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egjkslu6l7ct 发表于 2022-11-16 12:40:52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却因一双筷子不得善终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陈华

他对大汉帝国的稳定居功至伟,凭着与生俱来的严谨和不同凡响的沉着,他护佑新兴的大汉顶住了一场可能致命的内乱。他是典型的功二代,却不肯像其他人那样躺平,而是将自己的一生与大汉帝国的兴衰融为一体,从河内郡守出道,封侯拜将,未来可期。他在细柳营中让汉文帝见识了不动如山的军营风范,从而认定了眼前之人是大汉的定海神针。当那些汉景帝的叔伯兄弟撕去宗室温情面纱,组团造反,攒起数十万大军,准备让刘汉王朝流血的时候,他受任于危难之际,毅然挑起了平叛重任。他谋定而后动,坚决顶住内外压力,在营啸时仍夷然安卧,最终仅用三个月就平定了这场可能改写大汉命运的叛乱。可惜,他这个人在战场上是把好手,在朝堂上却是个憨憨,没过多久就因为一双筷子,被胸怀不甚宽广的汉景帝认定是不可托付之臣,最终不甘受辱,绝食而死。他就是大汉太尉、条侯周亚夫。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7668122d837d48adab65b517dfa23a70~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3934748&x-signature=OoNhI6mdZ2xe77wnaI7yQDib6x4%3D

筷子是中国人每天必备的吃饭家伙,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始得名“筷”。

据说,商纣王因为使用象牙做的箸(彼时还应叫“梜”,由此亦可看出此条罪状可能是后人编排纣王的),竟把他的老叔箕子吓坏了。老先生认为大侄子如此讲究生活质量,必是挥霍无度的前奏。此时的大商经过数百年的各种花式作死,早已是个空壳公司,折腾不起了。因此,他劝大侄子一定要戒奢用俭。可惜,大侄子生在富贵之乡,哪里听得进老叔苦口婆心的嘟嘟,继续无上限地铺张浪费,最终把商王朝的家底败光了。要说中国儒家事后诸葛亮的本事就是牛叉,居然由“纣为象箸”搞出这么个劝人节俭的故事,真难为他们了。

笔者这么说,并不是说箕子说的不对,而是说商朝灭亡的原因很复杂,绝非一只象箸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的。

不过,这个故事至少可以说明,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筷子已然出现了。筷子不仅出现在故事中,还出现在考古现场。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就曾出土过六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

至于“箸”为何被改为“筷”,这可能是船上人家的发明。船家驾船行驶在风波难测的水面上,谁不想顺风快行,哪个喜欢驻足不前。因此,这些船家为了讨个口彩,就将“箸(住)”改为“筷(快)”。

本文主角大汉太尉、条侯周亚夫一生战功赫赫,却因为一双筷子断送了大好性命,成为一位令人扼腕的悲剧英雄。当然,他生活的时代筷子还叫“箸”,笔者只是为行文方便,才说成筷子的,读者大大切莫为此较真哟。

初登职场的周家二郎

周亚夫,沛郡丰县人,生年不详。作为鼓手出身的大汉开国功臣周勃家的二娃,他可是咬着金勺子出生的。不过,正因为是二娃,他与老爹的爵位隔了一道天然鸿沟。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d41e6a36020940ecb787b7d6479ef971~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3934748&x-signature=QDCAYSEAoa3B%2BIOxzFaHkgO6f9Y%3D

然而,周亚夫是一位有个性,敢追求的娃。虽然没法继承老爹的爵位,但也要凭着本事打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

那时的他已经出任河内太守,正好遇上返乡的天下第一女神算许负(河内温县人,与篡魏的司马家是老乡),心血来潮的周亚夫就请许负帮自己卜上一课。许负仔细瞅了父母官一眼,不紧不慢地说:“据老身看来,周太守三年后会封侯,再过八年会拜将,再过九年就会饿死。”尽管此时的周亚夫已经老大不小了,听了这话仍然很生气,要不是因为面前这个老女人是汉高祖钦封的鸣雌亭侯,他就骂出声来了。

周勃强自压下火气后,才对许负道:“我大哥早已袭爵,而且还尚了公主,即便他死了,也会有他的儿子接班,哪里轮得到我?再说,如果我有封侯拜将的好运,又怎么会饿死呢?”

许负见周勃如此说,也不生气,指了指他的脸道:“你脸上有纵纹入口,这就是饿死的面相!”说完,就不再理周勃了。

笔者也不知道许负是不是有上帝视角,还是后人附会。三年后,周亚夫的大哥周胜之果然卷入一场杀人风波被判了死刑,而且,他与汉文帝的女儿绛邑公主并没有生下儿子。汉文帝认为周勃的家业总得有人继承,既然周胜之把绛侯的名头玩坏了,就给他换个地方吧。

于是,汉文帝让群臣议定周勃的继承人,众臣都推举周亚夫上位。汉文帝随即封周亚夫为条侯。“条”又可写作“蓨”,蓨县在今河北衡水景县,景县距离大汉的政治中心长安,比位于山西运城的绛县远多了。由此可见,绛侯改作条侯,也算是小惩大戒。
不管怎么说,在汉初“非刘氏不王,非军功不侯”的规矩之下,尚没有军功傍身的周亚夫能够袭爵上位,也是挺不错的。当然,对于周亚夫这个有理想的好同志来说,袭爵总不如军功爵实在,因此,他并没有因为当上爵爷就沾沾自喜,反而时刻准备有一天踏着父亲的足迹,立功疆场,成就自己的一番功业。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558df38a59d742b591cc06ff85318917~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3934748&x-signature=qHelH%2BjxHGSlukPU9wCHAgzYZw8%3D



治军严谨的细柳大将

公元前158年,掠夺成性的匈奴又一次大举入侵。汉文帝在派出数路大军迎敌后,为了保障都城长安的安全,命宗正刘礼(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的幼子,在楚王刘戊造反被杀后承继楚王之位)屯军灞上;开国功臣、祝兹侯徐厉屯军棘门;河内郡守、条侯周亚夫改任将军,屯军细柳(在今陕西咸阳西南)。三军成鼎足之势,重点防备来去如风的匈奴铁骑。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周亚夫实现转型成为一位名垂青史的定乱英雄。

汉文帝是典型的劳碌命。他曾经当过多年的代王,近距离接触过匈奴人,因此他并不放心长安城外的汉军三阵。于是,他打着劳军的骑号,在车骑的扈从下,先后到灞上和棘门劳军。刘礼和徐厉都是文武全才的能臣,徐厉更是一直追随刘邦的老人。不过,他们见到皇帝的专使后,不敢怀疑,也不敢有任何耽误,立刻命人打开营门,恭敬地将皇帝和他的扈从大队迎入军营。对此,汉文帝倒也没说什么,只是勉励一番。对自己的堂兄弟刘礼,他表现得更是非常亲切,仿佛亲兄弟一样。

最后,汉文帝刘恒的车队来到了细柳营前。远远就看到细柳营营门紧闭,营中将士各个披坚执锐,刀出鞘,弓上弦,不似战时,胜似战时。皇帝车队的先遣官是个见过大场面的,见此情景,忙上前大喝道:“呔,营中军校听真,天子将至,快快准备迎驾!”说完,先导官趾高气昂地在马上等着芝麻开门。

然而,此前一喝便开的大门这次却如同锈住了,老半天也没有动静,只有一个守门都尉答道:“将军有令,营中只听军令,不听诏令!”先导官有些短路,这都什么逻辑啊,难道军令可以大于诏令吗?没听说过啊。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d14d55763a184fa8bead21840cab091d~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3934748&x-signature=SC2aqQn6RnbemisnkaTJ4PneCBc%3D

当先导官在风中凌乱地捋着军令与诏令哪个优先级更高时,汉文帝的车驾已来到大营前。文帝的亲信宦官邓通见那个先导官在前面犯迷糊,大营却闭得死死的,不禁厉声斥道:“这是什么情况,不知道天子驾临吗?为何不出来迎驾?”车内的文帝注意到前面的动静,也不禁问为何还不入营。邓通只好叫过先导官问明情况。

汉文帝听后不觉有些动容,他深知老爹刘邦留下的将领活到现在的,早没了往日锐气,自己一直想在军中培养后辈帅才,这个周亚夫莫非就是要找的那个人吗?于是,他沉下心来,并没动怒,相反却让邓通好生说话,并让他和先导官一起手持天子符节前去传令。

汉初的都尉算是中上级军官,当然是见过些世面的。看到外面人喊马嘶,不久又过来一个手持符节的宦官说要入营劳军,还能不明白是天子亲至。他虽畏惧军法不敢开门,但也很识趣地派人赶到中军大帐报信。

周亚夫听到皇帝驾到的消息,立刻下令打开营门。邓通见状,刚要下令车驾一拥而入。营门都尉却贴心地嘱咐道:“军营之中不准纵马奔驰!”邓通刚要发火,汉文帝却挥手制止,命令驭者缓慢驾车,按辔徐行。

也不知过了多久,车驾到了中军大营。只见周亚夫和一众部将全都顶盔贯甲地肃立在大帐前。周亚夫见到皇帝走出车厢,忙叉手施礼道:“末将甲胄在身,不能全礼,请以军礼参见陛下!”汉文帝大为感动,不禁站直身体,手扶车轼还了一礼,然后对周亚夫说:“卿果然是将门之后!”之后的劳军进行得有条不紊,那些天子近臣们见皇帝都如此规矩,也没人敢在营中喧哗,都小心翼翼地办完事,然后跟着天子一起缓缓出营。

等到了大营之外,汉文帝不禁长吁一口气道:“这才是战时的军营,一切肃杀严整,有备无患。此前的大营太过儿戏,真要遭到袭击还不乱了分寸。祝兹侯也是多年行伍,可与条侯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周亚夫是个真正的将军,任何敌人在他面前都讨不到半点便宜!”就这样,汉文帝一路走一路夸。

一个多月后,匈奴退兵,三营驻军也撤回原地驻防。汉文帝下令召周亚夫入京,任命他为中尉。这时的中尉可不是后世的兵头将尾,而是妥妥的京城卫戍司令,后世还有一个更拉风的名字叫“执金吾”,也就是汉光武帝刘秀曾经无比羡慕的那个职位。刘秀曾说“仕宦当为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就是因为执金吾负责维护京城治安,每次出行前呼后拥,仪仗森严,看着就拉风。

笔者不知道,周亚夫的中尉当得如何?不过笔者可以肯定,有这位真将军巡行城中,皮子痒痒的好事之徒一定会避之唯恐不及。

通过近距离观察,汉文帝更加相信自己的眼光。汉文帝的皇位来得实属侥幸,所以他这个皇帝一直当得战战兢兢,生怕做的不好让人看不起。一生勤勉的汉文帝虽然实现了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的愿望,使经历大乱的天下得以粗安。但他并没有实现自己最大的愿望,那就是“对外战胜匈奴,对内压服强藩”。

一年后,汉文帝病重,临终前他嘱咐自己那个有些莽撞的太子刘启道:“国家若有急难,可用周亚夫挂帅出征!”汉文帝到了此时,也并没有明说什么是国家急难,不过,当了多年皇太子的刘启当然知道大汉帝国的症结在哪儿,他含泪记下了父皇的嘱托。
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汉景帝提拔周亚夫做了车骑将军。此时的汉帝国奉行黄老学说,战事较少,因此将军的职位比较稀缺。周亚夫能够在龙精虎猛的年纪当上重号将军,可谓前途无量,未来可期。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3833c012778a44a8af58fee7f1716b08~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3934748&x-signature=s4KCb%2Bh4Jm40fNWq%2FmUxcXdwW84%3D



荡平叛乱的最大功臣

听到刘启顺利即位的消息后,吴王刘濞内心如同打翻了五味瓶一样难受。面对这个失手打死自己太子的族侄,他怎能与之和平共处呢?当年,刘启还是太子时,与吴太子一起下棋。刘启是个臭棋篓子,输了棋就想耍赖。吴太子也是个暴脾气,两人随即发生争吵,结果,刘启竟举起实木棋枰,将吴太子砸了个万朵桃花开。

激情杀人的刘启没有反躬自省,也没有杀人偿命,反倒是汉文帝忙不迭地给堂兄刘濞赔不是,许了他不少好处,还让他不用总是来京陛见,只在国中好好养老。刘濞是刘家二代中少有的血性汉子,面对儿子死了却不能明着报仇的尬境,只好暗中发狠,一面积聚财力兵力,一面与其他诸侯王联络,甚至与匈奴都有勾搭。

刘启对于自己的这群富亲戚,实在是欢喜不起来。他没有老爹的耐心,只想凭借日富一日的国力早点搞定这些不安生的亲戚。于是,他重用自己的法律老师晁错实行削藩之策。

晁错也是个急脾气,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他就急火火地拿藩王们开刀了。晁错名字叫“错”,果然是挑错高手,对那些诸侯王们鸡蛋里挑骨头,总能变着法找到错处,今日削三城,明日罚五邑。很快就让这些内心有鬼的诸侯王们深身上下脑袋疼起来。

公元前154年,这些家伙见刘启、晁错君臣明摆着是不给自己活路,索性公然串联,然后共同起兵造反。他们公推刘濞做带头大哥,由吴、楚、赵、济南、淄川、胶西、胶东等七家诸侯王,联兵数十万,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汉景帝没想到自己的叔伯大爷们这么快就造反了,情急之下,他竟然听信谗言,杀死了自己的老师晁错。你们不是想诛晁错吗,现在不用你们诛了,朕帮你们诛了。这一记昏招虽然可以使七国在政治上失分,但是战争机器一旦发动,岂是那么好停下来的?何况这七国造反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只杀晁错,而是惦记上汉景帝的宝座了。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a3c45e37498040369e9f0778bf976495~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3934748&x-signature=SrZC2gowQad%2Bj0fUF7e0qVTU2ao%3D

见杀掉晁错,七国不仅不罢兵,反而打得更欢了。汉景帝心知上当,却不肯承认,只能一门心思和七国血拼到底。

汉景帝猛然想起老爹的临终嘱托,于是,他拜周亚夫为太尉,统帅大军平定叛乱。同时,他让自己的亲弟弟、梁王刘武坚守梁国,策应周亚夫。

梁国的都城睢阳(在今河南商丘),控扼吴楚联军的北上之路。面对杀气腾腾的吴楚大军,梁王刘武表现出了汉家男儿的血性,率军死守睢阳,愣是没让吴楚联军占到丝毫便宜。后世的张巡,也是靠死守睢阳,才保住了江淮一带的财赋粮米之地,使大唐挺过了安史之乱后的重重危机。

听到叛军猛攻梁国的消息后,周亚夫并没有派兵救援,他向汉景帝提出了自己的平乱战略:“吴楚之兵素来强悍,如果我军与之正面对决的话,以少敌众,恐难取胜。臣意打算暂时不救梁国,而是先正面坚守其前进通道,然后从背后抄断其粮道。吴楚之兵是七国叛军的主力,人数众多,且粮道过长,一旦陷入绝粮之境,必为朝廷所破。”已从最初的慌乱中醒过劲来的汉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策略。

于是,周亚夫率军绕道前进,刻意不去睢阳。当汉军行至灞上时,遇到了一个叫赵涉的读书人。他向周亚夫建议道,我们不能只想着去抄叛军的后路,也要防止叛军沿途设伏。周亚夫觉得赵涉说的不无道理,毕竟叛军势大,虽然大部队仍然在后方鏖战,却保不齐会派出偏师对付自己。

于是,他听从赵涉的建议,再次改变行军路线,走蓝田、过武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到达洛阳。随后,他派出搜索队前往原计划的行军路线上搜索,果然抓获不少伏兵。很显然,七国处心积虑造反,已然收买了不少吃里扒外的朝廷官员。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d1dd303d99184481a29c2a1eafa7e73e~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3934748&x-signature=emZ9JGL0WcvMKTQxzd5BdenGiHc%3D

刚到洛阳不久,周亚夫就收到了梁国的加急“电报”,原来,刘濞知道伏击周亚夫失利的消息后,加紧了对睢阳的攻击,睢阳城陷入了苦战之中。对此,周亚夫不为所动,继续执行自己的既定方案。在这里,笔者要交待一下,周亚夫这人其实是一根筋,一旦认定是对的,便不管不顾。其实,你如果有了计划,不妨告知梁王,让他明白,免生嫌隙。可是,周亚夫觉得没这个必要。对梁王的求援爱搭不理,这也是后来梁王对他恨之入骨的原因。

周亚夫的十万大军来到山东昌邑城(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昌邑是汉初功臣彭越的故乡,当年彭越发家的巨野泽就在周亚夫大军的北面。碧波万顷的湖水封住了汉军北面的道路,无疑给叛军绕行增加了困难。

不久,梁王的红旗信使又衔尾而来,周亚夫仍然不为所动。这次梁王可急了,他直接给皇帝哥哥写信。汉景帝虽然对这个英武不凡的弟弟有所忌惮,但毕竟兄弟情深,再说也不能伤了母亲的心,遂不顾此前与周亚夫的约定,派人下诏给周亚夫,让他派兵增援。周亚夫见到皇命后,有些犹豫,但他深知自己兵少,叛军兵多,如果再行分兵,后果很难逆料。想到这儿,他心一横,拿出自己当年细柳营中见汉文帝的范,仍然不予理睬。

梁王见皇帝哥哥的诏令都不好使,索性豁出去了,在韩安国等将领的辅佐下,亲冒矢石和蜂拥而上的叛军搏杀在一起。所幸睢阳城高池深,加上之前储备丰厚,硬是让叛军无法破城。

说到这儿,也许读者大大会问了。叛军攻不下睢阳,为何不派兵绕道直取长安?这就有点想当然了,主要是因为:第一,汉景帝虽然最初有些慌乱,但并不能说明他对于诸侯王的叛乱没有防备,他只是没想到叛乱会来得这么快而已。在通往长安的路上,汉军占据不少雄关险隘,加之关中本就易守难攻,叛军又岂能轻易攻入长安?第二,叛军不能攻下睢阳等地,就不能合兵一处,他们各自为战,力量分散,会增加被汉军各个击破的机会。第三,汉文帝励精图治,百姓承平日久,绝大多数人对叛乱持反对态度,如果直取长安,沿途很难得到百姓支持,补给线拉长将会使其陷入缺粮困境。即便强征军粮,效果也不明显,而且一旦与百姓矛盾激化,不免将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刘邦当年就是靠与百姓约法三章获得民心进而夺取天下的,如今距离刘邦去世没过多久,这些刘氏宗王还不想彻底站到百姓的对立面上去。第四,叛乱的主脑吴王刘濞岁数大了,办事力求稳妥,不敢过于弄险。

话说叛军主力攻不下睢阳,又担心周亚夫卡住昌邑对自己不利。于是,只好转头杀向昌邑。这样一来,睢阳的危局不战而解。对此,梁王刘武仍气不过,周亚夫居然不把自己这个天子亲弟、太后爱子的安危放在首位,这让他不免怀恨在心。当然,这是后话,笔者暂且按下不表。

见到叛军气势汹汹地杀来,汉军根本不为所动。这些经过周亚夫多年调教的汉军早已将军法刻入骨子里,只要将军一声令下,哪怕是刀山火海也敢闯一闯,何况是叛军呢?

叛军啃不动睢阳,同样啃不动昌邑。一来二去,双方僵持下来。见到叛军没了往日生猛,周亚夫立刻派军潜出,偷偷地截断了叛军的粮道。为了加速叛军的灭亡,他甚至派兵打劫叛军现有的存粮之地。叛军受不了周亚夫的袭扰,只好鼓起勇气,一连几天挑战周亚夫。周亚夫只是紧守大营,死活不出战。

一向生猛的汉军什么时候见过周亚夫如此憋屈,不禁有些沮丧,甚至出现了军心浮动的现象。很多时候,军心就是这么难以捉摸,毕竟在生死面前,任谁都很难淡定。如果一味死战,士兵们也许不会动摇,大不了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可是一旦安生下来,有些人又会思前想后,情绪波动。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e37a7ad56a9c4ee3ab055cd329bbd0d6~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3934748&x-signature=34QPRk119%2FFm3aZn4ZUQ59CqBKk%3D

果然,汉军当了数日的缩头乌龟后,在有心人的鼓动下,大营中居然在晚上发生了混乱。那时候的人们夜盲症患者居多,到了晚上看不清楚敌人在哪儿,一旦陷入混乱,只能乱砍乱杀,只求保住自己先。听到营中一浪高过一浪的嘈杂之声,刚刚入睡的周亚夫立刻就醒了。不过,他却没有翻身起来,而是自顾自地安卧不动。在他看来,即便他之前把军营治理得再严整,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任谁也很难让大家安静下来。为今之计,只能自己强自安静,进而带动营中将校静下心来,最终让那些骚动的士兵归于平静。果然,见主帅安卧如常,汉军营中也慢慢平静下来。

与汉军对峙多日,眼见破营无望、存粮无多的刘濞真的受不了了。他决定集中兵力发动最后一战,在他看来,只要能够击破顶在自己命门上的周亚夫,其他的汉将就不足为虑了。

这一天,叛军对汉军大营的东南方向发动了空前猛烈的攻击。一队队叛军在军官的指挥下,不要命似地杀向东南营区,仿佛那里有取之不尽的粮食一般。见到此情此景,汉将纷纷请示周亚夫,希望能够支援东南方向的袍泽。

哪知,已经盯着叛军观察多时的周亚夫却摇了摇头道:“你们的判断不对,敌人的主攻方向不是东南,而是西北。如今他们借着佯攻之际,已然将大部队调至我军的西北方向。很快就会对西北营区发动致命攻击。”于是,他命部将率兵前去加强西北营区一带的防务。果然没过多久,按耐不住的叛军便向西北营区发动了最猛烈的攻击,如同排山倒海的叛军撞上了铜墙铁壁的汉军营垒,自然是有去无回。

再次瓦解了叛军的大规模进攻后,周亚夫对部将说:“如今叛军存粮已经见底,今天他们之所以攻得这么猛,不过是临死前的最后挣扎罢了。据本帅估计,叛军很快就会因无粮而退,你们立刻回到各自大营,准备追歼敌军!”

就在周亚夫为夺取最后胜利作出安排的时候,刘濞也无奈地发布了撤退命令。可是,叛乱这事,进可生,退必死,自古皆然。叛军本来也是好端端的大汉子民,如今追随刘濞叛乱,要么是被胁迫,要么是想搏富贵,一旦逃跑,不仅希望全失,还会祸及三族,在此情况下,又有几个人会为刘濞拼命呢?

因此,从叛军转头后退开始,逃兵就层出不穷。而且周亚夫此前安排的截粮部队此刻也化身阻击部队,处处设伏,层层拦截,他们与追击的汉军前后呼应,将绝大部分叛军拦了下来,这些人没办法,只能投降请罪。

至于刘濞,这位汉高祖的大侄子,本想带着儿子逃入瓯越人的地盘苟延残喘。哪知道瓯越人根本就是只收钱不办事的主,一个不注意就将刘濞砍了脑袋,然后送给追击的汉军当礼物,请他们到此为止,千万不要打扰瓯越人民的和平生活。汉朝要想收降这些化外之民,还要等到汉武帝时期。

与此同时,另外两路汉军分别在栾布、郦寄的率领下,将那几个造反的诸侯国一一拿下。这些刘邦留下的天潢贵胄要么被杀,要么自杀。一场虎头蛇尾的七国之乱,因为周亚夫担纲的主场作战速战速决,居然在三个月内就搞定了。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f599d58377364a47a85093ecfb1a1efc~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3934748&x-signature=xIOCuKqHs6OnSXHMS4Ra1Ycmnss%3D

周亚夫这个功二代,没有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胡吃闷睡,反而凭借其正确的预叛、周密的部署和稳定的发挥,成就是不世之功,从而避免了给新兴的大汉帝国造成严重的伤害。别的不说,那些各怀鬼胎的诸侯王一旦得逞,很快就会因为分赃不均而重燃战火,汉家天下到时鹿死谁手真的很难说。

即便他们最终在把猫脑子打出狗脑子后决出胜负,也必然国力大损,此时那些觊觎大汉的异族会不会乘虚而入呢?别的不说,当栾布与郦寄合兵一处杀向赵国时,受邀助战的匈奴人见汉军迅速平乱,生怕吃亏,就强行按耐住了进攻中原的企图。所以说,七国之乱未能演变成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从而给中国造成空前浩劫和民族灾难,周亚夫这枚定海神针可谓居功至伟。

耿直犯冲的倔强相国

笔者相信,当看到堂叔那颗死不瞑目的头颅时,汉景帝对周亚夫的敬仰必然是如滔滔江水不可断绝。周亚夫果然没有辜负先帝的厚望,没有辜负朕的倚重。这必须得赏,于是,回到朝堂后的周亚夫受到了英雄般的接待。

两年后的公元前152年,丞相陶青因病辞职,汉景帝遂任命周亚夫接替其相位。此时的周亚夫,位列三公之首,功盖天下,可谓风光无限。周亚夫和他的父亲周勃对于大汉的功劳,怎么点赞都不过份。没有这一对同时进入后世武庙父子功臣,大汉会是什么模样,笔者不敢妄断,但文景之治会不会如你所愿,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在周亚夫登上人生巅峰的时候,他的悲剧戏码就悄然上演了。

让汉景帝对周亚夫转变看法的导火索是废太子事件。当时,汉景帝对年老色弛的宠妃栗姬心生嫌恶,担心她成为吕后似的人物,索性把她最后的念想太子刘荣也废掉了。对此,周亚夫坚持原则,认为太子是国本,不可轻易废除,刘荣是个好孩子,也没有任何过错,废之无由。可是,汉景帝主意已定,反为周亚夫的耿直不知变通而生气。念在周亚夫此前有功的份上,汉景帝也没有动他的相位,只是从此开始有意疏远他。

对此,善于捕捉战机的周亚夫却并没有过多在意,他在潜意识中仍将汉文帝与汉景帝父亲视作一样胸怀的人,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着想,因此没必要逢迎君王。殊不知正是此种事情,为他埋下了祸根。由此可以看出,周亚夫一生的功业,成也细柳营,败也细柳营。

废立之事,虽然君臣意见相左,但并没有动摇周亚夫在汉景帝心中的位置,毕竟国家安全还得依靠大将效命。汉景帝是位有为之君,虽然心胸不够宽广,但也不至于一点儿担待都没有。

听到丞相和皇帝闹别扭的消息后,梁王再次跑到母亲窦太后那儿说周亚夫见死不救的坏话。老太后心疼儿子,不免对周亚夫生出几分怨气,时不时地找来汉景帝唠叨两句。汉朝讲究以孝治天下,汉景帝他爹汉文帝都入选二十四孝了,汉景帝也不可能对母亲的话无动于衷,因此,他对周亚夫的观感越发差了。

之后,发生了两件事,让这对君臣彻底失和。第一件事是王皇后兄长王信封侯之事。王皇后也就是汉武帝他娘,在扳倒栗姬母子成功上位后,她就想给自己的哥哥封侯,借以壮大王氏外戚的势力。对此,周亚夫坚决反对,他拿出刘邦当年的盟誓“非刘氏不王,非军功不侯”说教汉景帝。让汉景帝很不爽,心说:“我也是个大人,别总拿训小孩的口气跟我说话成不?”于是,他搬出老娘说事,说窦太后的侄子,也就是自己的表兄弟在文帝时没有封侯,让老太后觉得对不起死去的哥哥,因此总劝皇帝早点封皇后的哥哥为侯。不得不说,面对周亚夫这个军功傍身的丞相,汉景帝做事也挺难的。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a9c718d80de14ab6b0e6c4aac50d4fb7~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3934748&x-signature=CUswryARaxAFtsKLBkf2%2BmMG1Mg%3D

另一件事是看到汉朝生活幸福,五个在匈奴中混得不好的贵族便带着族人心向光明投奔了汉朝。对于远人来归之事,中国历代君王都认为是自己治国有方的祥瑞,是脸上贴金的大好事,汉景帝也不例外。于是他决定给这五个匈奴贵族封侯,好吸引更多匈奴人来归。这种千金市骨的事说不上好坏,关键要看成效。对此周亚夫却坚决反对,而且这次他说得非常有气势:“把这些匈奴的叛徒都封侯,难道是想激励大汉将士为臣不忠呢?”汉景帝听了很不爽地说:“丞相此言太过迂腐,难道不知道一码归一码吗?”见汉景帝不用己言,气愤不已的周亚夫索性来了个托病请辞。同样在气头的上汉景帝当场批准。

此后的周亚夫无官一身轻,只保留着条侯的爵位,倒也过得挺潇洒。如果剧本朝这个方向写下去的话,周亚夫混个善终那是妥妥的了。偏偏历史老人在此又跟这位定乱英雄开了一个残忍的玩笑。

公元前143年,汉景帝遇上乐事了,就张罗着大宴群臣。心血来潮的他突然想到赋闲多年的周亚夫,毕竟今天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有他的一份大功在里面。只是这个老儿太倔,一点不会转弯,如果早点给自己认个错,又何至于这么多年不给落实政策呢?如今自己已年过五旬,该为后事考虑一下了(古代皇帝寿命短,一般活不过大臣,读者大大千万不要和笔者计较周亚夫比汉景帝岁数只大不小,如何成为托孤之臣?),不妨也让他来随喜,顺便看看他现在的样子。

于是,周亚夫不尬不尴地被召进宫来了。哪知道,他刚刚找到自己的座位坐好,却突然发现自己的桌案上竟然没有筷子。莫非是管事宦官忘记呢,可为啥别人的案上都有筷子,偏自己的案上没有呢?更让人奇怪的是,别人的案上佳肴罗列,自己的案上只有一盘没切的大肉,这让自己如何吃得?

于是,周亚夫很不高兴地向管事要筷子。一直注视着周亚夫反应的汉景帝见状却笑着对他说:“莫非有肉吃还不能让你满意吗?”周亚夫闻言一个激灵,立刻明白这是御宴,作为臣子如此作派,岂非失礼,自己可是懂规矩的人啊。于是,他强压心头不快,起身离席向汉景帝跪下谢罪。

那一瞬间,君臣的隔阂似乎可以消释了。毕竟汉景帝要的就是一个听话的功臣。哪知道,汉景帝刚刚说了一个“起”字,周亚夫就如弹簧般站了起来,不等皇帝再说话,径直转身走了。看着周亚夫的背影,汉景帝瞬间失望了。他没有想到,周亚夫赋闲多年,却只长岁数不长智慧,居然如此不省事,难道不知道自己对他有所寄托吗?自己何尝不想像父亲那样将儿子托付给周亚夫,可是,看周亚夫这个样子,自己敢将儿子托付给他吗?汉景帝此前有多大希望,此刻便有多大失望。

宫中赐宴不快的事还没过去多久,周亚夫又摊上事了。事情的起因是他的儿子周阳见老爹年岁大了,就想提前给老爹准备后事,让人偷偷买了五百副甲盾,准备将来作为冥器长伴父亲墓中。甲盾属于战略物资,在当时严禁个人买卖。周亚夫的儿子本已犯禁,偏偏还很悭吝,不肯痛痛快快地给佣工工钱。这货心怀怨气,又不敢惹周家,就跑到官府去告发周家私自买卖违禁品,意图谋反。

也不知老周家的人是不是天生有造反嫌疑。周勃当年因为家甲被抓,结果与汉文帝连亲家都差点做不成了。如今,周亚夫又整这么一出,真是在同一条河里跌倒两次,咋就这么不走心呢?

汉景帝对此事高度重视,立刻责成廷尉府一查到底。那个眼睛向上的廷尉大人听说前太尉兼丞相成为此案的最大嫌犯,立刻本着疑罪从有的原则,安排属下开始了紧锣密鼓地问询。

当周亚夫被请到廷尉府喝茶时,面对属吏的问询,他竟然毫不知情。看到被抓的爱子,他有点儿头大,也不知儿子做错了什么,自然是一问三不知。再加上他当着皇帝都敢发飚的性格,让属吏以为周亚夫一定是仗着自己曾经的宰相身份,有意耍摊,不配合调查。于是,他就把此事向上级汇报了。听说周亚夫到了廷尉府,还不老实交待问题,汉景帝更生气了,责成廷尉亲自出面审理此案。

廷尉是九卿之一,也是朝廷重臣,由他出面,周亚夫不得不重视。加上他已经大概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于是就直言道:“你们一定是误会了,我儿子买的是丧葬用品,准备在我百年之后用的,这怎么是造反呢?”哪知廷尉大人一句话就差点没把周亚夫气晕过去:“君侯何出此言,你私买那么多甲盾,就是不在地上造反,恐怕也会在地下造反吧!”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110b1f934fb94327b2e10fdbc906a45b~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3934748&x-signature=aQgTLr08mxfgugbxys%2B0nwvVMlQ%3D

听到廷尉如此说,周亚夫终于明白了,敢情这货是成心跟自己过不去啊。士可杀不可辱,这货明显是仗着皇帝的命令非要整治自己,自己绝不能让他如意,更不能辱及家门。当初自己被传召时就想自杀,是老妻好不容易劝住的,如今在廷尉府身边没有刀剑,那就绝食吧。既然许负那神婆把自己此前的一切都说对了,那最后自己就一死成全她的预言吧。再者说,皇帝赐宴不给筷子,不就是不想赏饭给自己吃了吗,自己索性再也不吃他的俸禄了?于是,从廷尉亲自下场审问那一天起,周亚夫就绝食抗议。五天后,这位功在社稷的定乱英雄就在气愤加饥饿中呕血而亡。

周亚夫死后,其子受到牵连,失去了继承爵位的机会。笔者不知道这位坑爹的娃儿到底结局如何,想来不用皇帝杀他,他也得内疚而死。

好在汉景帝念在周家有功于社稷,没有因其绝食抗议过多为难周氏族人,还在一年后让周勃的弟弟周坚袭爵,继承周勃的事业,只是将其改封为平曲侯。平曲在河北霸州一带,离长安又远了一些。好在周坚吸取父亲和哥哥们的教训,乖得很,爵位一直传续了三代,才因为酎金成色不足失爵。又过了一年,汉景帝驾崩,也不知在地下是否遇到过“企图”谋反的周亚夫?

周亚夫的墓在河北景县,也就是古代的蓨(条)县。当地人因为他的故事对他非常崇敬,将其视作保护神,为他修筑了高大的墓冢。那位创作《中山狼》的马中锡曾为周亚夫的祠作记表彰。文革时,造反派想到此破四旧,因为墓冢高大,下不去手,只好作罢,不再打扰泉下将军的安静,也不知是不是那五百副甲盾发挥奇效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ubd5lcq8migqiz 发表于 2022-11-16 12:41:30

转发了

uq1iy10zl8znax 发表于 2022-11-16 12:42:27

中间写错了,是周亚夫算命,不是周勃算命[呲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却因一双筷子不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