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面对科举落榜?一文带你了解古代著名落榜生的人生经历
考试成绩历来就是困扰家长的一个重要话题,金榜题名当然最好,但如果没得到理想的分数,其实也不用过于悲观,人生还有很多种可能,古代的科举比现在的高考要难多了,上榜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那么古人如何面对考试落榜的情况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历史上几位著名落榜生的人生经历。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37cc70de4b8e4b23b5188b6c91c5b87e~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5085406&x-signature=lsUzH9KNtDK8pdML3ylbAxUNmh4%3D
古代科举场景复原
在古代,最重要的考试就是科举,想要成为状元必须经过乡试、会试、殿试的重重考验,只有一小部分人通过科举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终极目标,比如王维、文天祥都是当年的状元,但有些落榜生的名气和成就甚至超过了状元。
韩愈一意孤行
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就是一名落榜生。韩愈二十岁入京参加科举,连续三次参加都觉得“金榜题名舍我其谁”,然而每次的结果都是落榜。
韩愈的好文章为何到了考官这里就不行了?因为当时的科举要求考生必须写骈体文。骈体文讲究对仗整齐、音韵雄浑,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典型的骈体文。句子的字数、声调的运用都有严格的规范,尽管这种文体气势磅礴、辞藻华丽,但却极大地限制了情感与观点的表达。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28fb4210d0304728ada28e38cedc36aa~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5085406&x-signature=n70y4DxiWo%2B1qZdShYW%2FQrv%2FDp4%3D
韩愈画像
韩愈最不喜欢的就是骈体文,他认为散文和古体文(唐朝的古体文)才是最好的文体,因为二者都不拘泥于形式,易于抒发感情,在考场上一意孤行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落榜后,他收拾心情准备来年再战,不懂得“持之以恒”的人,永远不会明白机会曾经近在咫尺,他一直坚持到第四次科举才迎来了转机。
这次的题目与上年有些相似,韩愈把上年的文章稍加修改就交了上去,相同的文章结局却大相径庭。主考官宰相陆贽认为韩愈的文章清新脱俗,得知这个考生去年也交了同样的卷子却没有被录取,陆贽认为这简直是埋没人才!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a1ef82364c5f43939ac059d3e236d1c1~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5085406&x-signature=JLjbOYVPIPn%2B4qbtxCi2%2B%2FYQrQg%3D
韩愈《马说》
第四次参加科举的韩愈就这样中了进士,正如韩愈自己的名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曾经不被看好的考生却成了所有考生的楷模,名垂青史,这可比考试成功更有意义!
张居正年少成名
落榜生能做官吗?当然能,而且还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比如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从小就是名震乡里的天才,被誉为“江陵才子”,十三岁参加乡试,主考官是顾璘。顾璘比张居正大了将近五十岁,两人曾有一面之缘,初次相见时张居正的谈吐和气质让顾璘大为吃惊,顾璘当即以成人礼节对待张居正,还特意将儿子叫来说:“我的老相识张居正将来可是要做国士的人!他一定会看在我的面子上照顾你。”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3b7fbddbc09e4c15bc021b30e9275586~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5085406&x-signature=BoyaLQrvrW3DVIsG6eDQjNBZl9c%3D
张居正雕像
那么他为何会落榜呢?原因很简单,张居正临考之前写了一首《咏竹》:“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劲头竿。”,这首诗写得很好,可是他自诩凤毛麟角,隐喻自己以后一定会步步高升。如此狂妄的表现让顾璘有些担心,他认为如果张居正此时高中进士,朝堂上恐怕只会多一位心浮气躁的文人墨客,而少一位利国利民的栋梁之才,不如趁年轻打磨一下他的心性。
于是,“江陵才子”张居正落榜了。张居正习惯了天才的待遇,突然遭遇这样的打击心中不爽,顾璘也不隐瞒,直接对他讲明了理由,张居正也是无可奈何。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71c50829b53242ea8887556a0189b504~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5085406&x-signature=Lvtu%2FJPU%2Bf2lcz7X0cljWs1XDT8%3D
张居正进士登科的记录
三年后,张居正再次参加了乡试,他考中之后立即就去拜见顾璘。顾璘大喜,对张居正说道:“你将来必是国之栋梁,我对不住你,耽误了你三年。希望你不要只做一位少年才子,而要有远大的抱负。”,说着解下腰带递给张居正:“你将来是要佩玉带的,这块犀牛皮配不上你,先将就用着。”
明朝官员腰带的材料依官职而定,玉带是等级最高的,一品以上的官吏才可以佩戴,正所谓“蟒袍玉带”。顾璘把自己的腰带送给张居正,赞许的意味不言自明。由此可见,很多时候失败并不代表没有天赋,而是命运在期待着更好的你。
柳永奉旨填词
宋朝著名词人柳永的本名叫柳三变,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他博览群书,二十五岁时入京参加科举前心高气傲的作诗一首,其中有一句:“定然魁甲登高第”,意思是说自己肯定能高中状元。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c8bb3ccafed546e2856c16cd11b88b5e~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5085406&x-signature=F4%2BXvrRbHyQd6bx%2BhWFtVeFlpmE%3D
柳永雕像
考试结束后,宋真宗特意下了一道旨意,说柳三变的文章用词浮靡,不予录取。柳三变立即作词《鹤冲天·黄金榜上》进行回应,最著名的是这一句:“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意思是青春短暂,宁愿把功名利禄换成杯中的美酒与婉转的歌唱!这首词风靡全国,柳三变的名头居然比状元还要响亮!
但代价就是当他再次参加科举的时候,宋真宗毫不客气地说:“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之后柳三变自诩“奉旨填词柳三变”,整日吟诗作对,游荡于烟花柳巷之间,所作之词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二十多年后,宋仁宗广开恩科,柳三变偷偷改名柳永,这才中了进士。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7a12580e47c7478a9723e809116186fb~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5085406&x-signature=P5OPFvHTMr%2FWNML0XZIfhT5fJ5Q%3D
柳永画像
柳永的词如今有很多人喜欢,例如:“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这么多佳作流传至今,就算落榜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蒲松龄屡试不中
清朝的考生要通过县试、府试、院试,才有机会成为秀才,否则没有资格参加乡试。蒲松龄年少成名,十九岁参加童生试,连中县、府、道三个头名,声名鹊起,山东学政施闰章对他的评价是:“名藉藉诸生间”。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430ffbcf274d48ac8ef39753e1d59d3f~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5085406&x-signature=obykqjxaAhoQKSQ4iXn2HXmbnDQ%3D
蒲松龄画像
有很多人少年成名之后便郁郁不得志,蒲松龄正是如此,做了半个世纪的秀才,从十九岁到六十六岁,参加过十几次乡试,结果是:二十一岁落榜、二十四岁落榜、二十七岁落榜、三十岁因父亲去世缺考、三十三岁落榜、四十八岁落榜、五十一岁落榜。
蒲松龄毕生的时间与精力,几乎都花在了复读上,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四十八岁时参加的一次乡试,当时他文思如泉涌,几乎是一气呵成,可是仔细一看却惊出一身冷汗。当时科举有严格的规定,每页最多写十二行,每行二十五个字,写满一页才能写下一页,蒲松龄写作时不小心漏了一页,第一页写完直接写到了第三页,这种做法称为“越幅”,相当于作弊,不但会取消考试成绩,还会通报批评。他事后回忆道:“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0e3b3b2777c842e8880619e261d98ac1~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5085406&x-signature=9dP88iv%2ByOQrn1UG3HKVPGuojfo%3D
蒲松龄讲书图
虽然屡次落榜,但不妨碍他写出名著《聊斋志异》,其中有不少有关科举的故事,这方面蒲松龄最有发言权,写得惟妙惟肖。历史上那么多进士,现在还有几个人的名字能被大家记住?但是因为有了《聊斋志异》,后人都记得蒲松龄。
李时珍弃文从医
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的父亲是一名大夫,当时大夫的生活很清苦,父亲不想让他子承父业,执意要他参加科举,李时珍却认为科举的八股文实在是索然无味,他三次都落榜了,甚至还因读书过度而身患重病,父亲无奈只能让他去当医生。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fb8324592bd64f07a3ead1b39a7c8f43~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5085406&x-signature=2MOJtgqLWE4NjyOXu5LihdofZF8%3D
李时珍画像
李时珍的家庭有医学氛围,仅用了四年时间,他就具备了独立行医的资格。后来,他因为医术高超而闻名全国,楚王的世子得了“抽风”病,找了不少大夫都治不好,听说李时珍医术高明,就请他来看病,李时珍去了便药到病除。
后来,皇上广招天下名医,楚王便举荐李时珍,李时珍做了几年的御医,觉得中医的典籍不够完善,便开始专心编撰、研读药典。他用十八年做实地考察,又用十年做分析研究,经过三次修改才终于完成了重修本草的梦想。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566fdc3567e24cfa94fabe341e256914~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5085406&x-signature=BVKjJCFHHYQpTKL5eYBnyAGEFFk%3D
李时珍采药图
《本草纲目》是古代药学的集大成之作,李时珍科举落榜又如何?一个天生就要当医生的天才,为什么要让他去写八股文呢?
历史上有名的落榜生还有很多,“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是张继在落榜后写的,黄巢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也是落榜后所作,还有苏轼的父亲苏洵,虽然屡试不中,但对儿子的教育很有一套,两个儿子都高中进士科,三人的作品一直流传到今天,并称“三苏”。这么多大名鼎鼎的人物用不同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可见成功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 落榜生还有(著名)的?可能是杜甫,李白一样碰到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 [给力][给力][给力] 不落榜估计也难写出,经历成就人 古代落榜的名人真是不少[赞][祈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