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sf5m173lpyu5 发表于 2023-1-10 16:18:38

廉洁文化中国行|天府清脉源流长

《三国演义》中有位被诸葛亮称为“益州学士”的人物,此人名叫秦宓,博古通今,乃能言善辩之士。秦宓曾与夏侯纂就益州(蜀地)高谈阔论三件事,分别为远古历史、地理形胜和人事功业。

秦宓所说的前两件事中都包含着水,一是蜀地有岷山,大江就从它的腹中流淌而出,造就了沃野千里;二是生于蜀地汶山郡的大禹,先后疏浚长江黄河,使它们东流入海,为生民除患造福。

一碧万顷乾坤朗。秦宓所说的人事功业,正是那些蜀山蜀水中孕育的清官源流,如江河之水清朗澄澈,奔涌不息。

治蜀先治水

古老的文明离不开河流的滋养。岷江自古滋润惠泽天府之国,带来人与自然良性的互动。

治蜀先治水。古蜀人的命运始终和水利水害交织一体,历代蜀人勤劳治水的结果,化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丰碑,屹立千年。

治水望李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开凿玉垒山,历经攻坚,修建都江堰。这是一座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着当年设计者赋予它防洪灌溉的功能,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都江堰东岸玉垒山麓,二王庙灵官殿左石壁间嵌有一道石碑,上面刻着“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李冰继承前人的衣钵,仍突出“疏浚”,并把“疏浚与灌溉”相结合,把“雨养农业”转化成“灌溉农业”。都江堰所表现出因势利导的大智慧,避免与自然力量正面对抗,巧妙利用岷江出山口的天然地势和弯道水流规律,科学解决了自动分流、泄洪排沙重大技术问题,实现无坝引水、自流灌溉、水上交通和泄洪减灾的系统功能。

古人云:食重则农重,农重则水利重,水利重则堰重。碧水环绕的都江堰,是智者,也是仁者,改变了桀骜不驯的岷江,变水患为水利。

修建过程中,李冰深知了解水情就是了解民情,他深入民间,与普通堰工一起每天早出晚归,与堰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体察民情、了解民心、顺应民意。李冰勤政,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于治理石亭江的工地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都江堰水利工程并非一劳永逸,一直以来,历朝历代,凡到四川主事者,都知道在每年冬春枯水季节修整堰体,淘理河道,待春种前完成岁修工程,清明放水,以确保川西坝子的稻秧能顺利栽种。两千余年来,人们始终坚持李冰“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制度,兢兢业业地完善修葺,使都江堰始终功能完好,润泽出川西地区沃野千里、良田万顷。

泽世人者,世人永奉。千百年后,都江堰离堆公园堰功道旁,12位治水功臣的青铜雕像巍然肃立。担当尽责、清正廉洁、造福百姓,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历史留痕的都是这样的民生工程和勤政精神。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

千里岷江经过都江堰渠首工程分流,延伸出纵横交错的水网灌溉系统。到了成都,性格温婉贤淑的锦江沿城而流,纵贯城市。浩瀚水系穿街过市,包容了码头船工的生计,承载起农家养人的材料,孕育出成都的富庶与秀丽。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汉末数十年间,几代蜀汉君臣,以社稷兴亡为任,他们克己奉公,清正廉明,使蜀汉出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太平景象。

治蜀看武侯。“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以身许国,在前后出师表中,劝勉后主刘禅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提倡爱民惜民思想,大力发展生产。

诸葛亮治蜀提倡农耕,他十分清楚都江堰水利建设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强调“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设立“堰官”,征调一千二百人建立管理维护都江堰的专业队伍,他创立的这套严密管理体制,为后世历代所沿袭。

诸葛亮品格高洁,生前乘素舆,戴葛巾,注重俭以养德。在《自表后主》一文中,主动向刘禅申报家产:“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诸葛亮出将入相,南征北战大半生,最后用清白的一生、微薄的家产兑现“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的承诺。据介绍,诸葛亮陵墓一千七百年来没有盗墓者惦记,其一是他洁身自好、两袖清风,去世后“遗命薄葬”,其二是他呕心沥血为国为民的崇高品质令人景仰。

诸葛亮给子孙留下了一篇“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诫子书》,指出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修持心性的重要性。后代没有得到丰厚家产,却继承了他丰富的精神财富。诸葛亮成为鞠躬尽瘁的千古名相;儿子诸葛瞻成为为国捐躯的千秋忠烈。他们没有成为物质财富的继承者而富甲天下,却因忠魂不泯而流芳百世。

吾志如此江清白

江水滋养生命,净化人心和文明。在成都,不乏以水为镜承载万物的济世情怀和爱护苍生黎民的勤廉精神。

顺流而下,青山绿水,静谧的清白江畔写满诗意。据史料记载,素有“铁面御史”之称的北宋赵抃入蜀,经过湔江时,目睹江水澄碧、清流潋滟,于是对江明志:“吾志如此江清白,虽万类混淆其中,不少浊也。”为了纪念赵抃江边咏志,清白为官,人们把这段湔江取名为“清白江”,今天的成都青白江区,就因境内清白江而得名。

《梦溪笔谈》记载:“赵阅道为成都转运使,出行部内,唯携一琴一鹤,坐则看鹤鼓琴。”赵抃被任命为成都转运使,出行布置行装,随身行李就是布袋中的一架古琴与竹篓里的一只白鹤。到任时,他不讲排场,不要车马随从,不要地方官迎接,只以“单马就道”,带着一个年老家仆,一路微服察访民情,体察民间疾苦。当时成都大大小小官员率领了三班六房,旌旗凉伞,浩浩荡荡出城迎接,却找不到人,结果,赵抃已悄然进了衙门。

赵抃担任转运使,既掌管当地财政,也负责对蜀地进行监察,自奉俭朴,坚守清白,巡察所属州县,考核官吏治绩,无所不至。赵抃在富庶的天府之国做官,公正执法有威严,清廉为官有政声。两年后,赵抃奉调回京,依旧两袖清风,行具简朴,带着来时的一琴一鹤,除此别无家财,留下“吾怀自信无污染,何必升堂思始清”的为官箴言。故苏轼写诗称赞他:“清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家传”。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浣花溪畔,庭院深深,绿竹成荫。杜甫定居在蓉城的几年里,即便在朴素简陋为秋风所破的茅屋中,胸中却依然激荡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洁理想。住所可以窄,造福百姓的思路一定要宽,杜甫草堂便深深镌刻进了成都的廉政文化传统。

蜀江水碧蜀山青,源头活水葆生机。精华灌区修复,川西林盘提升,天府绿道打造……今天这一系列围绕城市文明重塑与延伸的民生工程,无一不是对前人智慧的丰富和精神的传承。时光流转,都江堰雄踞江心,岷江水蜿蜒东去,每一朵奔腾的浪花激荡出高洁的思想遗痕,随着流动的河水奔向更远的未来。(汪曦永 陈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廉洁文化中国行|天府清脉源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