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冯真有哪些故事?
冯真老师,冯乃超的女儿、中国民间美术事业研究的奠基人和守护者、老艺术家,著名画家。当时八十岁本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了,可是这位老人正在忙着的是整理她在各地搜集的这些剪纸。“这是“老鼠娶亲”,这是花轿。那个老鼠抱着一只鸡,这是新娘都要抱着鸡的,因为吉利啊或者是多生的意思。这是抬轿子,敲锣打鼓的。”
自己有时候也不老实,研究年画眼睛还看着民间美术这一块儿,自己发现那个更有吸引力,真正民间老百姓自己搞的。1948年,华北解放区家家户户都在张贴年画准备过年,这一年的年画与往年帝王将相吉庆有余的主题有点不同,它的名字叫《娃娃戏》,这幅年画的作者就是冯真,当时她只有十七岁,是华北联大美术系的一名学生。当时整个革命形势就是东北打胜仗了,还没进关好像,但是当时士气很高,自己当时想画画不是说要表现人民心中的最强音嘛、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最强音,大家的愿望就希望赶快胜利、赶快打胜仗,解放战争打胜仗。1948年,解放战争已经进入第二个年头、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当时解放区的人们都在全力支援前线,翻身农民忙着土改、参军、支前;知识分子则以各种文艺作品鼓舞人民投入到斗争中。歌剧《白毛女》,小说《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歌曲《解放区的天》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冯真创作了年画《娃娃戏》,年画的艺术特点首先它是年节需要,表现喜庆,腊月二十三、大扫除以后每年就要贴上新年画,这就用一年嘛,有的人贴在中堂或者是显示我们自己的、其实也有避邪的意义或者是有祖先保佑,或者有什么什么,总之是他相信你要贴上一个很吉庆的东西,吉庆有余、娃娃抱鲤鱼,人家就觉得年年有余,以后还会富裕的、生活会好起来,总是一种希望。年画《娃娃戏》画面生动有趣,画中每一个小孩的动作、表情都生动传神,甚至孩子们的衣着、玩具都描绘得细致入微。冯真说这些细节的描画都是以真实的农村小孩为原型创作的。为什么自己画出来大家喜欢,自己画的大家都感觉很亲切很生动、很像他们自己身边的小孩,因为那小孩自己也很熟悉,自己闭着眼睛自己都能够、能够出现他们的形象、他们的性格、他们的音容笑貌。像有的小孩他就比较粗放一点,像旁边一个小女孩她挺皮实、胖胖的,头发梳着、就是很随便地剪一个灶火门头发。还有的小孩特灵动、特聪明,有时候学京剧的一种武生那样的,就来个呀呀呸,自己就看在眼里,自己觉得这个孩子特可爱的,所以自己为什么画上去了,自己觉得就有这种小孩儿,有的是比较内向的、有的小孩儿比较胆小一点儿、有的比较稳重一点儿,就像有的很活泼。为什么老乡喜欢,他就觉得自己的画把他们小孩儿的各个方面都画出来了。
冯真自己都没有想到,这幅《娃娃戏》一经问世,就成了解放区最抢手的年画,累计印了六十万张。十七岁的冯真也因为这幅画而成名。1949年,前苏联导演格拉西莫夫来中国拍摄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挑选了四位有代表性的画家齐白石、徐悲鸿、古元,第四个就是冯真。对于这些突然而至的荣誉,冯真却有着清醒的认识。就是因为生活给的,这不是自己的功劳,自己是一个上海出来的中学生,自己的家自己的小学自己的中学都在一条街上,你看我的眼界能有多宽呢,我没有那么多鲜活的形象,不可能。自己要没有参加过那次土改工作,自己根本画不出这幅画来,全是他们给自己提示的。还有我们的老前辈,非常热衷于跟民间艺术工作者合作,给我们创作了这么一个平台。
1931年,冯真在上海出生,她的父亲冯乃超是著名革命活动家、作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建者之一。受到父亲进步思想的影响,冯真十五岁时就只身离开上海、来到华北解放区。走到北安河,北安河就到了解放区了,一个大葫芦架、一个大村子,村庄葫芦架里头有好多人,就有点像我们看电影那个电视片上的那些武工队,这都打扮的人都有了。
后来按照组织的安排,冯真成了华北联大美术系的一名学生,在这里冯真结识了她的人生伴侣画家李琦。李琦以人物画见长,《毛主席走遍全国》、《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周恩来》、《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这些在国内外广泛流传的画作都出自李琦之手。新中国成立后,冯真与李琦一同进入中央学术学院任教,并于1952年喜结连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各行各业急需人才。当时中国派遣了许多青年到前苏联学习,1956年、冯真也被派往前苏联学习绘画。自己有点不是太坚决地去,因为一个自己有家了,一个自己也不一定学油画,后来说可以学,因为还有其他人,有的人学版画、那去学版画吧,进修教师还可以时间短一点,只有两年,就去了。自己去了,到了前苏联以后,当时罗工柳同志就在前苏联、他是进修教师,他就说、你既然来了,你学版画那是太冤枉了,我们的版画比前苏联好、何必要学。既然有这么一个名额很难得,你考上了、你干吗不学油画啊,自己就说好吧,自己就学油画,自己说我的油画一笔也没有画过,他说没关系,从头学、从一年级开始。冯真被分配到前苏联列宾美术学院,一开始冯真对油画没有太多了解,直到老师带着他们参观博物馆,这是冯真第一次看到如此之多的名家油画,她被深深地震撼了。它的收藏的名家作品不亚于卢浮宫,从达芬奇开始,威尼斯画派那几个大家、还有荷兰画派、还有法国画派、都有,写实主义的也有,印象主义的也挺好的,不知道怎么画出来的,这个没法想像。从此以后,冯真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油画。当时就是想一心就把它拿到手,要学就学个地道的,把它很多各种古典的、各种画法都拿到手都掌握了,就有这种想法。
冯真以前从没画过油画,她只能从基础学起。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油画的风格、技法与她熟悉的年画画法相去甚远,冯真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年画画法成了她学习油画的障碍。最难就是一个整体感,这个油画绝对不能够就像摆地摊似的,全部都摆开给人家看,一定要让人家看到最主要的主体。最突出的空间,油画的力度应该是更强一些,自己画着画着,主要的画好了以后自己觉得这个还要收拾、那还要收拾、完了,这个画又平了,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没有魅力了。到底人家是看它好,还是看它好,到底谁是主角、谁是配角,自己老放不开,人家老师后来就对自己比较了解,一看自己画得差不多,给你放一边,不许画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冯真终于逐渐掌握了油画的技法。学画的手段之一就是要临摹,学中国画的人也是这样,学油画有时候一种叫做潜移默化,你在临摹当中。那个画家也不在了,也不可能教你,你感觉画完以后,最后比较一下,同样是造型正确了,它还有一种肌理、或者整个一种气势在那摆着、你都得临摹的。冯真和同学们大量临摹著名画家的真迹,除了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表现能力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这些临摹作品带回国、供国内的美术学校教学使用。我们临摹有这个任务,就是我们想临摹一些名作回来、满足一些国内的人,不可能出国看到原作的人的一种他的要求、他们的需要。因为经常是那个印刷品,通过印刷品来学画,那是肯定学不好的。你看看,一张油画,本身是一张油画,你再临摹也好一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