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93we3wi7e 发表于 2022-12-18 13:32:00

那些大名鼎鼎的落榜生:成就比状元还大

导读
古代没有高考,对于读书人来说最重要的考试就是科举。通过科举“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书生不少。历代状元里有不少名人——唐代的大诗人王维,大书法家柳公权,还有宋朝的爱国诗人文天祥,都是状元出身。但历史上也有好多落榜生,成就比状元还大。


01
韩愈四次落榜仍名垂青史
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就曾是落榜生。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db826e7198d34b24a551964e12d605d8~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6703906&x-signature=40vDz0MJukUhf3vkYmH3FsL9Epc%3D

韩愈
韩愈19岁入京参加了科举考试。他对自己是相当有信心的,连续三次考试,每一次考完都觉得自己的成绩很好,认为自己的卷子定能高中榜首。但阅卷老师不这么认为,每到发榜的时候,韩愈就傻眼了。屡败屡战,屡战屡败,韩愈备受打击。
韩愈的好文章,为何到了考官这里就行不通了?因为当时的科举考试要求考生在写作时必须写骈体文。骈体文讲究对仗整齐、音韵雄浑。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典型的骈体文。每个句子的字数、句中的声调如何运用,都有严格的规范。尽管这种文体气势磅礴、辞藻华丽,但是却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情感和观点的表达。
韩愈最不喜欢的就是骈体文,在他心中,散文和古体文(特指唐朝的古体文)才是最好的,因为二者都不拘泥于形式,易于抒发感情。在考场上他坚持一意孤行,结果可想而知。
韩愈落榜后,便收拾心情,准备来年再战。他一直坚持到了第四次科举,才终于有了转机。
这次科举的题目,与上一年有些相似,韩愈见了,心中一喜,于是直接把去年的文章改了改就交卷了。没想到,同样的一篇文章,结局却大不相同。此次进士科的主考官是宰相陆贽,他看了韩愈的文章说:“好文章!清新脱俗,一点都不浮夸!”一查之下,才知道这个考生去年也交了同样的卷子,却没有被录取,陆贽大怒:“如此佳作,你们却不录取,简直是埋没人才!”
第四次应试的韩愈就这样中了进士,正如韩愈自己写的名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曾经不被看好的考生,现在却成为了所有考生的楷模,名垂青史,这可比考试成功更有意义。
02
官做得最大的落榜生张居正
落榜生官做得最大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
张居正自小就是个名震乡里的天才,被誉为“江陵才子”。13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万众瞩目的人物了。
张居正参加的那一次乡试,主考官顾璘,是出了名的伯乐。顾璘比张居正大了将近50岁,两人之前曾有过一面之缘,初次相见,张居正的谈吐和气质就让顾璘大吃一惊。顾璘当即恭恭敬敬地以成人礼节对待张居正,甚至还特意将自己的儿子叫了过来:“你看着吧,你爹我的‘朋友’张居正,将来可是要做国士的人!你将来见到他,他一定会看在我的面子上好好照顾你。”
13岁的天才张居正去参加乡试,主考官又和他是老相识,为什么会落榜呢?
原因在于,张居正临考之前写了一首《咏竹》:“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劲头竿。”尽管这首诗写得很好,可是他却自诩为凤毛麟角,说自己以后一定会步步高升。这样的狂妄,让顾璘有些担心。顾璘认为,如果张居正此时高中进士,朝堂上又会多出一位心浮气躁的文人墨客,少一位利国利民的栋梁之才,还不如趁着他年轻,将他的心性打磨一番。于是,“江陵才子”张居正,在这场考试中落榜了。
顾璘也不隐瞒,直接对张居正说:“这次你考不中,是我做的。”张居正对此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
三年后,张居正再次参加了乡试,这一次,他成功了。考中之后,张居正立即就去拜见顾璘。顾璘大喜,对张居正说道:“你将来必是一国之栋梁,我对不住你,耽误了你三年。我只是希望你别只当个少年才子,要有一番远大的抱负。”说着,他解开了自己的佩玉腰带递给了他。
佩玉带代表着什么?明朝官员依官职等级,腰带的材料也各不相同,玉带是等级最高的,一品以上的官吏才可以佩戴。所谓“蟒袍玉带”,就是官服,只有那些身份高贵的帝王将相,才有资格穿戴。顾璘把自己的腰带给了张居正,这是一种鼓励和赞赏的意思。
所以说,落榜有时候不是因为你才学不够,而是命运期待你能够变得更好。
03
一本《聊斋志异》,后世都记得蒲松龄
但是,世界上许多郁郁不得志恰是从少年得志开始的。蒲松龄就是如此。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f2de0448e3444aa1854937ddb0fb26be~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6703906&x-signature=63ygbKD5%2BEAunOJoEvslgEzgjck%3D

蒲松龄
他做了大半个世纪的秀才,从十九岁到六十六岁,参加过十几次乡试:二十一岁落榜;二十四岁落榜;二十七岁落榜;三十岁父亲去世,缺考;三十三岁落榜;四十八岁,写错答题纸了,落榜;五十一岁生病,落榜。
蒲松龄毕生的时间与精力,几乎都花在了复读上,但他还是没能通过乡试。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四十八岁的时候参加的一次乡试。
那年,蒲松龄像往常一样参加考试,卷子发下来,一看考题,他就放心了:这个好写。于是运笔如风,洋洋洒洒,一气把文章写完,感觉自己这次写得特别好,定能高中!
写完回头一检查,完蛋了!
当时科举考试有严格的格式要求,每页纸上只能写十二行,每行只能写二十五个字,写完一页才能接着写第二页、第三页。蒲松龄写得太激动了,一不留神,翻漏了一页,写完第一页直接写第三页了。这种做法被称为“越幅”,相当于作弊,不但会取消考试成绩,还会张榜通报批评!
蒲松龄当时吓傻了,他后来说自己是“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
虽然一辈子都没考中,但是这丝毫不妨碍蒲松龄写出巨作《聊斋志异》。每年科举,录那么多进士,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但就是因为一本《聊斋志异》,后世都记得蒲松龄。
04
李时珍科举落榜又何妨
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也是接连三次落榜。李时珍的父亲是一名大夫,古代大夫地位低下,生活困苦,李时珍的父亲不想让儿子子承父业,执意让他参加科举。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bedbcf36c0c4492eadca4b405a7a797d~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6703906&x-signature=c8fT7jOwO0lFdiCtaVrpk6ju7%2FU%3D

李时珍
但李时珍却认为,科举要写八股文,实在是索然无味,他心思根本不在写文章上,三次都没有中举,甚至还因读书过度而身患重疾。李时珍的父亲实在没办法,只能让他去当医生。
现在,我们必须在高考中拿到好成绩,才能考上医学院。那时候不需要,李时珍的家庭有医学氛围,直接就可以学,四年的时间,他就具备了独立行医的技能。后来,因为他的医术出类拔萃,而闻名全国,成为了一名名医。楚王家世子得了“抽风”病,找了不少大夫都治不好,听说李时珍的医术很高明,就请他来看病,李时珍去了,果然药到病除。
三年后,皇帝招揽天下名医,楚王推荐李时珍入宫做了太医。李时珍当太医没几年,发现中医典籍不够系统准确,便辞去了自己的工作,不再做医生,专心编撰研读药典。
他历时30年,做野外考察,又三修文稿,终于完成了重修本草的心愿。
巨著《本草纲目》是古代药学的集大成之作,李时珍科举落榜又何妨?
历史上有名的落榜生还有很多,张继《枫桥夜泊》里的“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是在落榜之后写的;还有苏轼的父亲苏洵,他虽然没有考中,但对儿子的教育还是很有一套的,他的两个儿子都很出色,参加了科举考试,在京城引起了轩然大波,三人的诗词一直流传到今天,被后人称为“三苏”。
那么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在当年的科举考试中,都是一败涂地,但是最后也都以各种方式千古留名,说明成功的道路并不只有一条。老话说得好:“独占鳌头,本是男儿得意秋,金印悬如斗,声势非长久。锦绣满胸头,何须夸口。生死临前,半字难相救,因此上盖世文章一笔勾。”
来源:新周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那些大名鼎鼎的落榜生:成就比状元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