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之歌——张克让老师的非凡人生
园丁之歌——张克让老师的非凡人生
文/王世北
师生情深
1989年3月,春光明媚,百花吐艳
《人民日报》等五大媒体刊发的
一幅题为“师生情”的照片
深深地吸引着全国亿万读者的视线
照片展示了张克让老师
在京出席七届全国人大期间
与闻讯赶来看望的数十名学子欢聚
此情此景,被新华社记者定格成为永恒
也许,有人感到惊讶,
也许,有人会问
如今,世风日下,人情不古
难道在张克让先生的麾下
世态竟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是的,同那些一朝离职去
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权贵相比
先生已经年逾古稀
然而,他的门庭至今宾客盈门
他们当中,不乏党政要员,共和国将军
也有专家、教授、学者、名人
乃至企业家、艺术家、工程师
更多的则是各行各业的普通的人
先生驻足教坛数十年
先后辗转于中学、师范及教育学院
无论环境怎样变化,条件有多大反差
他都以从教为荣,对学生情深意浓
只要提起张克让
他的学生定会眉飞色舞
似乎人人有讲不完的故事
个个怀着诉不尽的衷情
足迹掠影
1936年10月
金风送爽,雁阵南行
在甘谷县土桥村一户张姓人家
一名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呱呱降生
一家人满怀喜悦的心情
以及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憧憬
曾经就读于省城中学的父亲
最终以“张克让”三字为儿子命名
甘谷历史久远,有“华夏第一县”之美称
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气候宜人
这里是人文始祖伏羲的故里
自古英才济济,名人层出不穷
幼年的张克让,家境欠丰
但他聪颖睿敏,天赋过人
五岁,爷爷教他读书识字,六岁熟诵古诗文
小学期间,更是吟诗联对,才华出众
1949年10月1日,锣鼓震天,礼炮齐鸣
历史伟人毛泽东庄严宣告新中国胜利诞生
这一年,张克让以优异的成绩被甘谷中学录取
喜事盈门,少年张克让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
中学时代,他朝气蓬勃,奋力拼搏
深得老师喜爱,同学称颂
那时,他就在校文工团演节目,编剧本
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让他从小就陶醉其中
1955年8月,张克让迈步跨入西北师大
在那里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
他壮怀激情,理想如诗如画
不满两年,就光荣地站在了庄严宣誓的党旗下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中文系的高材生呼风唤雨,所向披靡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一场横祸竟突如其来降临
1957年,因替人抄写大字报
他遭遇不公,明珠暗投,碧玉蒙尘
年仅21岁,还涉世未深,意识朦胧
就阴差阳错地跌入了人生的低谷
身处逆境不沉沦,夹缝之中求生存
强烈的求知欲望、坚强的理想与信念
促使他挺起脊梁,奋发图强,与命运抗争
立志做一名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人
1958年,大跃进浪潮风起云涌
因为实习,学校派他前往高台一中
初出茅庐,既教书,又当班主任
还要参加名目繁多的社会活动
同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各种文艺活动中闪亮登场,频频亮相
那精彩的演出,那激动人心的喝彩声与掌声
让他找回了自我,体验到锦绣斑斓的人生
1959年,秋风萧瑟,时近寒冬
张克让承压负重,被分配到靖远一中
尽管眼前还是山重水复,云遮雾蒙
但他坚信,风雨过后必将千帆竞发,柳暗花明
他自强不息,迎难而上
让青春闪光,令梦想扬帆
他勇往直前,诚表心愿
“误人子弟事莫为,须知头上有青天!
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
他茹苦含辛,风雨兼程
朝朝暮暮在课堂,岁岁年年乐育人
荣辱毁誉抛脑后,利弊得失若罔闻
1977年,中断了11年的高考重振旗鼓
张克让如醉如痴,欢欣鼓舞
令智慧在奋进中崛起
让才干在拼搏中升华
十年磨一剑,岂能让莘莘学子坐失良机
距开考只有60天
时间刻不容缓,成败在此一冲
没有复习资料怎么办?加班加点,连编带印
学生缺乏作文基础,他身先士卒,“下水”引领
从早忙到晚,挑灯夜战至凌晨
困了,举举手;累了,伸伸腰
熬红了眼睛,拖瘦了身
为了学子金榜题名,再苦再累他默认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华巨轮拨正了航向
雄鹰不再折戟沉沙
他要展翅翱翔,扶摇直上
长天万里斗芬芳
1980年,先生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
时逢百业待举,百废待兴
他披荆斩棘,义无反顾
乘着年富力强,他要重振旗鼓,再显雄风
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
将遭受的损失快补上
要开好头,起好步
千头万绪,扭住提高教学质量不能放
他含英咀华,厚积薄发,
他成竹在胸,雷厉风行
上任伊始,全校语文讲座一连举办了10余期
由于内容翔实,讲解生动,有的放矢
深受师生们的青睐和赞许
1982年,他受命担任副校长
在他看来,哪怕公务再繁忙
坚持上好两个班的语文课依旧是根本
一定要坚持到底,决不彷徨
他身体力行,创新第二课堂
带头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生龙活虎
他对学校文学社大力扶植,积极融入
从精神与资金上倾力相助
1984年,他走马上任,挑起校长大梁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关系着民族的素质和国家未来的希望
党和人民的重托,他心知肚明,铭记在心
靖远一中是“十年文革”的重灾户
当年的内乱使这片净土饱经沧桑,千疮百孔
他励精图治,运筹帷幄
誓做改革开放的弄潮儿、急先锋
他一心扑在事业上
一头扎进工作中
斗转星移,弹指六年整
六年虽短,学校旧貌换新颜
教学大楼拔地而起
办学条件大大改善
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高考成绩连年领先
六年虽短,令人刮目相看
学校管理井井有条
广大师生与时俱进
一所经历了百年风雨的老学府
一跃成为全省教育战线的排头兵
先生坚信
无论管理学校,还是教育学生
都应以人为本,以爱为本
要活严兼顾,疏约相济
要因地、因时、因人制宜
先生不因循守旧,敢于发展创新
他历来主张向教改要质量
带头种“试验田”,主动搞示范点
勇于探索,使经验不断完善
经过反复实践,精心筛选
成功总结了12条语文教改经验
通过仔细梳理,高度概括
归纳出集中学生注意力的10条新举措
所有这些经验和措施
弥漫着时代的气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字里行间浸透着先生的心血和汗水
深受专家与同行们的普遍认同与推崇
先生长年从事语文教学
对工作极端认真,对学生十分热诚
他登台授课,从不敷衍,绝不马虎
把知识讲透讲深,让学生听得明白、舒心
他博学广闻,晓古通今
热心传道授业,乐于解惑求新
他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掌握运用得巧妙、独到、娴熟、灵动
他生有一副好口才
造就饱学的智囊库
讲起课来自始至终充满着激情
口似悬河,妙语连珠,纵情挥洒,妙趣横生
先生业务功底深,教学功夫硬
善于借助各种教学手段
让课堂作用发挥充分
他驾驭知识轻车熟路,得当自如
身临讲台左右逢源,纵横驰骋,润物无声
他的课堂语言幽默风趣,充满活力
既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
更注重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使所有学生终身受益
先生的教学成果丰硕,教育业绩卓著
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外出讲学30余次
在学校组织的学生评教活动中
他技压群雄,曾以98.5分在全校首屈一指
1988年3月,春光明媚,春风得意
他健步走进庄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同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共商国事
他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高与天齐
会内会外,他大声疾呼,慷慨陈词
“倘若我们再不重视教育
我们的民族将没有前途……”
忧患意识,耿耿忠心,铿锵语言,掷地有声
会议期间,他积极建言献策,撰写提案
他提交的数十条建议和意见
顺民心,合民意,条条务实,句句中肯
不仅受到高度重视,许多还被付诸实施
1990年,张克让奉调赴靖远师范上任
仅仅一年,校园旧貌大改观
他狠抓教学改革,开创师范教育新局面
他创新特色校园,推动校园文化向纵深发展
他风尘仆仆,鞍马劳顿
终于让数十名教师子女圆了就业梦
他马不停蹄,抢抓机遇
为师范学子能继续深造
甘愿迎寒冒暑、宿露餐风
1991年,先生荣升甘肃教育学院副院长
岁序交替,春秋易更,弹指六年间
六年时光,他顾大局,识大体,以校为家
六年时光,他勤奋工作,一马当先,不知疲倦
他那高尚的人品,出众的才能
他那活跃的思想,豁达的性格
他那过人的胆略,非凡的亲和力……
都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这里,不妨抄录一段教院同事对他的评价
——他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教育管理者
优秀的人民教师,更是一名慈善的长者
——他的宽厚、仁慈、正直、善良
是给我们最大的精神力量……
自1992年起,他连续担任省中语会理事长
全面推进语文教改,组织交流教学经验
大力培养教改新人,不断发现教学新秀
编辑出版教改论文,印发优秀作文选编……
工作是多么的浩繁
探索又是何等的艰难
12年,他为中语会的工作倾心费神
12年,他为中语会的发展披肝沥胆
1997年初,先生花甲隐退,另绘新图
他开启智慧的闸门,挥洒灵感的阳光
《滋兰树蕙录——我和我的学生》一书
不久被倾情推出,奉献社会,惠及黎庶
这本书内容翔实,情节生动,语言幽默风趣
这本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极富感染力
它是先生数十年教书育人成果的缩影与结晶
也是他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表现和见证
书中讲述的52个故事情真意切,发人深省
涵盖了教育的诸多方面,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它为一线的人们提供了教书育人的资深范本
堪称影响深远、足可传世的珍品
先生酷爱祖国的优秀文学和文化遗产
把它视为瑰宝,热心传承,并积极助推发展
他亲手创作了许多情真意切,直抒胸襟的好诗文
生动的表达了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心路历程
近年来发表的《鸿爪夕明》、《书棂画扉》
内容丰富,诗文并茂,书画双馨
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正在被人们广泛地传诵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先生暮年,朝晖夕映,著书立说,泼墨舞文
先生暮年,晚景峥嵘,老有所为,老有所成
先生暮年,笑对人生,含饴弄孙,乐享天伦
他既有学者风范,又具大家风度
也不失为一位可亲可敬的居家老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令人钦佩,雁过留声
风采剪影
张克让先生才思敏捷,擅长演讲
他充满激情的演讲,让人无法平静
听他演讲的人们
脸上总是洋溢着兴奋和激动
他是名符其实的故事大王
他的故事多得用车载,用筐装,用斗量
他的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涉猎古今中外,乃至地府、人间和天堂
先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教书育人,堪称专家里手
社会活动,出色出众
影文诗画,样样在行,样样拿手
先生业精六艺,才备九能
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
只要有他粉墨登场,出台亮相
台下就会掌声雷鸣,一片喝彩声
先生的墨宝令人称道
时下已风靡于万户千家
他的笔迹落落大方,风格潇洒
他的瀚墨散发着诱人的芬芳和馨香
先生乐于助人,扶危济困
把替人分忧视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他的心里时刻装着别人
永远的忙碌似乎总是在为着他人
(原载2012年6月8日—6月15日《甘肃广播电视报》,收录于北师大版《烛光》一书,有删节)
赞 靖远一中的骄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