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yiu18xqy82z2 发表于 2022-12-10 16:08:47

历史上,程树榛有哪些故事?

程树榛先生,我国当代有名作家、编辑家、《人民文学》杂志社原主编、我国当代工业文学的重要作家。
这间小小的书房,属于一位与文学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他是一位作家,也曾经是《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当时老人已经年近八十,每天依然笔耕不辍,文学早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文学当然陶冶人的性情、丰富人的文化生活、滋润人的心灵世界,它这个东西使人的心灵能够得到净化。
1990年2月,程树榛成为《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创刊于1949年10月,是新中国第一份文学期刊,主要刊登中短篇小说丶散文、诗歌等纯文学作品。九十年代初的《人民文学》杂志每月发行量达到上百万份,在广大的文学爱好者心中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地位。《人民文学》当时在全国是人称国刊,你发表的作品应该在中国是最高水平的,所以说你就不能够轻易地发表一些文章。我不管你是以前干什么,你给我作品、符合我《人民文学》的要求,我给你发表;你不符合我,任何人我不发表。
在《人民文学》杂志社,首先是由编辑对来稿进行初步的筛选和修改,然后程树榛再提出修改和终审意见,并确定哪些作品最终能在《人民文学》上发表。1995年年底的一天,一篇名为《大厂》的稿子摆在了程树榛的办公桌上。《大厂》就是谈歌他写的当时的工厂处在很艰难的生存环境,工人下岗、这个企业亏损,好多干部感到自己束手无策,这种作品能不能发,到你这儿你能不能发,这个你主编拿主意。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着很多困境,小说《大厂》真实地写出了转型期间人们的种种心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写出了人们在患难中的真情。但对于程树榛来说,这样直面社会现实问题的题材是否适合在《人民文学》这样的刊物上发表,他需要做出判断。出路何在,尖锐地摆在你的面前,这样的作品能不能发,因为这个作品正好是我是工厂出来的,自己当时对整个的工业这样的情况自己是比较了解的,自己认为它比较典型,自己就发、就发了。
小说发表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在当时的《人民文学》杂志社里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同事认为直面现实的作品才是有价值的,而也有一些人觉得这样的作品看问题过于片面,甚至怀疑其中的内容是否有作者主观的夸张成分。但是自己不服气,正在这个时候,有一天自己正在家里,中宣部有一个人直接打电话到这儿,中宣部文艺局。说老程,现在需要你赶快做一件事,你给我尽快地搞到十本杂志,有《大厂》的这些《人民文学》的杂志送到中宣部来。自己就赶快给送到中宣部,后来中宣部发一个简报,对这作品、他没说过程,对这作品大加肯定、认为是好作品,而且他看到作品的时候这个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工厂企业的内部所存在的困境跟一些工人的思想状况,认为很典型。他就说让开会的人都好好看看这个作品,所以这文学作品有时候也能发挥很突出的作用。
在此之后,《人民文学》又相继发表了关仁山的《大雪无乡》、何申的《年前年后》等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品,在九十年代中期的文坛掀起了一股风潮。三篇作品就是关仁山、谈歌、何申发表之后,整个文坛引起一场冲击波,叫现实主义回归。当时整个文坛上形成一种回归,叫现实主义回归热。
在中国的文学发展历程上,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是现实主义最为兴盛的时代,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各种文学思潮的蓬勃发展,结束了现实主义独尊文坛的状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植根于社会现状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吸收了新的文学营养之后、实现了蜕变和深化。现实主义作品终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而《人民文学》则是这批作品发表的一个重要的阵地。
程树榛在担任《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期间,尽管一直忙于事务性的工作,但他依然还会挤出时间写一些作品。文学创作对他而言,如同水之于生命一样不可或缺,而程树榛对于文学的这种超乎寻常的热爱早在他读高中的时候就显露出来了。当时自己到中学的时候,自己就比较喜欢文学,已经发表了作品,就是在《上海青年报》当地的报刊就发表了一些作品。本来老师、同学认为自己应该考大学中文系,可是那时候高中毕业那一年、1953年正在这个全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就是国家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那时候呢年轻人有一种雄心壮志,就想到工业战线上闯一番。虽然抱着建设祖国的理想而选择了工科专业,但程树榛一直没有放弃在文学创作上的兴趣。大学期间除了给报社投稿一些小文章,他开始筹划创作第一篇长篇小说,而灵感源泉就来源于自己的大学生活。主要是写大学生的生活,当年的大学生的理想、爱情、友谊,这个他们的精神面貌,写成这种东西。1957年春天,我们最后一学期是毕业实习,就不上课了,毕业实习到无锡柴油机厂,无锡很大的柴油机厂到那儿实习,但是一边实习,实习时候就比较轻松一些了,自己一边实习一边写小说《大学时代》,后来实习完了,自己的《大学时代》也写完了。然而小说《大学时代》还没来得及投稿,程树榛就被分配到了地处东北边疆的重工业工厂担任技术员。当时富拉尔基工业厂刚建,什么都没有,连住房、一开始住在哪里都没有、住在窝棚里面,很苦很艰苦的。那时候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自己一到大工厂,感到有一种、心里也是感到非常充实,每天机器隆隆的,马路上就是到处都是车,就是人流如潮,非常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那时年轻、一下被这个场面吸引住,所以写了好多作品。在这一时期,程树榛写了很多反映工业建设的文学作品,这也让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强项在于写作,但工厂繁忙的工作让他的业余创作往往有心无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思想解放使得文学迎来了创作的春天,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问世,程树榛也试着将自己二十年前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学时代》寄给了《当代》杂志社,没想到真的得到了肯定。在反复修改稿件的过程中,程树榛逐渐和编辑们熟识了,在小说《大学时代》发表的同时,《当代》杂志的编辑还希望程树榛写一篇有关国企改革的报告文学。他们后来从报纸上看见有个消息,说富拉尔基的工厂厂长很有作为。他们《当代》主编,当时副主编就说,老程你给我们写篇报告文学吧,自己当时说我没写过报告文学,他说你写、你那长篇小说都写了,你还不能写报告文学吗,自己说好吧,回去以后,自己就收集素材,赶快就写上了。当时国家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帷幕,虽然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但在很多工厂里很多具体问题上、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知路在何方。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一些反映工厂改革的文学作品,显然有着特殊的意义,而程树榛在工厂的亲身经历为他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篇名为《励精图治》的报告文学讲述了富拉尔基重工厂在改革开放初期重新焕发生机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的人们对改革的迫切需求和探索精神。这部作品一经发表便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而程树榛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最终从工厂调到了黑龙江文联、成为专职作家。自己可以就是比较灵活一些了,而且不像工厂写创作有压力,人家说你不务正业,到那儿自己就说写作是自己正业了,所以这个可以放开膀子来写了,所以那时就是写长篇、中篇、短篇,那会儿精力充沛,晚上加班加点,业余时间干到夜晚十二点,第二天照样工作,那个真是精力充沛。在那段时间,程树榛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长篇小说《生活变奏曲》。《生活变奏曲》也就写了一个多月,三十多万字。一天写一万多字,就是精力充沛,因为自己的《生活变奏曲》都是自己生活发生的事,那些人物那些经历都是很现成的,写起来很顺。通过大量的写作,程树榛渐渐确定了以现实题材为主的创作方向,但他也知道仅靠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作品的,他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提高。整个人的思想活跃,文化也活跃,那整天自己参加笔会,各种笔会不断,探讨研讨,那个研讨会不像现在,那个研讨会大家互相争论、争得面红耳赤,那时候你要开一个作品研讨会、大家互相争论,那时候自己认为是在中国文学来说是个黄金时代,那时产生好多好作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文学创作来说是一个激情飞扬的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点燃了文坛压抑许久的创作激情,诗人开始探索新的语言方式,各种风格的小说层出不穷,严肃文学、通俗文学都进入了一个爆炸式的收获期,程树榛也同样受到这股春风的影响,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在与他开玩笑,就在他下定决心努力成为一名优秀作家的时候,一纸调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上,程树榛有哪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