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rgewh5g9yge9 发表于 2022-12-8 04:26:16

历史上,张子恩有哪些故事?

张子恩先生,国家一级导演、著名导演、被称为中国电影界的儒将、老一辈艺术家、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2012年11月,导演张子恩的作品集出版,这部作品集包含两册,一本名为《追寻二月花》,讲述的是张子恩如何从一个美术师成长为电影电视剧导演;另一本是名为《画话生命树》的画册,里面是他近半个世纪的画作。在影视圈里,一位导演出版自己的画册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说起这些画的创作,张子恩笑谈它们大都只是“随手而得”。开始采景,采景完了以后收集资料,然后开始要做案头,在案头就是一个绘画的过程,绘画也没有废,也还是起很大作用。那么开始做美工师对自己后来做导演又有很大的好处,自己就可以把所有的画面都画出来,底下的工作人员不懂的时候自己就给他直接地画了,画了他们一看就明白了。
张子恩导演的电影《神鞭》、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京华烟云》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张子恩是一位从画布前面走到摄影机后面的导演。张子恩从小喜欢画画,1958年他考进了西安美术学院的工艺美术系装潢专业,当时装潢专业有一门课,是学习设计广告和宣传画。毕业前一年,老师带着张子恩在内的六名同学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实习,当时实习的内容就是为新故事片设计电影海报。那么当时西安电影制片厂正在拍一个电影叫《桃花扇》,就是由王丹凤、冯喆他们主演的,那么我们班里的人就以这个为题,大家每人设计一幅海报,设计一幅以后,由厂里头挑、厂里头选,觉得你这一幅符合这个厂里要求了就留下了、就拿去印刷了。那么自己那一幅就被选上了。很快,张子恩为电影《桃花扇》设计的海报被印刷了出来。西安电影制片厂的领导和影片的主演王丹凤都很满意,张子恩这第一次亮相给当时西影厂的厂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刚一毕业、幸运的张子恩就被调到了西影厂专门从事电影海报的设计。那一年,张子恩还不满二十岁。自己开始是做海报设计,当时有个叫宣发科,自己在宣发科里做海报设计,但是一年的工作量不多,因为每年也就拍几部片子,设计完了就没事了。这份稍闲清闲的工作让张子恩有些坐不住了,于是、他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读遍了能找得到的所有关于电影、导演、美术设计的书籍,在绘画方面张子恩更加认真地练习,渐渐成了西影厂里人尽皆知的绘画能手。1964年的一天,西安电影制片厂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准备合拍故事片《天山上的红花》,领导要调集厂里的精兵强将参加摄制组,张子恩幸运地被选上做美术助理。当时这部电影的美术师人选还没有确定下来,张子恩主动请缨先跟随摄影师前往新疆采景。到草原上,跟他们同吃同住,我们一块儿体验他们的生活,一块儿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美术,所以经过这一了解做了很详细的一些绘画的记录。身为美术助理这些绘画纪录是张子恩准备交给美术师的一份答卷,因为他知道不管美术师是谁、自己都必须得到认可,后来张子恩兴奋地得知这部影片的美术师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大名鼎鼎的美术设计池宁,池宁曾担任过《祝福》、《早春二月》等影片的美术设计,能够成为这位老师的助理,张子恩激动不已,他很快赶到了北京。自己当时找他的时候,他是在小西天住,小西天有一个北影宿舍,自己进去以后,一开门是个小老头,他才一米五几大概,一米五零左右,个子很低、很小、貌不惊人,但是人非常慈祥,他学识很渊博,所以在他家里头自己就感觉到特别舒服,因为他有很多书、很多资料,所以谈吐也跟自己很合得来。张子恩拿出在新疆采景所绘的详细资料,池宁看到后如获至宝,对张子恩这位“半路出家”的助手一下子欣赏起来。他尽管对电影很熟,但是对这一段生活是不熟悉的,所以看到这些东西再加上资料,还有拍了很多照片,他也很兴奋,所以我们就一起很好地合作了。这个是自己第一部做美工助理的影片,从那以后就陆续地进入了这个行业。电影美术师的工作要求以剧本和导演的构思为基础,通过环境造型,其中包括场景设计、布景和道具的设计制作以及自然景的选择等等,为影片提供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还要通过人物造型,主要是化妆和服装来帮助影片创造生动的富有内涵的鲜明的人物形象,可以说,电影美术师涉及的工作范围内容复杂、涉及面广,设置过程中的绘景、置景、道具、服装、化装、特技以及美术、字幕等诸多部门的工作都要在美术师的统一设计和具体指导之下进行。在与池宁的合作中,张子恩明白了一名合格的美术师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和严谨态度。他有一次比如说搭一个蒙古包,他就要求自己,他说你起地板,就是要搭一米高的地板,而且必须是活地板。自己说那为什么,因为蒙古包人家都是落在草地上、直接落地,自己说那多方便,摄影机架在上头也很稳,你要搭个平台,那摄影机要上平台,而且很不方便,他说我回头再跟你解释。
虽然心怀疑惑,张子恩还是按照池宁的要求搭好了蒙古包,让张子恩没有想到的是导演崔嵬看过之后竟对他称赞了一番。崔嵬导演很喜欢用比较仰的角度来拍戏,拍演员也好,比较低的角度,他就要求拍主要人物,要用低角度来拍他,因为蒙古包上头有一个透空的一个天窗,低角度一拍演员的脸跟天窗叠在一起就显得很透、不闷,然后池宁老师说你来看,我可以把地板任何角度就是说摄影师需要的地方我可以把地板挪开,就把那个一米见方的地板就撬掉一块,摄影机就架到里头,那个摄影机往下一架、摄影师这个角度就特别好、特别低了,所以拍出来的效果就特别好。几个月之后,电影《天山上的红花》拍摄完成,这段时间里张子恩也跟随池宁学习到了很多电影美术创作的方法和诀窍,这让张子恩更加爱上了美术师的工作。
1979年,张子恩担任电影《生活的颤音》的美术师,由于他在影片中出色的美术设计,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电影青年创作奖”。美术师张子恩的名头开始在电影界崭露头角。因为我们第一次作为美工师,这样的话以后也有信心了,第一部片子就得了奖,所以对于自己以后的电影美术做起来更加有自信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甘肃省话剧团创作的话剧《西安事变》引起了巨大地轰动,那个时期在舞台上表现国共两党领袖人物的戏剧十分罕见。1981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决定把这出话剧改编成电影,邀请拍过《南征北战》等名片的著名导演成荫执导,影片的美术师由张子恩出任。导演成荫一开始就明确地提出影片“纪实性”的拍摄风格。他定的风格就是纪实,他就两个字、纪实,我要拍得跟真的一样,不要给我弄得很花哨、很虚假、故意拔高没有意思,就是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要想实现“纪实性”的风格就必须真实地再现西安事变发生时的人物、生活场景以及外部环境,但在经历过十年动乱之后,与当年有关的资料变得少之又少,当时张子恩跑遍了北京、南京、西安、延安的各大档案馆、博物馆。前后将近一年,大概八九个月,光出去跑资料就跑了两个多月,然后回来画图,布景图也画了很多很多、服装图,光服装图自己就画了二百多张,就按照那个来做,现在不可能找到原件了,就按照那个来做,包括国民党的军服,八路军的、共产党的,国民党的都有了。这个戏很大,就是上下集,光布景大概是有一百多堂、两百堂布景,自己大概搭布景就搭了将近有四五十堂。
当年《西安事变》上映之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影片真实地再现了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赢得了金鸡奖等多个奖项。电影《西安事变》大获成功,张子恩在兴奋的同时想做导演的念头愈发强烈,不过他心里明白、这个梦想实现起来很难。尽管经常看他们怎么导演,自己心里头也在默默地想,但是没有,因为这个都要有机遇,另外过去的导演都是电影学院的、比如说得学导演系,出来以后当场记,场记之后当副导演,副导演之后当执行导演,然后联合导演,然后才能当导演,一步一步很多坎儿,电影界这个坎儿是挺清楚的,过去也是很明确的。总得要经过很多年地磨练。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第五代导演崛起,各个电影厂优秀的电影作品更是层出不穷,相比之下、这一时期西安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发行量却是全国倒数第一。1984年,吴天明接任西影厂厂长,上任后,吴天明先从选拔、调整创作人才开始,这一天他找到了张子恩。
吴天明有一天突然找自己,就是他希望干脆你来当导演吧,因为吴天明在《西安事变》是副导演、兼演员,在一块儿机会很多,那么在《生活的颤音》他又当导演,自己做美工师,他对自己的能力很熟悉,这样的话他就知道自己对导演是很理解的、对这个工作很理解,觉得可以这样的话就说你来当导演。其实,在《生活的颤音》和《西安事变》两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张子恩和吴天明一直在合作。就根据导演们的分镜头做出一个设计,就画了很多图。那么每一个画面都用素描画出来,就不可能再拍得多了、或者少了,都是很严格地按照这个镜头来,这样的话就等于所有的镜头都事先就在画面上全部完成了,自己那个时候叫做先期视觉化,自己把这个叫做先期视觉化,就等于把导演的意图、美术师用图纸来把它完全表现出来,这就很适合导演们拍戏用。潜移默化之中,张子恩已经对导演的工作有了深入地理解,而良好的美术素养也为张子恩由美术师转做导演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吴天明的认可让张子恩的梦想提早得以实现,张子恩知道自己首先要做的就是挑选一部好的剧本。这一天,张子恩找到了厂里文学部的编辑张子良,此前张子良编剧的作品《一个和八个》已经轰动了影坛。自己就找到《默默的小理河》,子洲县旁边就有一条小理河,就在他家窑洞的门口,写的一段是胡宗南进攻陕北的时候围剿红军时候的一个故事,那么自己一看这个故事写得很独特,因为对战争片来说可以拍出一个新的东西,自己就决定上这个,于是自己就找到吴天明,给他看剧本,他一看很好,他说你就准备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上,张子恩有哪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