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ihinnswwar6c 发表于 2023-1-2 05:26:41

没有爆款,没有10万+,“博望志”为何获得200万天使投资

博望,取自“博望侯”。《史记》载:“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

志,记也。《周礼》有云: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

“博望志”,这个带着浓厚历史意味的团队,将自己定位于深度创业人物报道。6月18日,“博望志”宣布获得来自泽厚资本的200万元天使投资。没有爆款,没有10万+,在内容创业大潮中,“博望志”成为一个小而美的典型。


平均篇幅六千字的长文在手机上还有人看吗?

深度人物报道能怎么赚钱?

三人创业不是一时冲动吧?

所有这些疑问,在新榜对“博望志”的采访中都得到了回答。

●● ●

从红海里找蓝海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mosaic-legacy/7fc000a106f7a52a741~tplv-tt-large.jpeg?x-expires=1987970908&x-signature=N2lXrg6GzJKfP6DrcalbJVTRpYs%3D


▲ 博望志创始人董力瀚(左)、崔志芳

“如果你真的对内容有追求,你不能忍啊,今天写这家定增、明天写那家上市,这些东西是留不下来的。忍不了你怎么办呢?又不可能去《人物》当个小记者,没法养家啊。所以只有创业这一条路。”

放不下对文字的热爱,又忍不了工作的庸常,2015年初,董力瀚决定从投资中国网的主编岗位上离职,投身内容创业大潮。但开头并不顺利,和当时的合伙人直接谈崩了,第一次创业就这样胎死腹中。转机却意外地在资本遇冷的下半年到来。

董力瀚与崔志芳、张楠老友重逢,当年在和讯财经值夜班的三个年轻记者,如今都已过而立之年,但对文字的热忱仍未被生活磨灭,三人一拍即合,决定联手创业。内容领域囊括广泛,从哪里切入?答案是从自己擅长的东西入手。

三人都曾是媒体人,不能说浸淫财经媒体圈多年,但也都是老手。董力瀚在投资中国工作的几年间,眼看着创业越来越火,自己的关注点也从上市企业向创投圈转移。2015年,在创业热和新媒体热的双重叠加下,创业媒体已是遍地开花。包括已经枝繁叶茂的36氪、i黑马和拿到融资的新项目“新经济100人”“商业人物”等,这种情况下,“博望志”决定切入一个更加细分的领域:创业深度人物报道。董力瀚有自己的判断:

“在我看来,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新的品牌一个接一个出现,但是企业家的个人品牌呢?说来说去就那么几个人。甚至公司都上市了,它的创始人也没什么知名度。唯品会创始人是谁?蘑菇街创始人是谁?没几个人知道。所以这里面一定有市场空间。”

●● ●

“能留下来”

媒体人转型,似乎不谈初心、不谈情怀说不过去。“博望志”的确是有一点情怀的,这个项目从出生开始,创始团队就没当做一单简单的生意来做,而是带着一点使命感。

一向默契的董力瀚和崔志芳曾发生过一次小小的争论。“刚开始的时候,我不好意思出去跟人说‘我要记录历史’,觉得太装。老崔就问我,你心里是不是那么想的?我说是啊,老崔就质问我,你心里那么想又不承认才是真的装,干嘛不敢承认呢?”

“留下来”三个字在采访中不断出现。董力瀚说:“我们还是希望为未来修史的人留下一些资料。希望过了十年,二十年之后,如果有人想回头了解一下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那帮创业者在干什么,那些人在想些什么。这个时候,他能看到博望志的东西。”

自称书呆子的崔志芳说自己有点迂腐,对于“博望志”最终的成败,他说没考虑那么多:“关键是看经历了什么、留下了什么。这是一个创业的时代,我记录了创业的这些东西,而且我也参与了创业这件事,那在这个时代我觉得值得。”董力瀚跟了一句:“最起码我留下一本书,哥们心里痛快。”

当“能留下来”成为最重要的追求的时候,它也成为一个锚,一个标尺,成为创业过程中面临抉择时最重要的考虑。“你想要留下来,眼前的阅读是两千、四千还是八千,这些都不重要,我看到的是以后,是未来,我希望从长时间段上取胜。”身为内容负责人的董力瀚说:“这个东西非常重要,它很虚,但是它会保证你不会跑偏了。”

●● ●

逆向进化的新媒体团队

“内容为王”的口号从来没有停息过,却鲜有人认真的践行,毕竟媒体首先是一门生意,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或是当下,都必须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性价比。新媒体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新技术、新工具带来的内容生产与分发成本的降低。但内容的水化,又成为新媒体带来的一个副作用。据新榜统计,每天微信平台上都有超过500篇10万+,但有几篇24小时之后还有价值?

“博望志”的slogan很有意思:博望志会是最好的创业人物媒体。

对于负责内容的董力瀚来说,能不能把“会”字拿掉,是考量他事业成败的关键。为了做到这一点,董力瀚的方式,可以称为“逆向进化”,从采访开始,他就要求向顶尖的传统媒体做法看齐。

第一篇稿子写的是亿欧网创始人黄渊普。“采访约在春节后的第一天,在亿欧网办公室,我们两个人,一人拿一瓶水,坐到懒人沙发上。他就从自己上大学开始讲。那天从下午两点钟开始聊,一直聊到录音笔没电。天一点点黑下去,我们也没开灯,最后在黑暗中就只能看到黄渊普两只眼睛忽闪忽闪。”这还没完,后来董力瀚又和黄渊普碰了两三次,才采到了足够的素材。然后把长达五六个小时的录音一字不落打下来,前前后后花了两个星期才完成《黄渊普:<沸腾三十年>里,必须有我》。

在另外一篇写黄太吉创始人赫畅的文章过程中,“录音整理了十万字,最后成稿5000字”,在新媒体行业中,这样的投入不说绝无仅有,但也极其罕见。

为了保证采访到足够的素材,“博望志”的记者向采访对象张口就要五个小时,“《人物》的标准是8个小时,但我们要不下来啊,你知道这些创业者都忙疯了。”董力瀚说,这样可以保证“博望志”从人物报道的起点就超越绝大多数的新媒体。

如此大力度的投入效果很显著,董力瀚说他都有点吃惊。事实可以套用王小波的一句话:中国不是没有好的读者,而是缺乏好的写作者。

●● ●

写作这门手艺仍然有它的追随者

创业之初,董力瀚列了一张近百人的拟采访对象,“都是国内一线创业者,捋下来一看,其中六七十个都联系不上啊。”当时有点傻眼,这意味着按一周两个的节奏,两个月之后就会无米下锅。但文章发出来之后,问题有了一种意外的解决方式。

“第一篇黄渊普的稿子发出来之后,赫畅就留言问第二篇是不是他。我说不是,之前采访的素材不够。赫畅马上说,那咱们再聊聊。”董力瀚说,这种转变证明了他们最初的判断:企业家对于个人品牌的打造是有需求的,缺的是优质内容的制作者。

此后,陆续有很多企业的PR人员找上门来求报道,他们看重刚刚起步几乎没多少流量的“博望志”的,正是在深度人物报道上的功力。“原来拒绝的一些人也重新来找我们了,再拿着这些稿子去寻求合作的时候,变得容易很多。”

另一个意外的反馈来自于求职者。创业者最难的两件事就是找钱和找人,甚至找人比找钱更难,像“博望志”这样成立不久、前途未卜的创业企业找人难上加难。但文章推送之后,董力瀚说他们却收到了很多主动要求加入的求职者。

“我说我们给不了多少钱,很多人说,钱没关系,我就是想跟你们做这样的内容。比如刘琼宇,原来是海峡都市报的记者。她来找到我们,就说你必须把我留下来,我一定要加入博望志。我就让她试着写了一篇,结果比预期要好,就留下来了。”

其实来自于以上两个群体的反馈,证明了两件事情:市场对于优质内容非常渴求;在这个时代,依旧有很多人对写作这门手艺充满热爱。

●● ●

纵有三步走,路从脚下起

在设想中,“博望志”的进击之路分为三步:

第一步,打品牌。通过采访几十个一线知名创业者,获得关注,让“博望志”的品牌有一定的知名度。

第二步,拓宽视野,呈现被创业影响的更多人。“比如上次去一个威士忌酒吧喝酒,老板跟我说,他要融资。我说为什么呀?他就说:我才29岁呀,所有的人都在谈创业。有一次打烊之后,凌晨一点多,本来只想和一杯,结果喝了一瓶。烂醉,心理特别难受。这就是一个受到创业影响的人,明年我们一定会写这群人的故事。”

第三步,把“博望志”做成IP。“博望志会成为一个有品质的消费类品牌。文字是它的切入口。以后网线下走,做书吧、做餐厅、做酒吧,都有可能。”

即使理想是呈现创业作为时代主旋律带来的改变,去记录历史的痕迹,即使知道让自己获得金钱回报的方式是做成IP,董力瀚他们也十分清楚,创业最重要的战略是活下去。所以三位联合创始人,也是三位老朋友,采用了一种务实的合作模式:董力翰只负责做出“能留下来”的内容,不管挣钱的事。崔志芳和张楠,暂时压抑自己上阵做内容的心,做一些公关业务,养活董力翰和他的记者们。

只管花钱不管赚钱的董力瀚,反而有着更大的压力,但他很清楚自己选择的路并不是坦途,理想高悬,但路还是要一步一步走:“现阶段我要把品牌立住。所以我要借势,去做那些已经成名的人,高晓松、许知远、赫畅等等,今年我就做这些人,啪啪啪,几十篇稿子打出来,活下来,品牌立住了,我就能往下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没有爆款,没有10万+,“博望志”为何获得200万天使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