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视野|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董黎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全国重要人才中心。这是我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新征程,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进行部署,筑牢教育根基、加快科技创新、激活人才动力,是催生发展动能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并进,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就要坚持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齐抓并进。一是起高峰,筑高地。推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争先进位,打造河南高等教育“双航母”,加强“双一流”第二梯队建设,全力打造“双一流”后备力量。二是补短板,强弱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河南经济、产业发展,深化高校布局,优化调整学科学院设置,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支持省内高校与国内外知名高校联合办学、联合培养,努力补齐理学、工学等学科高等教育短板,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三是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加快构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施精准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就业牵引、政策激励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格局。整合全省职业教育资源,建设一批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职业,积极引进国内外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和先进教育模式,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树立职业教育品牌,提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成就感和社会地位。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PUECHhHFHC1Q1~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7381395&x-signature=4wdI39aPOCdUpxOXnTsHOqmxu%2FM%3D
创新体制、创新平台并建,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强省。体制机制为创新提供了保障,平台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必须推动两者协同建设、协同发展。一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和科研组织方式转变,统筹管理科技人才工作,对人才政策、资金等实行统一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强化比较优势,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宽松的分配机制和奖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三是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融入国家战略力量体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重大科技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高标准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以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和重组为契机,加速构建省实验室体系,整合重组创新平台,吸引、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加快推进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加强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实现联动发展效应和协同发展效应,为全省科技创新提供经验积累和引领示范。四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创新龙头企业和“瞪羚”企业为引领的创新企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创新人才的“集聚地”“强磁场”。
培养人才、招引人才并重,打造一流的人才生态。依托人力资源大省优势,坚持引育并重,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智”力资源优势。一是聚焦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建立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和人才需求匹配机制,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联合体建立合作机制,共享资源、优势互补,政府、优秀企业、行业、科研院所与高校紧密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培养符合本省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增强创新源头供给能力,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二是持续扩大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规模和影响力,主动“走出去”,到人才资源丰富的沿海省份和一线城市引才,同时做好技能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引进国际“高精尖缺”人才及团队,培育青年领军人才,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三是围绕人才评价、待遇、使用、激励等关键环节,制定完善住房、社保、科研基金等政策措施,营造宽松的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生态,激发人才活力,形成“引育人才—使用人才—吸引人才”的良性循环。(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统计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PUECIKEExwBLe~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7381395&x-signature=R3c3Qmq7n4O2XrDzk96VKWSkUhk%3D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