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故事---孔子和老子见过面吗?
孔子和老子见过面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孔子生活的年代,还有一位非常牛的学术大咖,他知识渊博,文笔了得,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这个人就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唐朝皇帝把他追认为李姓始祖,(为什么是唐朝皇帝呢?因为唐朝皇帝也姓李)于是他就成了李家的老祖先,老子比孔子大20岁左右,也就是说,老子成名的时候,孔子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后生。
很多出土文物中都画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吕氏春秋》《史记》中也有详细记载。
孔子和老子见过三次面,第一次是老子到鲁国时孔子去拜访他,那时候孔子只有十七八岁,第二次是孔子三十多岁的时候,带着几个学生专程到周天子执政的洛邑(今河南洛阳)去拜访老子,据说这一次他们相谈甚欢,当时老子的名气比孔子大,所以给了孔子不少好的建议孔子收获很大,第三次是孔子五十多岁的时候,两人在一个名为沛的地方见面了,那时候老子已经七十多岁了。
有趣的是,《论语》对孔子问礼与老子的事情只字未提,是作者不知道这件事吗?还是压根不想提这件事,我觉得是不想提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后人那么多史料都记载了,说明,孔子和老子见面在当时挺有影响力,孔子的学生们不可能不知道,也许在孔子的学生们心中自己的老师是很牛的,所以对于孔子去请教别人的这件事不想多说,可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但是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有位著名的继承人,叫庄子,他写的书中多次记载了孔子向老子请教问题的故事,这样看来,对于这件事老子的学生们是引以为傲的,我觉得两位伟大的人物生活在同一个年代,还有机会见面一起谈论人生哲理,本来就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高手论道,才见真知,何必纠结谁去见谁,谁去请教谁呢?在老子和孔子活着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的学术理论,将来会成为两个思想学派影响中国人几千年。
老子写了《道德经》,《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一共5300多字,书中老子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淳朴、无私、清净、谦让、淡薄。
相传,老子写道德经的时候,年事已高准备归隐,他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时,被函谷关的守官尹喜拦住了,尹喜请老子把自己的学问写出来留给后人,老子才动笔写下了《道德经》说实话道德经挺深奥的,当然,这并不妨碍人们喜欢它,据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在老子看来,无论是自然大道还是为人处事之道,一旦用言语表述出来,很有可能偏离它的本质,老子认为并非什么事都要用言语表达出来,因为言语本身有狭隘之处,会对真正的道或多或少有偏离,所以古人讲究不可妄言,要多思考。
老子还认为做人应该像自然界的水一样滋润万物,但不和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最接近于真正的“道”。当你面对厄运时,不要着急,因为好运可能马上就要来了,当你运气好时,也不要得意,因为有可能坏事正在等着你。这就是人生的“道”,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个人认为,孔子去洛阳见到是当时著名道家宗师老聃,而不是《道德经》作者“老子”。
《庄子》中有多次直接或间接提到老聃与孔子,但却提到《道德经》甚至都不曾引用只言片语。《庄子》分“内篇”和“外篇”,《道德经》分“德经”与“道经”两篇,由此可见,两者之间有清晰的脉络传承关系。相比较《庄子》的晦涩及冗长,《道德经》倒是显得简洁明了。
不妨大胆假设一下,孔子去洛阳见到了道家宗师老聃,并在修身立德方面得到了某种启发。庄子间接师承老聃,但是他又像孟子一样有直接的著书立说的团队,《庄子》由他的团队而著。在他的继承人里,有人假托老聃之名著了《道德经》。
因为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名著都是当时学者假托前人所著,比如,《黄帝内经》《易经》…… 已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