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mi8llazmsilm 发表于 2023-1-11 20:46:56

历史上,兰晓龙有哪些故事?

兰晓龙老师,编剧、知名编剧、中国内地编剧、作家,金牌编剧。
2007年,一部没有美女、没有爱情、没有明星,被戏称为“三无”的电视剧成了荧屏收视热点,全国多家电视台轮番播放,收视率仍高居不下,它就是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我们做这戏的时候,其实就是心里有一个奢望,但是其实我们那时候都不是特别敢说出来,老康(康洪雷)也有,自己能够感觉得到,后来我们准备剪片的时候、聊的时候,其中都已经具体到我们不想拍一个只有军队的人才愿意看的军事题材片。
这就是电视剧《士兵突击》的主角 一个极其普通的士兵,名字叫许三多。这部电视剧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农村孩子最终成长为一名出色的侦察兵的故事,让一个其貌不扬的小人物走向前台、成为主角,这在以往的军事题材影视剧中并不多见,编剧兰晓龙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小人物写的就是“你”、“我”呀,写别的东西、你比如说让我写一个伟人或者大人物的话,自己觉得连“他”都不是,他不在第三人称里面,就这三种人称都不在里面、他是某人了,具体到某个人,是一个专有名词,他的局限性太大了,而且观众不会认同的,我要怎么写观众才会突破这个东西去认同。《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善良却胆小自卑、老实而缺乏自信,很多观众把许三多称为中国版的阿甘。阿甘这一形象源自美国电影《阿甘正传》,讲述了一个智商只有七十五的低能儿的传奇一生,但是兰晓龙并不认同这种观点。我们每个人都经常会高估自己的,也不是高估吧,就算高估,高估自己的外部形象,实际上我们往往在别人面前其实是个也差不多就是木讷,其实很多60后70后的人都跟自己说这话,说我觉得我就是许三多。可能跟我们的人生的轨迹多少也有点像,我们这帮60后、70后说真的在之前不是那么擅长表达自己,现在每个人好像都自立了或者说被逼着去,因为职业要求被逼着去做一种表达,而且你不得不把表达能力当作自己的技能之一。在这之前其实大部分人跟许三多那种自己觉得真差不了太多。
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与许三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老乡-成才。成才长相英俊、聪明伶俐,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在军营中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把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放在一起,又是为了什么呢。说得很白的话,这样好看一点、或者冒充深刻一下,其实也是个必然规律,有些人是后发、有些人是先发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自己在我们单位比如说跟我们老团长,自己看他刚开始是想把我给开了的,后来我们是忘年交,到现在当时六十多岁老头子、他随时随地来,我们可以坐在马路牙子上抽根烟,如果不考虑他身体的话、整瓶啤酒都没事。
许三多和成才同时入伍,在新兵连里、成才成绩拔尖,最终被留在钢七连;而许三多却因为成绩太差,被分到了别的连队、看守靶场,后来因为踏实肯干被团长看中、给了他一个机会。于是,他如愿回到了钢七连。当他从那里咣一下被扔到钢七连的时候,那时候真的就是一个、所有人其实表情都写着你滚、你赶紧滚吧,也就是史今没说这个话,伍六一脸上都天天写着你滚吧,成才都跟他说你走吧,自己觉得那其实跟我那时候状态也差不多。有些人后发,有些人是先发如此而已。许三多和成长性格不同,成长的道路各异,但最终他们都经受住了考验、成长为合格的士兵。许三多是兵、他这一参军,已经注定的兵;吴哲注定是官,成才不一定。袁朗会把他们每一个人人尽其用,我不是在菜市场挑肥拣瘦,这个人我带回来我就对他负责的,你是我的兵、那你就是一样的,没有谁高谁低的这个问题,也只有说谁在哪个位置更加合适一点的问题如此而已。《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和成才谁是最后的成功者,编剧留了个悬念,但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对比,才吸引了更多的观众,而且人们还把这个话题引申到了职场当中。戏剧的魅力它在于一种我没有答案给你,我给你看的是一种、比如说我请你吃饭我不可能就请你吃大蒜,不可能吧、我请你吃辣椒不可能吧,我是要把这些菜做好了、把很多味道给混在一起形成一种特点给你,然后看你是否喜欢。自己觉得戏剧也是这样,他也是把各种东西给组合在一起,然后你在中间去得出你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那个时候就观众来说,他觉得这个东西能用于职场,他就能用在他的职场,他更喜欢成才、他更喜欢许三多,他更喜欢袁朗,这是他的事情,自己完全没有,一个作者是没有权利对自己的东西进行评论的。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除了主角许三多,兰晓龙还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军人,他们是配角、但依然为大家津津乐道。在百度“士兵突击吧”里,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粉丝支持,这些作为配角的绿叶有时比做主角的红花更炫目。钢七连连长高城雷厉风行、又有些孩子气,这个名字取自兰晓龙的大学同学,就连人物形象都有几分相像。就盗用他的名字,有点公子哥的习气,所以跟《士兵突击》的领导有点像,钢七连的连长那个公子哥习气跟他的公子哥习气不是一回事,钢七连这个是军队大院里的那种,你叫公子哥也可以,其实不是公子哥、而是说一种世家的习气,那个人有一点公子哥习气是他的家庭就是舞台剧出身,其实也应该叫一种世家的东西,两个人有类似点,都是大大咧咧的,嘴上说得轻巧,骨子里比较沉重,都属于这种人。作为钢七连的连长,高城无论如何都不肯接受一个“投降”的孬兵 许三多。而班长史今为了实现把许三多带成一个堂堂正正的兵的承诺,从来没有放弃过他。许三多在钢七连的成长都是系于班长史今的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当许三多得知史今班长要复员的时候,拼命地抱住班长的行李不让他走,这一幕被网上评为剧中最感人的情节之一。而史今离队前,第一次看到天安门,哭倒在连长高城怀里的一幕更是令多少观众为之动容。自己碰到过,离驻扎地非常近的一个团,退伍老兵、组织看天安门,从来没去过,自己说的不是史今一个人没去过,是那一车兵都没去过。那时候是三年服役期,也有呆了超过三年的,呆五年、续役了,真没去过,一辆车拉到天安门广场去看,车上放几个干部维护情绪,让他们情绪稳定一点。大家哭得一塌糊涂,包括那些维稳的也哭得一塌糊涂的,然后最后就也没啥钱,也不可能在外面吃,回到军队大食堂喝点儿,今天可以喝酒,然后就这样,第二天就走人了,这个根本不是什么特性,自己写的几乎是共性。袁朗,一个在《士兵突击》中最具神秘感的角色,他把许三多带进了特种部队,对许三多和每一个参与选拔的士兵进行身体极限和心理极限的双重训练,他是苛责刁难的教官,也是智勇双全的老A。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袁朗。他是一个很清楚自己该干什么,而且为此有点不择手段,但是他的所有不择手段,因为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基底,所以他非常明白良心之所在,这样一个人他活得很通透,当然是一个很理想的男性,比那几个可能都要理想,因为他比那几个都要成熟得多。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一组组感人的画面都深深地触动着观众的内心,而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故事灵感就来源于兰晓龙所熟悉的部队。1997年,兰晓龙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进入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成为一名职业编剧,兰晓龙的这个选择连他自己都觉得太意外了。可以继续干自己的老本行,所以那时候专业对口多不容易,你学的这个职业、尤其是这个职业自己不敢说我多热爱我的这个职业,因为我肯定我们班有很多我的同学其实比我热爱我这个职业热爱得多。兰晓龙在报纸堆里翻材料、挖故事、找灵感,很快就出了几个成果。谁知,这些成果被剧团一一否定,给他的理由是太虚假,恰好在2000年的春天、军区要求专业创作人员必须到基层部队当兵代职,兰晓龙决定踏踏实实地去当一回兵。自己也不说什么时候回来,别给我规定时间,自己觉得自己得到的东西够了、自己觉得差不多自己就回来,自己去不是去代理副连长、诸如此类的,但是跑到一个装甲团去,然后先在团部、团部还是营部,营部好像,营部把一个二级士官的衣服给扒了,那个衣服旧的油疙瘩、肩章都断成两截了,把他的衣服给扒了,就身材跟自己差不多了,自己穿在身上然后再去连里面,说是三十八军裁下来的打字员,跟人家坦克兵一个宿舍住。兰晓龙依然记得当时的情景,第一次队列出操的尴尬、第一次紧急集合的忙乱,被子为什么总也叠不成豆腐块,三个月的时间、兰晓龙和战士们成了真正的朋友,自己也浑身沾满了“兵味”,直到总政艺术局领导下部队检查时、他的身份才彻底暴露。自从暴露以后就开始做游击队,就各个团开始出溜,今天去那个团、明天跑去那个团,比如说人家两个团,住在一个大院里面,然后一个大院中间隔了几道铁栅栏,那种挺高的铁栅栏,每个团一个小栅栏,然后人家地炮团在拉歌,自己在隔壁、听这个团唱的歌有点特点。然后往下那个、这个团前面那些首长们发现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那边院子里有一个军官、那天穿着军装在那儿爬铁栅栏,爬出去以后,自己就站在他们队列后面了,人家集合完毕走人,必然就问,您是哪个部门的,我能不能在你们这住几天,就属于这样、第二个呢,后来几个月基本上就在军队里面,自己到处蹭饭、到处蹭吃的,当然不是为了吃的,差不多把各兵种晃了也不能算一溜够吧,其实自己挺怀念那种生活。
在部队的十个月里,兰晓龙亲身体验到士兵的苦与甜、笑与泪,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兰晓龙心目中的主人公形象渐渐清晰,并且给他起了一个容易被记住的名字许三多,至此《士兵突击》的故事开始在兰晓龙的脑海中上演。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上,兰晓龙有哪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