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刘静兰有哪些故事?
刘静兰老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剪纸大师、澳门十二生肖钞主图创作者、包头剪纸非遗传承人。2012年春节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大展在北京市的中国农业展览馆展出,这次展览汇集了全国一百八十八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传统项目,短短几天的展期里前来参观的群众数以十万计,而在众多展位中,有一个展示剪纸技艺的展台格外引人注目。有的观众可能就都认识剪纸,对于剪纸一直带着感情可能过来观看、一看见剪纸就很亲的那样的。
在刘静兰的展位前,人群中不时发出惊讶的低呼声,大家都惊异于如此美轮美奂的剪纸竟然是纯手工剪制出来的,所以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刘静兰手中上下翻飞的剪刀、期待着她手中的作品最后完成的那一刻。他们就是很惊讶的怎么剪那么细呢,有的说机器剪的、是刀刻的,最后一看是手剪的。怎么能剪出来呢,然后就告诉他们怎么剪的,有的用当地的土话说,就看见了以后,就说哎呀、剪得太好了,看见单枝碎叶儿的就这样的。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是中国农村众多民间美术形式的浓缩与夸张,人们用剪刀把纸剪成各种图案,通过镂空的表现形式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感受。包头剪纸,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一种,不过,只要提起包头,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和粗犷豪放的牧民,然而这一切却似乎很难和刘静兰剪刀下的那些精致小巧的剪纸作品联系在一起。过去咱们不知道包头剪纸,到现在你在展厅还听见包头还有剪纸,有人就觉得内蒙古是草原,草原的地区怎么还有剪纸,前几年也是这样、参加展览的时候、一看是内蒙古剪纸、就挺惊讶的,就说内蒙古还有剪纸呢,返回头再一看,咱们内蒙苦还有这么好的剪纸呢。可以说内蒙古包头剪纸与山西中阳剪纸、陕西安塞剪纸代表着我国西北地区剪纸技艺的最高水平,但是刘静兰说,已经流传了三百多年的包头剪纸技艺最初也是源于山西和陕西一带,是西口文化的延续。从刘静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包头剪纸在晋陕地区的农耕文化基础上吸收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具有别样的塞上风情。实际上,包头剪纸是不同民族相互交融后的产物,通过小小的一张剪纸,文化在不同族群中得以流动、传递。2010年,包头剪纸被成功选入我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挺高兴的,哎呀,自己做梦也没想到我赶上这么个好时候,他们有时候说,你又出国啊、又参加展览啊,又能见到国家领导人啊,自己说我做梦也没想到赶上这个好时候了,国家正好注重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是普查,普查就把自己普查到了。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政府愈发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各项保护措施也在有条不紊地展开,一时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成为文化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焦点。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审批的过程中,包头剪纸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刘静兰的剪纸作品代表着如今包头剪纸的最高境界,她的作品图案设计精巧、手工剪技精湛,素有圆如秋月、尖如麦芒,线如胡须、百剪不断之说。在2007年到2011年间,刘静兰的二百四十多幅剪纸作品曾先后被中国美术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在国家文化部的安排下,刘静兰还多次出国访问,把中国的剪纸技艺介绍到了世界各地。像去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因为去一个大的节、自己那没有翻译,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工作人员是各个国家的驻总部的官员,看了以后惊讶得就瞪上眼睛,着急得要买,又不会交流,然后着急得就搓这个钱,问卖不卖。然后他们还指这个就问,自己意识到、问这个细毛毛怎么剪出来的,然后自己就给他们剪,后来看得,就听见哇、哇就这样的声音,挺惊讶的。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只要到了刘静兰的剪刀下就都会变成具有夸张的造型和优美线条的艺术形象。在外国人眼中刘静兰的剪纸玲珑剔透、变化万千,这和他们见到的带有浓厚剪影风格的西方剪纸有着很大的区别。国外的剪纸跟中国的剪纸不一样,国外剪一棵树就是树的样子、一个人就是人的样子,我们中国的剪纸它是意向性的,就觉得剪一个牡丹花是富贵的,各种花、四季的花能在一个枝上剪、长在一个枝上,它是想像的。比如陕西的剪纸,剪一个老虎或者剪一个猫,觉得猫肚子里面有小猫,还能把小猫剪出来,跟国外的不一样。
刘静兰创作的一幅幅剪纸作品就像是一张张文化名片向世人展示着中国西北地区的文化底蕴。刘静兰说,在她的家乡、女孩子从小会剪纸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在窗子上贴窗花儿,这样不仅能够烘托节日气氛,同时也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美好愿望。窗花儿是贴得最多的,然后就是墙上贴墙花儿、就不买年画,也不知道是没有钱呢,还是觉得年画不如我们自己剪的好呢。剪完一个马,马身上要托着元宝,眼睛也是蹭得亮亮的,每年贴上、头对头的贴,然后贴那个大娃娃。小时候流行一种古巴烟,只有那个古巴烟里面有金金纸、就是亮的,我们叫金金纸。把眼睛用那个亮亮的金金纸蹭出来,因为用金金纸蹭出来就亮亮的,所以这个是往墙上贴的,就正面墙上贴的,就蹭得花花的,可能是叫人丁兴旺的意思。
刘静兰回忆说,在她儿时的印象中每年家里的窗花儿都是父亲贴上去的,虽然没见有人指点过父亲应当怎样搭配,但是自家窗户上的窗花儿总是贴得最漂亮的一个。他贴、自己看,每年要把窗格子绿的贴在外面那个圈儿,红的贴在里面那个圈儿,自己就说、这是像西瓜一样,绿皮子、红瓤子,后来有的搞研究的专家说,这个就是阴阳相合。天圆、地方,绿的贴一个方的,中间是我们叫yuan guaner(音第一声),我们那边的口音叫yuan guaner,可能是月光、像太阳一样的,就天圆、地方意思。
在包头,以前农村的土房子上一扇窗子通常有三十六个窗格,这就意味着每扇窗户上都可以贴三十六个窗花儿,用刘静兰的话说、当村子里家家户户都贴好窗花儿的时候、一个大型的剪纸美术展览也就此拉开了帷幕。贴完以后,过年的时候、我们小女孩一家一家地去看,就像看美术展览、一个村子里面大的美术展览一家一家去看窗花儿,贴在窗户纸上、在家里看,太阳照进来一样样的红。贴的时候不要把它贴死,有那个剪的花叶子、毛毛啊让它翘翘的,有时候风刮好像有动感、要动起来。在风中摇曳着的窗花儿成了刘静兰童年回忆中最美丽的意象,但是在刘静兰小的时候她家贴的窗花儿却一直都是邻居郭婶婶帮着剪的,不过到了刘静兰六岁那年、郭婶婶因为生病顾不上给刘静兰家剪窗花儿。过年的时候一看,这么大个窗户才贴了四个窗花儿,自己就不高兴了,跟自己母亲说,自己说咱们家才贴四个。自己母亲跟自己说,婶婶有病,又给你弟弟喂奶、顾不上,反正贴上点、有点红气儿就行了,后来自己就趁这个机会就跟自己母亲说,婶婶忙得顾不上,把她的小剪子给我、把花样给我,明天我给她剪。
剪窗花儿对于六岁的刘静兰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她首先要从熏花样开始。熏花样,是把已经剪好的花样子叠在一张纸上、淋湿后再放到木板上,然后用煤油灯一点点熏黑。刘静兰说,从被熏得黑黑的纸上揭起花样子是她最喜欢做的事情,然后照着熏好的花样子就可以剪窗花儿了。只不过,刘静兰第一次剪出的窗花儿当然不能和现在的同日而语了。这几年他们回去采访的时候,问自己婶婶自己第一次剪窗花的事,自己婶婶告诉都堆烂了。都堆烂了,就刚开始的时候,但是自己母亲可会表扬自己了,说是没事儿、剪得远看花儿花儿的、近看巴儿巴儿的、贴上会有点红气儿就行了。
刘静兰说,妈妈对她的教育一直是以鼓励为主,也正是在妈妈的肯定下,她才能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成了村子里远近闻名的巧手姑娘。后来等自己剪得好的时候、剪好了,自己母亲就又告诉自己、剪纸好的标准,后来她说剪得好的窗花儿毛毛修得长生生的、档档剪得细针针的,贴在窗户上才亮亮堂堂的好。因为小的时候住的是土坯房子,窗户是木格子窗户,三十六眼窗户,贴的是窗户纸、我们那叫麻纸,有的地方叫窗户纸。本来贴的那一层窗户纸家里面黑洞洞的,假如这个窗花儿剪不细、厚实的地方比较多、贴上去就更黑洞洞的,所以要是能剪得立立整整、毛毛修得长生生的、档档剪得细针针的,这是最好的窗户,家里面就可以亮亮堂堂的,又好看又亮堂。
从第一次自己动手剪窗花开始,刘静兰对剪纸的喜爱可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直到1983年丶刘静兰所在的工厂举办了一次职工书画展,这时刘静兰才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已经剪了二十多年的窗花儿竟然也能被称为一门艺术。书法、绘画、刺绣什么都拿来,一个职工书画展,后来自己布展的时候,展览的拿一个书法、拿一个绘画,翻着翻着一会儿拿出来、有剪纸了,后来自己跟肖师傅说,我还挺惊奇的,跟肖师傅说,你看他们把这个也给拿来了。肖师傅看了一下,说这也是艺术品,这是民间艺术。
听了厂里老师傅的话,刘静兰当天晚上就拿起剪刀连夜剪出了一幅《蝴蝶戏牡丹》,就是凭着这幅剪纸作品,刘静兰在那一次的职工书画展上获得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等奖。自从知道自己的剪纸手艺广受人们的喜爱之后,刘静兰每天花在剪纸上的时间更多了,但是渐渐地她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为自己没有美术功底,所以刘静兰在剪窗花儿的时候不能设计新图案,只能用现有的花样子互相搭配组合。日复一日,当她闭着眼睛也能把手中的那几个花样子剪出来的时候,刘静兰想到了要自己动手创作新的剪纸花样。有的那个门帘上是孔雀,也是尾巴长长的,茶壶上的花样子也往下搬,肥皂盒的、枕巾上面的那样的花,就照上面那些往下搬。后来收集的花样、那猫的样子毛团团似的、几个眼睛,大眼睛出来、两个耳朵立起来,那个猫特别可爱,尾巴一团过来毛茸茸的,尾巴弯回来可漂亮了,可是没注意到这个窗花儿的时候、美化这个猫啊,卧在那儿、那么大一个,就像那个画画似的画下来的猫,那样的实际不是民间艺术的。
看着自己创作的剪纸不伦不类,刘静兰终于做了个决定,那就是去拜师学艺,她希望能跟着当时包头市第九中学的兰尚廉老师学画画。兰老师看了看自己说,你孩子也有了,这么大还学画画干什么,我那都是学生,学画画是要考美院的。自己说我会剪窗花儿,现在我不会画,没有样子,学完画画、我要画下来剪纸,兰尚廉(濂)老师说那我不能教你,教了你土的丢掉了、洋的没学会,你回去跟老大娘学去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