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kglgo9lg0dza3 发表于 2022-12-13 05:31:22

历史上,李有臣有哪些故事?

李有臣先生,民间文物收藏家、北京报国寺文化市场第一批古玩店主、京城著名瓷片收藏家、被普遍尊称为“那王爷”。
每天下午李有臣都会在他的小屋里走上几圈,看看橱窗里的瓷片,和来这里的朋友、学生聊聊天。一壶热茶、一片瓷片就有说不完的话题。自己的愿望就是自己想把自己的东西摆出来、面向社会,叫社会对它有一个公认,是不是,叫社会、收藏爱好者这帮人有一个学习交流的地儿。在北京市西城区的报国寺里面的这个中国古陶瓷标本博物馆是李有臣创办的个人博物馆,免费对外。说是博物馆,其实展厅面积很小,但这里陈列有各种清代官窑彩瓷、明代官窑青花,更有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标本。所谓瓷器标本,其实就是各种瓷器的碎片,但是就是这些碎瓷片却每天都能吸引来很多的藏家和玩友。来多少人也没事,坐一块、定期不定期的吧,坐一块大家伙聊一聊、交流交流,喝点茶、聊聊天。
说起北京的古玩收藏市场,报国寺不能不提,虽然它的规模没有潘家园大,但是这个市场都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与魅力。这里是全国闻名的古钱币交流市场、也是瓷器爱好者的圣地。报国寺始建于辽金,是元太祖忽必烈统一中原后、为表彰开国元勋在旧庙的基础上重新建造的。1984年报国寺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这里被开辟为古玩收藏品交易市场,李有臣就是在那个时候把自己的古玩店开在了这里。自己呢就在牛街住,离报国寺这地儿又近,当时的话呢,自己也干别的行当,虽然自己一直搞收藏、自己也干别的,比如开饭店、开个饭馆自己都干过。
李有臣在报国寺开古玩店是因为他有这个本钱,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收藏古玩开始到1997年他家的古玩特别是各种瓷器几乎就快没地方放了。瓶瓶罐罐的,乱七八糟也不少了,后来一听说家门口要开这么一个古玩市场,自己跟家里人一商量,自己说得了,干脆守着家很近、咱们干脆改行吧。在报国寺古玩收藏市场,李有臣是第一个报名的商户,拿到了001号的摊位。不过市场开张之初,人气儿并不是很旺。当时冷清,冷清的话到什么程度啊,就基本上那个摊主就没了。在当时国内古玩收藏品的市场还远远没有真正形成,特别是按照当时的《文物法》规定,民间交易文物并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市场开办不久、很多商户就纷纷离开,而李有臣则一直在这里坚守。因为自己对这市场抱着信心特别足,自己知道这个行当有发展,所以自己一直鼓励周边的这个、自己周边的这藏友(店主),一直保持着没让他们走。市场也鼓励,夏天给他们送西瓜、给水,那时候市场也怕黄啊。
自打北京和平解放算起,北京的古玩店铺扎堆儿的地方大多集中在琉璃厂、隆福寺、老东安市场一带。上世纪五十年代,经过公私合营,国家对文物古玩实行了“三统一”政策,也就是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定价、统一销售,形成了国有文物商店一统天下的局面。那时候北京城算得上正规的古玩收藏品市场,也仅仅就是十几家文物商店,“三统一”的政策在防止文物流失、抢救珍贵文物、获取外汇等方面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乱世藏金银,盛世藏古董,如今社会生活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收藏古代艺术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开拓古玩的交易渠道势在必行。1990年,北京的潘家园成为全国第一个古玩市场试点,此后、国内的古玩市场纷纷建立,到了2003年、修订后的《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公布,这项修改后的法律规定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法收藏文物,其依法收藏的文物的所有权受法律保护,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合法方式取得的文物可以依法流通。从此国内的古玩交易市场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发展阶段。现在这么一开放呢,它等于国家把这个市场给支持起来了,然后在这古玩收藏界这方面的话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正是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护,李有臣和报国寺市场的其他商户一起挺过了最艰难的阶段。报国寺市场的生意也一天天的好了起来。因为这个古玩收藏市场、文化市场它早晚有一天得起来,从咱们老百姓对它不认识到认识、一直到现在,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巅峰阶段了,这不是国泰民安的时候嘛。
有人说瓷器有着土的敦厚、火的炙热、水的灵动,李有臣自小就对瓷器有着莫名的喜爱。在文革时候,李有臣曾经看到很多的古瓷器被毁掉,他感到非常地可惜。这种印象一直就在咱们脑子里头,没淡忘。所以老想啊,重新把这个瓷器这东西自己给它琢磨琢磨、想办法给它琢磨出来,能收集多少、收集多少。就是因为喜欢,李有臣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到处寻找古玩交流场所,不过在当时国家实施的还是“三统一”的文物政策,所有的文物古董都是国家统一收购、定价、销售的,而那个时候国家对于古玩的民间收藏交流并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就是说自发的就形成了特别不规范的那么一个人群,一些小群体、也不是叫什么市场,在当年的时候、在什么潘家园啊、什么天桥服装街啊、还有红桥、小白桥啊、白石桥啊,那些地就是三三两两的、就是起五更,那天还没亮呢,就有十个、八个凑到一块,他提溜个破罐子,他拿个小瓶,有的手里拿一块玉啊,有的拿个什么老物件,相互之间的交流,说你给他多少钱、也讨价还价,价钱合适了他就给你了。对李有臣来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开始接触到了古玩的种种知识,古玩行话里讲的“打眼”、“吃药”他经常碰到,不过李有臣还是一直坚持了下来,而这种坚持正是源于他对瓷器的由衷喜爱,而且李有臣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目标定在了搜集瓷片上。因为他知道自己刚入行,要想不上当受骗那就得首先从瓷器标本入手。说你不能说在当时那种情况我不能见什么都买什么,你本身来讲的话咱们对古玩这东西认识的就不那么清楚,说你见什么买什么、见什么买什么,你都认为什么东西都好,一咱们条件也不成,第二的话咱们专门琢磨一样,比如说像自己这个捡点儿瓷片,咱们对这瓷片就熟悉得比较清楚。瓷片虽然残破不全,但对于瓷器爱好者来说却是珍贵的陶瓷教科书,他们可以通过瓷片了解历朝历代的瓷器知识,增强对于瓷器真伪的辨别能力。跟那个完整器相比之下的话,那瓷片它还是价值低廉,是不是,而且的话呢,这瓷片这东西它假的少,说谁没事、说景德镇那烧瓷、烧点儿假瓷片,不可能的事儿,撑死他迷惑人、他把新的瓷器给砸碎了当瓷片卖给你。当时北京还没有什么直正的古玩市场,和其他许多搜集古玩的人一样,李有臣也是和大家凑到一起分享、交流,特别是北京也有一些藏友在收集瓷片,每天李有臣都会和他们聚到一起相互交流新淘到的瓷片。就是说在咱们北京的话,不多、有十个八个的人,就是我们有时候也凑到一块儿,相互就说的聊一聊这瓷片。就是那时候自己记着几个人凑在一块儿、随意就在地上一坐,说你把你今天捡的瓷片亮出来,我把我的瓷片亮出来,相互之间就是聊这瓷片。这是什么年代的、这是属于什么窑口的,然后呢不光看表面,而且那个里面瓷胎啊,什么一些烧造工艺啊,还有一些颜色、发色啊、器型啊、纹式啊,咱们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大规模的发展阶段,城市里到处兴建新的住宅小区和写字楼,到处都是工地,这给李有臣很多的机会。那时候我们就是对这瓷片已经特别认识了,就觉得这瓷片对咱们收藏古陶瓷爱好者来讲的话就事关重要啊、这方面的意义,我们已经就是特别地重视了,所以呢我们就跑工地啊、跑那个渣土消纳厂,还有就是哪挖槽我们就上哪去,就是自己一天一宿的有时候长在工地的槽坑里面,那机器不停啊,自己就在坑里呆着;机器什么样时候停、什么时候回家。如今瓷片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按照李有臣的话来说,瓷片不仅有学习的价值,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如今一片品相好的明清官窑瓷片卖到几万元钱一点儿都不稀罕,但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古玩收藏市场刚刚起步,像李有臣这样不辞辛苦的藏友还真不多。也正是靠着这种执着,李有臣的很多瓷片都是在这段时间里收集到的。九几年就是在牛街地区的时候,因为自己家就在牛街,那时候牛街搞这个一期二期危改工程的时候、那基本上哪个楼座底下自己都呆过,那时候盖这个牛街回民小学的时候、它那机器啊晚上开着机自己就下他那大坑了,从那大坑自己整整呆了一宿,当时挖出来的那个瓷片啊就说没有一块儿自己看得上的。傍着天快亮了,我自己还寻思,这一宿白呆了、什么也没捡到。可是就在自己扫兴的时候,突然间就瞧到挖掘机的挠子底下扒拉出来一块瓷片来,自己一下叫他机器停了一下,自己说你停一下,自己跑上去自己把那块儿瓷片捡起来,当时的话自己没在意,因为这天也挺黑,自己拿手一摸,自己说得、又是一块钧瓷。自己又要顺手给扔了,可是自己没扔,自己拿手感觉手头感觉就不对,因为那底下有一个小支钉痕。自己拿手一摸,自己说这是什么瓷,自己就跑到当时那工地底下有那个照明的那灯,跑那灯底下自己一看,自己说哎呦,这下可了不得了,自己说今天可没白来、捡着宝了。捡一块什么宝啊,就是现在这块瓷片就在自己那博物馆里头摆着的那一块,汝窑、宋代汝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上,李有臣有哪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