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梅惠志有哪些故事?
梅惠志先生,有名武术家、全国武林界享有盛名的武术技击家、北京市散打运动的创办者、中国散打之父、散打先驱、中国散打创始人之一。如今在电视上咱们经常能看到散打、泰拳、跆拳道、柔道等选手参加的自由搏击比赛,其中的散打正是我们中国独有的搏击项目。我们现在搞的散打属于是竞技武术,它来源于中国传统武术,传统武术就是“父亲”、散打就是“儿子”,是这么一种关系。
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涌起了一股自由搏击的热潮,出现了像周比利这样的自由搏击世界冠军,随后、香港逐渐成为国际自由搏击比赛的中心之一,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选手。1990年7月,第一届“京港杯”世界搏击拳王擂台赛在香港举行,梅惠志带领着北京散打队的队员也来到了香港,这是中国散打与国际自由搏击项目的第一次对抗。香港有一个自由搏击会,它这里边有英国的、美国的、很多国家在学泰国拳,学完之后在香港参加比赛,咱们出八个、他们出八个,他们组成是一个联队,哪个国家的都有。自由搏击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端于欧美的一种比赛项目,它不拘泥于固定的套路招式,提倡在实战中自由发挥,灵活施展拳、脚、肘、膝和摔跤等各种技术,以最快的速度、最猛烈的动作击倒对手,拳击、空手道、跆拳道、泰拳等都包含在自由搏击的范围之内,当时北京散打队要挑战的正是以攻击凶猛、破坏力强著称的泰拳。泰拳在全世界风靡一时,它厉害到什么样,自由搏击跟他们打起来几乎是不堪一击、非常凶猛。当时参加世界搏击比赛,泰国拳在各个领域里边它都非常厉害,凡是有泰国拳参加的比赛往往都是他们大获全胜。第一次带队参加自由搏击比赛,梅惠志几乎顾不上去考虑中国散打挑战泰拳胜算能有几何,他要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当时中国散打比赛的规格、选手上场必须戴上头盔、护胸等护具,但是在国际自由搏击的赛场上、这却是不允许的。完全按照当年国家的要求全副武装、穿上盔甲,到了国外、人家不跟你玩,人家都是赤背就是穿一裤衩、光着脚,然后不许戴护具、不许戴护头,在这个情况下、咱们弄的红带子系在头上一个,那就是作为头盔了,然后我们穿一个红颜色的背心,反正是老远一看、照相什么的,我们也穿着东西呢。比赛一开始,梅惠志派出的第一个选手就是他的得意门生杨广军。杨广军从小跟随梅惠志学摔跤,后来又改练散打,谁料到他与对手刚一交手就陷入了被动之中。在咱们国内比赛,咱们运动员都习惯了,不许使用膝、肘,使用膝、肘是属于严重犯规,也就形成一种意识,一出国一打的时候人家就是以膝、肘为主,搂的抱在一块、完了之后咱们就动不了了,没有动作了。泰拳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利用膝和肘,对对手施以重击,但是膝、肘的使用恰恰是国内散打比赛时的违规动作。面对“小拳王”的猛烈攻击,杨广军有些束手无策,情急之下,他用起了摔跤技巧。国际自由搏击比赛的规则一般采取“无限制自由比赛”的方式,拳、脚、肘、膝、摔等部位和动作都可以自由使用,但是哪些动作得分、哪些动作不能得分却有着明确的规定,摔就不是一个得分动作。在一局当中,咱们摔了“小拳王”十几跤,最后给这个拳王给摔得几乎站不住了,比赛都打不下去了、咱们才获胜,然后咱们带着其他的队员摔上没有这么优秀,也就是说咱们去了整个陪着人家打膝、肘了,所以后七场全部失利。为了保证安全,自己不得已中途丢毛巾。在国际自由搏击比赛中,场外教练在看到自己的选手不敌对方的时候,为了保护选手、可以向擂台上丢毛巾以表示认输,比赛也会立刻终止。在那个赛场上,梅惠志一共丢了三、四次毛巾表示弃权认输,而随着他手中毛巾一次次地飘落,第一届“京港杯”世界搏击拳王擂台赛落下了帷幕,北京散打队最终以1比7的比分大败而归,面对这一结果,梅惠志早有心理准备,毕竟那时候中国散打只发展了不到十年的时间。
梅惠志是中国武术界公认的散打创始人之一,他把中国武术 摔跤和拳击的技巧融为一体,又借鉴了西方搏击技术,在最初研究散打的时候、梅惠志只有二十七岁,却已经是练了二十年武术的行家。1950年,梅惠志出生在著名的武术之乡-河北省霸州市,不到十岁、就进入了武术队练习少林六和拳,后来还因为身体素质好、被老师推荐到业余体校学习跳水和体操,十七岁的时候、梅惠志又得到了一个学习拳击的机会。因为练拳击给自己的感觉它是速成,你主要是身体反应敏捷、速度快、有爆发力、基本技术正确、出拳速度快就有利,而且能直接作用到对方身上。作为传统武术,像练六合拳、我们都是以防守为主,而且很多动作加上云手、其它这些动作非常不实用。梅惠志喜欢有爆发力的运动,拳击正合他的胃口。但是练了一年之后,因为拳击教练的离开,梅惠志的训练也只能停了下来,就在梅惠志倍感沮丧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见到了八卦掌大师王荣堂,并且幸运地成为王荣堂的入室弟子。王荣堂老师就是在八卦掌这个圈子里边是非常有名气的,他最擅长的是散手,因为自己从内心里边自己对对抗性的项目、尤其对散手特别感兴趣,也是有一次偶然机会,通过自己的舅舅见到了王荣堂王老师。老者第一次见到我之后,非常投脾气,当然自己的身体素质各方面来讲也是出类拔萃的。1968年,梅惠志初中毕业被分配到工厂上班,进场第一天、就有人要和他比试比试。自己记得进厂的第一天下了班,就看见灯光球场一片通明,摔跤队在给大家表演,一来二往时间长了、就熟了,跟我一块儿参加工作,有的同学就跟摔跤队的人就推荐,说我会摔跤,实际当时自己摔跤技术没有多大含量,只不过是喜欢。当时摔跤队的队长、有一个姓芦的叫芦桂华,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当时我们都称师傅,芦师傅把自己叫过去了,他说怎么样小梅子,我听说你也会摔跤。可能也是出于某种原因,给自己找了一个摔得很不错的这么一个跤手,当时要跟我比试比试,自己也是年轻气盛,也不太懂事,当着很多人的面自己给这个拳手连摔五跤,当时这个人很没面子,芦师傅一看,可能是有意是教训教训自己还是杀杀年轻人的威风,又给自己派上一个更棒的,最后让自己连续摔了三个人,当天都没有人能跟自己摔了。所以第一次跟他们上跤场,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以后大家越来越熟,当然把自己也就吸入到这个摔跤队了。
梅惠志毕竟有练武的底子,摔起跤来,很快就有了起色。不久,他被摔跤名家苏学良看中、成了苏师傅的徒弟。就这样,梅惠志一边学习八卦掌,一边跟着苏学良练习摔跤,三年之后、一场摔跤比赛改变了梅惠志的人生。北京摔跤队到我们基层互动表演,当时北京组成一个摔跤联队,对抗北京摔跤队,自己当时作为联队的队员、正好碰上这个对手是北京摔跤队的队长,也是北京市摔跤冠军、全国比赛的第四名。对手是一位名将,作为业余选手的梅惠志自然不敢掉以轻心,一上场他就全力以赴,发动了猛烈地攻击。自己在第一局的时候,自己就给对方摔到9比0了,有些人恐怕还觉得没准是人家让着我照顾面子,然后第二局吕济民全力地反攻,从体力各方面来讲肯定跟不上对方了,不过那时候就凭的是毅力、一种拼搏精神,从始至终就坚持,最后比赛一结束了,我们两个人几乎都走不动路了。最终,梅惠志以一分的微弱优势取得了胜利,也因为这场胜利、梅惠志入选了北京摔跤队,成为一名职业摔跤运动员。不久之后,他又兼任了北京什刹海体育学校的摔跤教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梅惠志的眼界也随着渐启的国门逐渐开阔起来。通过各种资料,看到国外的自由搏击跟泰国拳的凶、猛,作为中国传统武术、咱们能不能打败他们,所以自己心里非常没有底。当时大家对武术热主要是对套路感兴趣,从武术历史记载、尤其从宋朝以后,由于冷兵器时代过去了,有枪有炮了,战场上也好,肉搏经验越来越少,也就是说开始有所退化,尤其是解放以后、几十年大家都是以锻炼身体、练功为主,很少人提到武术的对抗。当时,梅惠志已经学习了多年的传统武术,也曾打败过很多武林高手,但是中国武术能否打败泰拳,他心里却没有底。于是,他开始研究中国最具有对抗性、技击力的武术招式-散手。中国传统武术里,包括很多的拳种,它们有一部分动作都有杀伤力的,而且对人直接有攻击性,所以我们就叫它散手。当对方进攻来了,自己可以往起架,这就是一个防守动作。形意拳里边的摇身崩拳,这就是直接进攻对方,对方拳过来了防守、直接崩,这就是一个进攻动作。1979年,就在梅惠志研究散手后不久,他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按照现代竞技体育模式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进行武术对抗性项目的试点训练。梅惠志觉得自己研究散手,正好与这个思路不谋而合。真正武术应该两条腿走路,既能练、又能打,强身健体、还得自卫,所以咱们国家的武术往外推广的精神就是两条腿,一个是表演、一个是对抗。有了国家的提倡和支持,梅惠志很快便组建起了一支业余的训练队,他从什刹海体校的学生和民间武术爱好者当中择优选取了一批队员开始散手训练。全都是年轻人,因为散打它毕竟是一种体育竞技武术,它要求的活动量比较大,而且有一定的对抗性,身体太弱的或者是年岁太大的还不宜练习。1982年1月,《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出台,散打这个名称取代散手二字,散打的定义也得以明确,散打是一种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服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散打研究成绩最为突出的两个地方分别是武汉和北京,梅惠志带领的业余训练队成为北京散打研究的中心之一。主要把武术、摔跤、拳击这三方面技术融为一体,为什么自己从这方面着手呢,因为自己有这三方面的基础和特长,再加上其他同行、很多朋友都给予了支持和帮助,逐渐形成我们北京的散打风格,在全国当时也是独树一帜。在我们练习散打过程当中,自己还加了很多西方的训练模式和一些专项技术的技巧、包括柔道这些训练方法,有些技术动作也融入到我们散打当中。 李小龙徒弟是美式踢拳宗师 也叫自由搏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