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蒋大为有哪些故事?
蒋大为老师,中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男高音歌唱演员、老一辈艺术家、被誉为“中国帕瓦罗蒂”、中国歌坛常青树。白纸、一支毛笔、一盆黑墨写出淋漓尽致、变化无穷的中国字,就跟音乐一样,所以我们说书法是无声的歌、歌是有声的字,自己就觉得这个书法的变化这么奥妙、变化无穷,产生这种视觉的一种美,那种冲击力自己说如果用到歌曲当中能不能实现。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蒋大为便称得上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他演唱的《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敢问路在何方》等歌曲可以说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至今仍被大家喜欢、并广为传唱。这首《骏马奔驰保边疆》也是蒋大为的代表作之一,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蒋大为不仅仅是这首歌的演唱者,还是这首歌的词、曲作者。自己当时写的时候还没想那么多,自己只是想我把它写在男高音最漂亮的音区,所以“骏马”一开口就是在男高音特别好的地方,但是自己当时想自己就是要这种感觉、要这种节奏、要这种气势,然后出来一个漂亮的男高音声音,当时自己想得很简单,没想到后边产生这个效果这么好。蒋大为这首《骏马奔驰保边疆》写在1979年,创作灵感可以说是在毫不经意间自然流淌出来的。让我们到广西慰问部队去,1979年3月份那时候我们没有准备,我们出去唱的都是老民歌、情歌,什么“在那遥远的地方,跑马溜溜的山上,达坂城的石头硬又平”都是这种情歌。那时候慰问部队别光唱情歌了,自己说唱一首部队的歌,但是又没有,自己突然就想到我过去当过兵啊,我有骏马奔驰这种生活啊,自己就突然“骏马”,自己想到一种画面、想到这种感觉,自己顺着就先把这词写下来,然后旋律、顺着词的旋律就这么出来了,也就二十来分钟,自己就把这首歌写了。写了以后,自己下了车以后,就写了一份歌片儿放在那儿,因为自己是手风琴伴奏、很方便,就找一个手风琴给自己拉,自己就一唱、一唱大家挺喜欢,大家说这歌写得不错啊。
蒋大为用二十分钟创作出来的这首歌曲,很快在部队里流行了起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部队文艺部门评选十二首歌曲向全军官兵推荐,《骏马奔驰保边疆》就是其中之一。自己有一些军旅的老作家朋友,就告诉自己一个笑话,当时在评比这个时候、好多人不同意,觉得蒋大为一小孩、一个唱歌的,他写的歌能到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推荐的十二首歌曲里,那全军推荐啊,结果就说想给自己拿掉,但是又拿不掉,为什么拿不掉呢,当时有一个老师就跟自己说,你这个版本特别多,有男声独唱、女声独唱,男声小合唱、女声小合唱、男女大合唱,你这个版本最多、别人就是一个版本:一个男声独唱、一个女声独唱或者一个大合唱,你这个是各种形式的都有,所以你这个说明是群众最欢迎的,拿不掉。
很多人并不知道,蒋大为从来没有学习过作词作曲,甚至从未到音乐院校里专业学习过演唱,唱歌、只是他众多爱好中的一个。蒋大为出生在天津,从小就爱好广泛,在天津耀华中学读书的时候他画的画被送去参加天津中学生的美展,他创下的百米纪录三十年之后才被别人打破,那时候在学校里唱歌更像是他与同学们一起玩儿的一个游戏。当时他们家里没有那么多收音机什么的,自己做一个,用二极管、做一个矿石收音机,家长不让听、怕影响学习,晚上在被窝里面找台、找到一首歌,那时候胡松华老师特火,胡松华老师、郭颂老师、王玉珍老师,那时候最火的马玉涛老师,那时候就天天听他们的歌,就听一遍听不会啊、但是有点印象,然后第二天一上课、开始就互相吹牛了,我昨天听了一首歌,什么歌什么什么歌,完了、他也听了,完事这一个礼拜每天晚上去找这首歌,我们怎么能学会一首歌呢,那时候也没有歌片儿、也没有唱片,就是你记一句、我记一句,完了到班里、大伙儿凑。比如我第一句,我会唱,我记下来了,你就第二句、他第三句,然后少几句,不行,再去找、再听,就专门听那句,就这样能把一首歌居然就给找出来,完了全班唱。
到了高中的时候,蒋大为已经因为歌唱得好、在学校里小有名气了,但是那时候、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歌唱演员,他当时最大的梦想是做个画家,蒋大为高中毕业报考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在他刚刚通过专业课考试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高考取消了。不上课,也不上学了吧,跟自己非常好的一个朋友,没事他们俩就在屋里这么闷着唱,他拉琴自己唱歌、他拉琴自己唱歌,也没处去。偶然有一次,他妈妈在街道嘛、说街道搞联欢,你们俩出来唱唱吧,结果他俩就唱吧,结果他拉琴自己唱歌,这一唱、火了,大家喜欢、欢迎,结果就这个街道请、那个街道请,结果就开始唱起来了。那时候蒋大为跟着街道的演出小队走街串巷,只不过是想唱唱歌、打发无聊的日子,这一天、他被一个人的歌声吸引住了。他是个工业,也是业余的,他唱的都是毛主席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他唱这种气势的,自己当时没有这种气势,自己唱的是“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自己唱是这种风格的,因为自己年龄比较小、声音很稚嫩,但自己经常听他唱、受他的熏陶,确实影响是非常大的,尽管那时候理论是不懂,什么通啊、亮啊、结实啊,不懂,但是有一种感觉,我们去模仿、去找这种状态。
蒋大为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再经过仔细模仿、认真揣摩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觉得自己逐渐找到了唱歌的感觉。蒋大为考入天津市和平区文化馆、成了一名业余歌唱演员。就是二三十个人,大伙儿一台戏、自己得跟着跳、也跟着唱,说对口词、演小品,那时候没有小品、就是一些表演唱的东西,就是什么都演,但自己主唱是唱歌,自己那时候年轻,嗓子又甜、又亮、又淳,所以大家喜欢自己,所以在天津市专业业余界就都有点小名气。
1968年,蒋大为告别了天津和平区文化馆、来到了内蒙古农村插队,插队期间、他每天劳动,已经很少有机会唱歌了。有一天,一个陌生人找到了蒋大为。自己印象特别深,下午三四点钟了,有一个人骑自行车跑过来,你是蒋大为吗,我是。你到公社去一趟,有人找你,自己说什么事,不知道、公社让你去一趟。我们生产队离公社十八里地,翻山越岭、也没有车,也没有自行车,什么都没有,就是靠两条腿走。几个小时之后,天已经黑了,蒋大为终于走到了公社,在那里他见到了两名来自吉林森林警察部队的军人。当时他们宣传队呢,在我们县里演出,在火车上,天津知识青年热情、爱聊天,一看你们有乐器、宣传队,完了就说了,我们天津有个唱歌的叫蒋大为,唱得好怎么怎么,就跟人吹了一通,结果这个宣传队的队长和这个干事呢还是很认真,当时就问、他也说不清自己在哪个地方,说大概是在哪一个公社、哪一个生产队,结果这个领导就到了那个公社真下火车了、真去找去了,一打听、说是有蒋大为这个人。原来这两名军人是慕名而来,他们想听听蒋大为的歌唱得到底有多好。当时自己最拿手的就是毛主席诗词《六盘山》,当时在天津业余的时候成名曲,自己一唱完这个,哎呀、他们觉得这嗓子好,其实那时候自己已经不怎么唱歌了,不太会唱,因为天天干活种地,像后来让我们再唱别的、都唱不了完整的下来,嗓子老不唱就生锈了。
虽然很久没有唱歌了,但是蒋大为的歌声还是打动了这两名军人,就这样1969年蒋大为调入吉林省森林警察部队、正式成了一名文艺兵。那时候蒋大为很忙,每年三个月到部队训练,还有六个月的时间去连队演出,呆在长春的时间并不多、但还要抽出时间找老师补课。高慧菊老师、因为高老师唱得也非常好,她也非常喜欢自己,所以她说、你要学美声的东西,做基础,但是最后还要唱好中国歌,因为她说我就是非常喜欢民族的音乐,她说我学过河南豫剧、学过河北梆子、学过评剧、也学过京剧,实际上自己唱到现在、回忆起来我还没有离开她那个思想,所以自己现在唱的歌,这个漂亮的姑娘十八九、很俏啊,所以自己就想到戏曲里有时候用的一些假声,所以自己就用“漂”、用的假声,“漂亮的姑娘十呀十八九”,自己就大胆地处理一下,结果这个反响就特别好。
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从未受过正规音乐训练的蒋大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在军队里唱出了名气。1975年,蒋大为作为吉林省的代表到北京参加文艺调演,他的歌声引起了很多音乐团体的注意。当时有几个单位都想要自己,自己也是很偶然,有位朋友就把自己拉到中央民族歌舞团来了,那时候还没有专车接,他骑着个自行车就把自己从西苑饭店,就把自己拉到中央民族歌舞团、也不远,结果自己一唱,中央民族歌舞团说不错,就把自己留下了。当时自己会唱很多民歌,《乌苏里船歌》,自己会唱朝鲜语的朝鲜族歌,当时自己唱了几句,大家一看正符合民族歌舞团的要求。蒋大为一直向往更大的舞台,1975年底、他的这个愿望实现了,才到中央民族歌舞团的第三天、他就成了团里的台柱子。红塔礼堂第一场演出给自己放到上半场的中间,那时候演出中间有休息,休息之前的一个节目。自己一唱,火了,观众特别欢迎,观众不让自己走,我们一般就唱两首歌嘛,结果自己唱了四首还是五首才关上大幕,6日那场演出是第一场、8日就是第二场,8日在节目单上就把自己放到倒数第二个,倒数第二个以后,自己从那以后、一直到自己退休,就没有换过这个位置。倒数第二个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这一台晚会最精彩的节目、最大牌的演员才应该在那个位置,老百姓叫压轴的嘛,一般就是倒数第二个节目,如果是独唱、比如独唱独奏独舞特别棒的,那就是倒数第二个,最后一个节目实际就是谢幕节目,都是集体节目,一般的、独唱一般不搁到最后一个是这样。所以我们讲,倒二就叫压轴。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文艺事业开始回暖,蒋大为开始经常出入电台、电视台录制歌曲,许多剧组也找到了他、让他为电影唱主题歌。1979年的时候,自己为北京电影制片厂一个电影叫《甜蜜的事业》录过一首歌,“甜蜜的工作,甜蜜的工作,无限好啰喂。甜蜜的歌,甜蜜的歌,飞满天啰喂,”这是自己首唱的,但是后来电影为什么自己没唱成呢,因为当时自己前面、自己随着东方歌舞团去东南亚了。这部电影是1979年的“三八”节献礼片,但是自己回不来,回不来、后来没办法,就叫别人唱了。别人唱,没想到这首歌一唱就火了,后来回来以后、吕远和唐诃老师说,小蒋你遗憾了,不过没关系,我后边还有电影,还是我俩写,专门给你写,那就是《红牡丹》,也是吕远、唐诃两位老师写的,那么这首歌他俩等于是量身给自己定做的了,叫《牡丹之歌》。
两位作曲家根据蒋大为的音色,在他最擅长的音域里创作了这首《牡丹之歌》,而蒋大为也不负他们的期望,用心地演绎了这首歌。《牡丹之歌》呢,自己除了在标准的自己认为发声以外呢,自己就用了很多戏曲的色彩,比如说吐字,我们一般唱歌,比如说、百花丛中最鲜艳,自己把这个艳字慢慢慢慢地放出来,有点像戏曲,但是花它是慢慢开的、对吧,又很形象。如果一般的歌曲,百花丛中最鲜艳,也对,但是自己唱的是特殊,“百花丛中最鲜艳,”慢慢把它开放的。
1980年,电影《红牡丹》还未上映,主题曲《牡丹之歌》提前发行,很快便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当时呢,自己记得于波老师、就是著名相声演员马季老师的爱人,是中国唱片总公司的编辑,当时电影还没演,这个唱片就出来了,于波老师给自己打电话告诉自己,大为、你这个唱片卖得非常好,第一批就是五十万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