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四大牛人:能力越强,结局越惨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头条带你乐享河北##奋进新时代 魅力新承德##奋进新时代 美丽石家庄##奋进新时代魅力张家口#公元前260年,农历七月,冷兵器时代一场空前惨烈的战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赵括接替廉颇为主将后尝试突围失败,被秦军乱箭射死,落下个“纸上谈兵”的千古笑柄。
不久,45万赵国士兵全军覆没,或战死,或降秦后被斩杀、活埋。长平之下,流血成川,沸声若雷。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a31f6a97c3a74422afca54938f000940~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4701323&x-signature=FyaQ286G6ir1iT7lFCibWNw8og0%3D
▲长平之战连环画。图源/网络
次年九月,60万秦军兵分三路攻赵,不到半年,赵都邯郸告危。
老将廉颇不计前嫌,尽心尽力,率赵国军民40万顽强抵抗。而另一位关键人物,甚至可以说是“罪魁祸首”的赵相平原君赵胜也努力开展了他的“亡羊补牢”之行。
这名当事人带领毛遂等20人火速跑去南边寻求帮助,说服楚王派遣春申君将兵救赵;他隔壁国的小舅子信陵君接到信后也很讲义气,冒着得罪魏王的风险“窃符救赵”……
就这样,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下,邯郸之困解除了。邯郸之战也成了战国时期东方诸侯国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严重消耗了秦国的实力,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120e0a1f30764abb8b9887ae67e94dd7~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4701323&x-signature=R7kxWRIeQhQaZjkfbvWNTmPLZbo%3D
▲邯郸之战。图源/影视截图
有人说,这是最坏的时代,礼乐崩坏,群雄竞逐,你方退兵,我攻打;也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时代,百家争鸣,群贤毕至,你著书立说,我善养士。
在这龙争虎斗的大乱世中,默认遵循着一条真理:“得民心得天下,得士者得民心”,其中,最善养士的当属战国四公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明言:“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由于这四人都“善养客,有食客三千”,故而被司马迁当成一类人,放在一起讲述他们的故事。
平原君赵胜,之所以说他是赵长平之祸、邯郸之围的“罪魁祸首”,是因为他“利令智昏”(司马迁的评价),贪图冯亭献城的小便宜。
当初,秦昭王采取了魏人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攻打韩国,将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完全截断了。于是,韩桓惠王决定让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息兵。冯亭不愿降秦,转头就要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希望得到赵孝成王的保护,企图利用赵国抗秦。
赵孝成王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赵国的平阳君一听这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连忙劝说赵孝成王拒绝,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受之,祸大于所得”。
然而,在一边旁听的平原君摇摇头,表达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乐观地认为:“无故得一郡,受之便。”
历史是非常公正的,贪小利者吃大亏。正因为受一城,把秦国激怒了,引发了后来的长平之祸,邯郸几亡。
这利令智昏的误国之罪,毫无疑问平原君最起码是要担一半责任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利”是他的唯一追求。
邯郸城危后,平原君表现出了深沉的忧患意识,随时准备履行公子对国家的义务。在出发前往楚国求援前,他要选择20位有勇有谋的食客随行,为此他语重心长地对众多门客说:“假使能通过客气的谈判取得成功,那就最好了;但如果谈判不成,那么我们也要挟制楚王在大庭广众之下把联兵抗秦的合纵盟约确定下来。事不成,绝不回国!”
平原君的话感动了门下原本不起眼的毛遂,自荐出列。最终,在和楚王的谈判中,毛遂凭借着“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说服了楚王接受合纵盟约,同意出兵。
平原君回国后,援军还没有赶到,这时邯郸的形势已经愈发危急了。平原君接受李同的意见,毅然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三千敢死队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为援军的到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那个向秦王献策的魏人范雎,得势为秦相后,便一心想要复仇,他的仇人是昔日魏国的宰相魏齐。
如今魏齐出逃到了赵国,躲藏在平原君家里,秦昭王得知后,就修书邀请平原君宴饮。鸿门宴上秦王要他识相点交出魏齐,平原君大义凛然地说了这么一番话:“在富贵时结交的朋友,都是为了贫贱时所预备的;魏齐既然是我的朋友,就算他在,我也不会交出来。”随后又表现出了几分灵活性:“何况他现在不在我那里。”
朋友之间的信义可见一斑,而这也足以让他被称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司马迁语)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394bb70c42fd4b8ebc389a5d271b4ce7~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4701323&x-signature=bG8XnQ%2FrKmbYcrWUBdclsIrLDVA%3D
▲平原君赵胜。图源/影视截图
因为庇护魏齐,平原君被秦王扣留软禁了,并借以威胁赵孝成王交出魏齐,赵王紧急发兵包围了平原君的宅第。
魏齐趁夜逃出,暗中拜访了其时赵国的宰相虞卿。虞卿听闻魏齐的遭遇后,认为赵王无法说服,不忍心看着魏齐被人追杀,立马抛弃了万户侯的爵位和卿相大印,带着魏齐从小路逃走,逃至大梁向信陵君求助,准备通过信陵君去楚国。
一开始,信陵君有所顾虑,犹豫着不愿意见他们,后来才在门客侯赢的严词劝说下,亲自到郊野迎接了虞卿和魏齐。
而魏齐得知信陵君起初的犹疑后,没等信陵君来到就怒而自杀了。赵王终于取魏齐人头送到秦国,平原君才得以获释回国。
后世人多将信陵君“畏秦”不敢见魏齐一事,看作是有损他贤名的人生污点。其实,这是对信陵君的一大误解。
秦兵围邯郸时,赵国曾多次向魏国求救。由于魏王惧怕秦国的威胁,于是只敢让军队停在邺城以观望两国的胜败。
因为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把希望都压在了这个小舅子的身上,不断令求救的使者向他施压:“我以为你有救别人困危的高义,但是如今邯郸危在旦夕而魏国救兵不来。公子纵然可以抛弃我,难道也不怜惜你的姐姐吗?”
信陵君对此很焦虑,屡次去请求魏王,但魏王始终不听。信陵君估计终究是不能征得魏王同意出兵救赵了,决计不能自己活着而让赵国灭亡,便请来宾客,带一百多辆车骑去赵,打算跟秦军死拼。后来听从了门客侯赢的建议,通过魏王最宠爱的如姬,窃取了兵符。为了能顺利调动军队,他不惜忍痛绞杀了主将晋鄙。
信陵君统领了晋鄙军后,下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父母。”最终,选兵八万,进击秦军。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9999ec5eda8f432c87539ac62d1d92d4~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4701323&x-signature=gbzzC3TYWMgH6oImMDc5GDR9gS8%3D
▲信陵君魏无忌。图源/影视截图
击退秦兵后,信陵君便遣军归魏。但为了躲避魏王的暴怒和惩罚,他与门客在赵居留了十年,没有回魏国。
曾经魏国因为有信陵君,其他国家十多年不敢动魏国的心思。如今,秦国听说信陵君在赵国不肯回魏后,数次出兵伐魏,魏国几乎屡战屡败。看到这样的局面,魏王忧心忡忡,也顾不上算旧账了,派使者到赵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怕魏王仍旧恨自己,就是不肯回去。
门客毛公、薛公拜见了信陵君,并对他直言:“公子受到赵国尊重,名闻诸侯,其实都是因为你背后的魏国。现在魏国有难了,公子你却不顾惜。假使秦攻破大梁毁掉了先王宗庙,那么公子你还有什么脸面对天下人呢?”
没等他二人的话说完,信陵君脸色骤变,一直缠绕在心中的死结也解开了,立马驾车回魏。
回去后,信陵君凭借着自己强大的号召力,搬来燕、赵、韩、楚四国救兵,最终率领着五国之师,大破秦军,将秦军逼回至函谷关内。
还没有等到秦对魏的威胁彻底解除,信陵君就受反间计而遭魏王猜忌,兵权被剥夺,废止不用。这个离间的谗言可是秦王花费万金散布的,他们找到了曾经被杀的晋鄙的门客,叫其诋毁信陵君欲“反王自立”,秦王也几次派人假意祝贺公子,问他是否已经做了魏王。魏王天天听到这些诽谤的话,最后也就相信了。
信陵君心灰意冷,不再为自己作辩解,“谢病不朝”。为了体现自己无二心,他只表现出一个纨绔子弟浪荡不羁的模样,“与宾客长夜饮, 饮醇酒, 多近妇女, 日夜为乐饮者四岁, 竟病酒而卒”。这一年是公元前243年,魏王亦死于同年。
由于“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而在信陵君的列传中,我们随处可见司马迁对信陵君的褒扬溢美之词,甚至可以感受到那种至高无上的推崇。
司马迁称他为战国四公子最贤能者,对信陵君甚至不称封号而独称为“公子”,不仅篇名《魏公子列传》中直呼“公子”,就连文中称“公子”的地方亦多达147次。可见信陵君在司马迁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ccde9489d451458292e8951f753b8703~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4701323&x-signature=esQTbj0wfOZyC%2FupMxXvHzyUThM%3D
▲信陵君魏无忌。图源/影视截图
相反,与信陵君对比最鲜明的是春申君黄歇。在《春申君列传》中,司马迁要么直呼其名讳,要么就客观地称“春申君”,丝毫不见称呼“魏公子”时的亲切感。
在传记末尾的“太史公曰”中,对比更是鲜明,褒贬跃然纸上。提到信陵君是“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即刘邦)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到了春申君这里则是冷冰冰的八字定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春申君只是普通的楚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中唯一不是王室之中的人,只不过他也养士,招揽了数千门客,凭着“具见好客意”也列为“四公子”之一。
他年轻时曾四处拜师游学,见识广博,以出众的辩才深得楚顷襄王的赏识。公元前272年,楚国在秦国一次又一次的攻势中败下阵来,于是派遣黄歇出使秦国。当时秦昭王派遣白起进攻韩、魏联军,在华阳大败他们,擒获魏国将领芒卯,韩、魏只好向秦臣服并听命于秦。秦于是命令他们一起攻楚,正准备出发,这时,黄歇恰巧来到秦,听到秦国这个计划。
他写了一份奏书,洋洋洒洒上千字,将秦、楚、韩、魏四国的政治、外交、军事、交通、地理等错综复杂的情况分析得明明白白,头头是道。他上书劝告秦王,秦国应该和楚国友好相处,因为秦楚相战,就犹如“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如果仗着兵革之强,那么必有后患。秦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发使赂楚”,与楚修好。
作为人质,黄歇和太子熊完在秦国度过了十年时光,直至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
黄歇希望熊完能及时赶回楚国继承王位,秦国却不同意放人,于是黄歇只能以命相抵,设计让太子穿着楚国使臣车夫的衣服出关,他自己则冒充熊完在屋子里装病,谢绝访客。等到太子已经走远,料想秦追不上了才向秦王坦白实情。秦昭王果然大怒,想让黄歇自尽。范雎劝道,熊完即位后,必定会重用黄歇,不如让黄歇回去,以表示秦国的亲善。秦昭王听从了范雎的意见,将黄歇送回了楚国。
三个月后,熊完即位,为楚考烈王,而黄歇凭借着此前的汗马功劳被任命为楚国令尹,受封“春申君”,获赐淮北十二县的封地。
春申君的一生,自救回太子归国立功拜相后,分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前期明智,后期昏聩,对比鲜明。
后期的春申君在二十多年里高居相位,权倾一时,对外合纵伐秦,对内则礼贤下士,招引门客,最高峰时春申君有门客数千人,其数量在“战国四公子”中居于首位。
但春申君的门客大多逞强好斗,奢侈浮华。
有一次,平原君派门客去拜访春申君,春申君把他们安排在上等的客馆落脚。平原君的门客想向楚国夸耀赵国的富有,前去拜见春申君前特意在头上插上玳瑁簪子,亮出装饰着珍珠宝玉的剑鞘。而到了地方一看,春申君的上等门客都穿着宝珠做的鞋子,让平原君的门客自惭形秽。
都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春申君的下场也证明了这句话。
“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他一方面担心王位不继,另一方面更担心自己禄位不保,于是把怀了自己孩子的李园之妹献给考烈王,以图“奸谋盗楚”。
然而,春申君最后没有听从门客朱英关于“毋望之福、毋望之祸、毋望之人”的警告,坚持认为李园是弱人,自己又善待过他,后果却不出朱英所料:考烈王死后,春申君在棘门受到李园刺客的伏击,当场惨死,连家人也难以幸免,正应了那八个字:“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832178f4c60c4e76a4095c94c7e67feb~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4701323&x-signature=9gTjwf2ItfdoD9zvll8O2kX4MDA%3D
▲春申君黄歇。图源/影视截图
相比之下,平原君的才智没有什么超人之处,和春申君比起来甚至显得太过于平庸了,但由于他最大的长处就是善养士、能纳谏、能用人,最后反而得了个善终,他的子孙世代承袭了他的封爵,直到赵国灭亡。
对于孟尝君田文,司马迁则主要评价他“好客自喜”、“客无所择”。也就是说,孟尝君招引门客的标准,等于没有标准。
孟尝君本是齐国宰相田婴的庶子,为了出人头地,他坚持“相门必有相”,广泛招揽宾客。不分贵贱贫富,不分黑道白道,只要相投皆以礼待之。所有来宾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
每次孟尝君接待宾客时,都会让侍史偷偷记录下谈话的内容以及宾客亲戚的住处,然后宾客刚一离开,孟尝君所派遣的使者就已经带着礼物到了宾客亲戚的家里。
有一次,孟尝君请门客吃晚饭,某个人不小心遮住了灯光,有个处在灯影里的宾客很恼火,昏灯黑火中,他感觉各人饭食的质量肯定是不相等的,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给他,结果一模一样,丝毫没有搞特殊。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起身直接自刭谢罪。
由于“客无所择”不能识人,又由于重利轻义的观念主导,故而在孟尝君门下可以见到各类品类错杂的人,其封地薛地“多暴桀子弟”,多趋炎附势之徒。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有权势有金钱时,则宾客陆续前来,而一旦他废毁失势时,绝大多数宾客也就离他而去。
但有时候却在某些意想不到的时刻,一些看起来不入流的小人物倒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孟尝君门下宾客中一个会“鸡鸣”,一个会“狗盗”,两人就在他陷于秦时救了他一命。
当年秦昭王看重孟尝君的贤能,便要招揽孟尝君担任宰相,但是后来又反悔了,觉得不同宗其心必异,决定杀了他以绝后患。这时,宾客中,一位能力差但会披狗皮盗东西的人为他“盗”回了白色狐皮裘,献给昭王的宠妾请求为孟尝君说情,顺利获释。
逃至函谷关,正值夜半时分,按照规定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恐怕秦王反悔、追兵赶到而万分着急。巧合的是,宾客中有个能力较差的人刚好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也随着一齐叫了起来,他们一行便立即出示了证件逃出函谷关。
这两个平时别人眼中的无能之人,关键时刻却解救了孟尝君及众人,自此以后,宾客们都不禁佩服孟尝君广招宾客而不分人等的做法了。
孟尝君在鸡鸣狗盗之徒的帮助下逃出了秦国,回到齐后任齐相。他任齐相后企图挟韩、魏对秦进行报复。齐湣王感受到了孟尝君的威胁,借田甲挟持案,嫁祸于他。被免相后,孟尝君又怂恿秦国伐齐。最后,他入魏国任宰相,联合秦、赵等国攻破齐国。
齐襄王即位后,孟尝君中立于各诸侯国之间,不再从属于哪个君王,成为一个小小的“独立王国”。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f0b72c8f14684e9eb3dc0b7dae26bd80~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4701323&x-signature=Kp%2FEuiS2RgHPQObw3AsdeAxyPRI%3D
▲孟尝君田文。图源/影视截图
从孟尝君晚年这段曲折的经历来看,他为了自身的利益和权势,两度破齐,在后人看来这无疑是重利的典型了,无怪乎有人称他为当时最有声望的纵横家。
但事实上,孟尝君出任三国宰相、两度攻破自己国家的做法,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一看,也实属正常。要知道战国士人无不以追求功名为目标。士往往择木而栖,合则留,不合则去,择主而事很正常。就连孔子也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孟尝君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继承权大打出手。齐国、魏国趁着田家内乱,派兵灭了形同独立王国的薛邑,并诛杀了孟尝君的后代。有一种说法,孟尝君由此无人祭祀,子孙散落,几乎绝嗣。
王传武在《战国四公子的士人风范》中曾提到:“士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可能会与儒家的忠君意识发生冲突,这将士人置于了两难的境地:要么死心塌地地上演悲剧,从而成为舞台上的英雄;要么生出反骨来上演喜剧,从而成为史籍里的丑角。”
不过,在社会基本观念正在建构的战国大乱世中,四公子的选择各有苦衷,我们不能以后世的观念强行代入,进行后置式的批判。
唯一可以确定的,我们从四公子的结局,分明看到历史潜藏着一条不变的定律:乱世之中,能力越强,结局越惨。
或许,这就是历史告诉我们的答案。
(来源:最爱历史) 转发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