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兴邦,奢侈亡国:历史上都有哪些勤俭节约的皇帝?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早在春秋末期的《左传》当中,就有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金玉良言。到了唐代,才华横溢的诗人们创作了许多倡导节俭的诗句,如“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等。作为封建时期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尽管生活在富丽堂皇的皇宫当中,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其中的一些也会身体力行地践行节俭的理念。那么,历史上有哪些皇帝称得上勤俭,他们的做法又是怎样的呢?https://p9.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c62d16f8ee11429189186a2e923f51e2
汉朝初年,百姓还没有从秦末的战乱当中完全解脱出来,为此,汉文帝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治理国家。与此同时,他也厉行节俭,用自己的行为为天下人做表率。据《史记》记载:“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也就是说,他在位的二十三年间都没有为自己添置宫殿、园林、服饰、车驾等身外之物以节省财力民力,可见其俭省。
当初,文帝曾想要修建一座露台,但在得知需要耗费相当于十户中产人家财产的百金后当即放弃了这个打算。在日常生活中,贵为一国之君的他时常身穿粗糙的“绨衣”,脚踩草鞋上朝,且要求宠爱的妃子衣服不能长到拖在地上、所用的帷帐不能绣有花纹。甚至,文帝还要求自己的陵墓当中不能使用金、银、铜等金属陪葬,只需使用泥土烧制的瓦器,建成后也不需修筑高大的坟冢。
https://p3.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e6acd72b639e457bb692163734189b5f
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宇文邕也是一位崇尚节俭的君王,据《周书》记载,他平日里穿布袍、盖布被,从不用金银珠宝装饰自己。另外,他甚至将原本华丽的宫殿拆除,将后宫的嫔妃、宫女控制在了仅仅十余人。从这些方面来看,宇文邕确实过得十分俭朴,或许这也是为何许多人都认为他如果能多活几年就很有机会一统天下。
https://p9.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4c348c029edd4cccb83ad31d4b663c98
宇文邕由于三十六岁英年早逝错过了一统天下的机会,而后来完成统一的则是与他年纪相仿的杨坚。作为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从小长在寺庙中,于是养成了节俭的生活习惯。在他的带领下,“开皇、仁寿之间,丈夫不衣绫绮,而无金玉之饰,常服率多布帛,装带不过以铜铁骨角而已”,一时间节俭蔚然成风。
https://p3.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9375f7148dfb4bf6bf2c1a4608df0c22
后周太祖郭威出身寒微,他成为皇帝后仍然保持着节俭的品格,为此,他曾经专门下诏禁止各地专门送来美食、珍宝等特产。为了表示自己对奢侈的厌恶,他还曾经取出数十件宫中的珍宝悉数砸碎,尽管这个行为看上去有些偏激,但从郭威的一句:“凡为帝王,安用此”还是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一个不在乎身外之物的人。
南宋的孝宗赵昚同样十分节俭,他还未登基就得到了宋高宗“勤俭过于古帝王”的高度评价。登基之后,他专心朝政,很少享乐,不但自己常穿旧衣服,还从不大兴土木。由于日常花费用度实在太少,就连国库中穿铜钱的绳子都腐烂了。如此一位被后人誉为“南渡诸帝之称首”的贤君在谈到自己时,最为自傲的就是自己节俭的美德。
https://p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51f43480775c46bca6fc3489f23b5293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苦,为了生计还曾经当过和尚和乞丐,当上皇帝后,朱元璋仍然在吃穿等方面尽量节约。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十分厌恶贪污腐败,于是出台了一系列相当严苛的政策来惩罚收受贿赂、生活奢靡的官员。在自己的以身作则和法律的无情制裁之下,明朝初年社会上节俭的风气还是很足的。
https://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6cba51d990244feea030d91190af1a42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而伴随明朝走向灭亡的崇祯帝朱由检也相当节俭。作为一位著名的悲情皇帝,朱由检在位期间内忧外患不断,为了改变现状,他励精图治,刻苦理政。与此同时,他在位十七年没有营建过宫殿,在吃穿等方面也并不讲究,只满足基本的需求。可惜的是,当时的明朝已经处在灭亡边缘,因此无论他多么节俭都无济于事。
除了上文提到的皇帝之外,我国历史上当然还有一些同样倡导过节俭的皇帝,他们同样也以自身为榜样号召着广大百姓抵制奢靡之风。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一样,一个崇尚勤俭节约的国家才能够把资源用在真正该用的地方,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国力,发展生产。因此,古代的这些本可以选择享乐但却忍耐欲望崇尚节俭的皇帝确实都令人敬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