《红楼梦》原著开始,重点地记录原著中的场景,对不同环境、不同场景分门别类地制作出大量的选景卡片。我们这个《红楼梦》的荣国府,整个的设计就根据这个小说来的,就按这样初步设想。荣国府现成的建筑没有,有好多园林、有接近的,恭王府好像说是荣国府的原型,其实荣国府那个府已经没有了,荣国府的那个园林还是比较完整的,其它的府都不是太合适的。所以我们先看,就从北京的这个几个府看完以后、再往南去,南京,南京完了以后到苏州,还有扬州,从扬州、南京、苏州到上海,把所有的园林都看一遍,然后就考虑应该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总体想法。陈翼云和同事们为选择拍摄场景付出了辛苦和努力,然而并没有得到令他们满意的结果。整个看完了以后,因为老谢(谢铁骊)定了调子、说南方的园林可以用,园林可以先不考虑、先考虑府,一定要建个府。这个府一定要是接近北方的,有“南园北府”这么一个原则。南园北府,似清非清,似明非明这么一个创作原则,当时还在一起议论的时候就定下来了,连红学家在内、一块儿讨论。
根据剧组提出的“南园北府”的制景原则,最终北影厂决定大观园的拍摄地点定在上海青浦的大观园;而荣国府的场景就定在了北影厂,要在厂区院内搭建一座荣国府。这个府干脆在厂里搭,在厂里搭的话,咱们可以为今后拍戏、为以后留一点财产,所以就决定在厂里搭这个景。正是由于当时的这一决定,使北影厂内荣国府和明清街成为拍摄特定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基地,也成为北京旅游业的一处景点。为了长久用,为今后留下点东西,不是一次性的,所以厂里为什么在这儿建筑,为了搞个永久性的布景啊,为子孙后代留下点财产,是有这个决心的。《红楼梦》拍完以后,其它戏也要拍的,所以这个景出来以后,《红楼梦》用完场地以后,下面是络绎不绝的,那很多戏都排上队了,拍了好多戏、不断地拍戏。曾有一千多部电影和电视剧选择这里作为外景地,据统计、最繁忙的时候,有六部戏在这里同时开拍,这一景观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北影厂带来了一段黄金时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