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笔记⑥丨卢宇聪:把握数字化趋势,坚定创新发展道路
6天5夜,跨越3座城市,深度走访7家企业,对话多位企业家……这是一趟开阔视野之旅。我接触了很多之前极少有机会接触的企业,比如做光缆的法尔胜泓晟集团、做节能装备的双良集团、做密封件的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等。我以前经常接触的是家电行业的关联企业,此行是打开了视野。这些企业虽然与我所处的行业关联不大,但是它们在科技创新、人才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依然很值得参考。
这也是一趟坚定信念之旅。长三角这些优秀企业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企业也在推动,比如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等,它们的实践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我们也会沿着既定的道路坚持投入。
向“智造标杆”取经
长三角调研之行的第一站是维尚家具华东智能制造无锡基地(下称“维尚无锡工厂”),这也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企业之一。维尚家具是国内全屋定制家居产能第一的企业,而且向来以智能制造著称,位于佛山的维尚五厂也是著名的智能制造标杆工厂。
维尚无锡工厂是维尚家具投资30亿元建成的新工厂,在智能制造方面更进一步了。维尚无锡工厂实现了高度自动化生产。走进工厂,从原材料分拣区开始,裁剪、封边、钻孔、质检等,每一个工序上都由不同的机械手或设备运作。
了解维尚家具发展历程就会知道,维尚家具是有数字化基因的,这一点跟传统的家具企业很不一样,维尚是从做软件起家的,所以他一开始的时候就朝着智能化的方向来建设。因为有数字化的底层基因,它在这方面的决策会很快,而且非常的精准。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维尚家具在数字化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我也是来自制造业企业,走进维尚无锡工厂的时候,我最为震撼的地方是工厂的信息化,自动化其实不是难点,难的是信息化。维尚无锡工厂产线上,每一块板材包装的尺寸都是不一样的,但由于产线的柔性化,可以让多个尺寸的板材相互配合。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工作人员在终端打包,基本上对着清单打包就行。因为产线的信息化管理是“一条龙”的,从生产端到打包,全面的生产端都实现信息化了,每个板材都有“身份”的,终端按单照做就行。
这样的信息化是很难做到的,要知道,工厂内部信息化做不好很容易造成混乱。当然,我们今天看到维尚家具的成功,也不意味着我们迟了。我认为,机会还是在的,最重要的是在数字化转型当中,科学合理地匹配我们现有的资源。
在长三角调研中,也有一些企业分享数字化转型的失败经验,其实我认为失败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想好怎么做,资源怎么匹配,如何下手转型。万和电气这几年也在推动公司内部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我们做得还不错。但是整体配合度还是不够,这次长三角走读后,我回去还要继续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坚定推动数字化转型
万和电气是从2016年开始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当时是出于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想再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出厂的一致性,二是节省人工。
我们通过与高校合作引进MES系统,打通了企业在计划、采购、物流、制造、仓储等各个环节的业务数据链,打造具有更低成本、更高性能、更大柔性的生产制造能力的生产管理体系,可以更快速地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企业的生产,也可以根据特定群体的需求量身定制产品等,帮助企业快速进行“智能制造”的转型。
我们现在有12条燃气热水器生产线已经实现一定的智能化,哪一个工序出问题会马上有反馈,并且立刻有人去纠正。我们跟维尚家具不一样的地方是,我们的产品以标准型号为主,所以从制造的角度来讲,对柔性化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是未来必然是每一个工厂都追求更加柔性。不排除以后会走到个性化选配的阶段,比如汽车制造,现在已经在做个性化选配了。虽然暂时市场还没有这种需求,但是站在未来的角度看,都是有可能的。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921ae0f9eb6d4184bbf0206218e513e1~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2218193&x-signature=yD9LsCGmnSzgKHz4w%2FDGQIfgzQU%3D
调研组走访双良集团、亨通光电。林东云 摄
柔性化对于提高生产率也有很大的作用。我们现在12条生产线,每条产线生产完一款产品后,可以通过转线去生产另一款产品。如果做到足够柔性化了,就不用转线了,有可能一条生产线就能同时生产3种型号的产品。这个难度很高,不仅要高度信息化,而且内部的配合度也要很高。
我们谈数字化转型经常会讲到投入产出的问题,从我自身的经验看,投入产出是算不过来的,我们一整套的内部信息化系统做下来,费用真的不少,还包括跟很多第三方公司合作。所以我认为企业一定要匹配自己掌握的资源去做数字化转型。
但毫无疑问,数字化转型是一定要做的,就像今天没有智能手机几乎寸步难行一样,没有数字化,企业是走不远的,趋势在逼着我们转型。对于万和电气来说,我们投入很大,也很坚定,我们每年不做具体的预算,但是该投入的都会投。
同时,我们也努力把握最新趋势,5G、AIoT是未来智慧家庭的两大底层驱动技术。万和电气在去年7月与中国电信、华为签约合作,三方打造“万和·5G创新基地”,研究基于5G通讯技术的智能制造应用,以及人工智能产品的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
在此之前,万和电气也正式签约加盟成为阿里IoT合作伙伴联盟(ICA)理事单位。现在,万和智能云平台已经开放互联阿里云、微信云、京东微联、苏宁云等各大平台,形成了跨平台、跨终端系统的大连接能力,解决了用户对智能家庭设备过去的“割裂”痛点体验。
持之以恒追求创新
长三角企业的创新精神也让人印象深刻,不仅是高科技企业在尖端科研领域不断突破,还有一大批生产民用产品的企业,持之以恒地追求创新,在行业内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用小产品打出百亿级营收。
无锡的双良集团,一家生产溴化锂制冷机的企业,它创业的技术门槛是很高的。溴化锂制冷机一开始用在核潜艇上,后来由军用转为民用,国外一直是垄断技术,双良集团成功打破技术垄断,实现溴化锂制冷机的国产化。一直到现在,双良集团都是溴化锂制冷机领域的领头羊企业。
双良集团实现技术突破,并且一直在技术上领先,离不开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双良集团创始人缪双大在创业初,就专门从上海聘请专家。而且双良集团很早就开始聘请大学生,1993年就建起了人才楼。双良集团有一个原则,就是不管进军哪个产业板块,牵头人必须找行业前三的人才,而且公司每年都会拿出利润的10%来给人才分红。做到这种程度,企业成功几乎是必然的。
吉利汽车也是从创业之初就很重视人才培养,之后又通过收购,投资换技术,借用全球“大脑”搞创新。现在吉利汽车的创新能力已经很强了,他们推出的领克品牌在市场上也很受认可。
还有公牛集团,插座这么简单的产品,做到了百亿营收、千亿市值。他们也是注重不断创新,插座是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但是公牛推出了符合各种场景、各类人群需求的插座。创新是有很多种形式和层次的,不管是不是处于高科技领域,企业都应该追求创新。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de78ab7753e5438da4c722b7f2d44973~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2218193&x-signature=3Gx6yfZ0TGHP0yZyewxHB8TIBbo%3D
调研组走访双良集团、亨通光电。林东云 摄
创新也是万和电气成长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们也积极通过“借脑”创新。除了积极去招揽一流人才,我们也推行合伙人模式。公司部分新品牌的运营是采取合伙人模式,将经营决策权都交给合伙人,万和电气负责监督战略目标和财务。
通过合伙人模式,我们跟社会上或者高校里的优秀团队展开合作。合作团队带着项目来,他们有技术有人才,但是他们缺乏销售资源、品牌资源。双方合作后,他们可以共享我们的销售资源和品牌资源等,我们也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了企业实力,开拓了新的业务。
(作者系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来源:南方日报
<hr>
品质笔记①|刘必胜:以用户为中心,做服装界的“公牛”
品质笔记②丨张柏成:凭“同心圆”多元化练就“精深”功夫
品质笔记③丨李忠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勇攀“品质高峰”
品质笔记④丨梁锡强:传统制造业应走创新路线、做高端产品
品质笔记⑤|萧礼标:追求制造业胜利,打造科学管理体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