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战将丁盛的传奇人生
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大授衔,开国少将一共有802位,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军中虎将,从能打仗这个角度看,丁盛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129d3e9655d447bd90a2c349347e4838~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9815936&x-signature=KCwr2BbNMaFCKgU9aPIq%2BvtIoEI%3D
十几年前,我国有一部电视连续剧《亮剑》风靡一时,影响力至今不衰,剧中丁伟的原型就是丁盛少将。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67b17dbfe4de48d4bb13e45bb773e4a3~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9815936&x-signature=iqMkOl7SvMby014blV4n8zj0E0g%3D
尽管这部电视连续剧的主角是李云龙,丁伟只是陪角,但丁伟的谋略才干一点也不逊色于李云龙,特别是他的战略眼光和天才的战术指挥,甚至还略强于李云龙。
丁盛作为我军历史上著名的勇将、战将、猛将、悍将,可谓是戎马一生、战功赫赫,深受毛主席的信任和厚爱,无论是在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对印自卫反击战中,都打出了经典的案例彪炳史册。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丁盛接替进京担任总参谋部部长的黄永胜,出任广州军区司令员,成为我军历史上罕有的以少将军衔担任大军区司令员的将军,在这期间,仅有龙书金、丁盛、李德生等极少数将领获此殊荣。
追忆丁盛将军的戎马一生,其成名之作是解放战争期间的衡宝战役,军事巅峰之作是对印自卫反击战中的瓦弄大捷。
一
丁盛是江西于都人,17岁就参加了红军。丁盛一开始在红军中担任通信兵,他从团通信兵做起,一直做到军通信兵,后来更是担任了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通信班长。
可别小看红军时期的通信兵,他的作用却非同一般,在战场上负责扛着联络旗,各部队以旗为号,“旗进人进,旗退人退”。
在第三次“反围剿”中,丁盛所在的团负责攻占山头,全团发起冲锋,他就紧跟在团长的后面。
当部队冲锋到一半时,突然停止了进攻,原来团长不幸中弹牺牲了,联络旗也倒了下来。眼看胜利就在前方,丁盛二话没说,从地上扛起联络旗就一个劲地往前冲,最后把旗帜插到了那个山头上。
战士们看到联络旗重新出现,顿时士气大作,随即向山头发起猛攻,最终大获全胜。战后丁盛也成了大名人,无论是领导还是战友,都夸他联络旗打得好!
1933年,王稼祥身负重伤被送到苏区后方疗养,丁盛率领通信班奉命跟随护送。王稼祥在治疗养伤期间,十分喜欢聪明伶俐的丁盛,空闲时就教他读书识字,并且把他送到后方黄公略的学校中学习。
后来王稼祥更是亲自修书推荐丁盛到三军团中任职,由通信班长直接越级升为卫生队的指导员。
红军长征到遵义后,红3军团缩编,丁盛被调到红12团2营4连当指导员。
在攻占娄山关战役中,4连表现非常出色,丁盛带头冲锋,凶猛异常,率先撕开了敌军的口子,最终红军一举攻克了娄山关,战后丁盛被战友们誉为“丁大胆”。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7a6626dea8c34959b36652246c81c2b5~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9815936&x-signature=GrUOiQPnaQ8Na%2FmotOM2Pm%2BaUXg%3D
丁盛在带队冲锋时腿部负伤,这是他第一次指挥战斗,也是第一次负伤。
毛主席在《忆秦娥.娄山关》中,记录了红军指战员勇猛鏖战的壮烈情景: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丁盛的骁勇善战,也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特地询问彭老总:“那个连的连长叫什么名字?”
彭老总说:“连长的名字不清楚,但那个指导员我知道,战士们都叫他丁大胆。”
导师一听到这个绰号,也笑了,说:“晓得了,晓得了,当年那个打旗子蛮好的小老表嘛!”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丁盛被抽调到红军大学学习。
1936年红军东征后,丁盛由于战功突出,又一次被越级被提升为红29军2团政委。
这样,丁盛没有担任过排、营级干部,从班长跳升为连指导员,又从连指导员跳升为团政委。
二
1938年4月27日,八路军总部发布命令,由宋时轮带领的一二〇师雁北支队和邓华带领的晋察冀军区第一支队合并组成八路军第四纵队,由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为了打开局面,宋时轮等人决定攻占昌平,打击敌人气焰,扬八路军威风。
昌平城内原有一个中队的日军驻守,但临时被调走“讨伐”去了,只有留守的少数日军和伪军防守,防务空虚。
通过侦查,宋时轮等巧施妙计,捉敌人舌头骗开城门,于5月27日顺利攻下昌平。
攻下昌平后,宋时轮席不暇暖,除命令支队预备队及2连打扫战场,搜集物资外,率领其余部队马不停蹄,向冀东前进。
出城不久,就接到侦察科的报告,得知日军闻听昌平失守,已经纠集附近的日伪军几千人急奔昌平而来,准备围歼昌平城内的八路军。
宋时轮听完报告,知道情况不妙,留在昌平城内的支队预备队及2连还不知道日伪军已经赶来的消息,必须马上通知他们扔下一切给养、辎重,火速出城,尽快转移。
谁知忙中出错,负责指挥支队预备队的政治部主任
伍晋南带队出城,却忘记通知2连。而二连此时正在城内补充给养,发动群众,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浑然不知。
丁盛,素以胆大心细、沉着冷静著称。
2连运气好,担任纵队政治部组织科长的丁盛,也碰巧随支队预备队撤退。
当看见大队日伪军扬起滚滚烟尘,向昌平快速围拢时,他才知道部队紧急撤退的原因,随即意识到还留在城中的2连处境不妙,当时就惊出一身冷汗。
立即找伍晋南商量,想带队伍回去救2连,但是伍晋南怎么也不同意,顾虑兵力不够,非但救不出2连,可能连纵队预备队都搭上。再三请求无果后,只好自己孤身跑回昌平。
待丁盛跑回昌平时,才发现情况比预计的严重多了,东门已经被日军控制,昌平完全被日军包围。但是,万幸的是因为日军情况不明,以为城内是八路军的主力,所以没敢立刻发动攻击,包围圈也不严密,只是堵住了4个城门。
看到这里,丁盛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了下来,稍加思索,便拿定了注意。
只见他迅速跑到城墙底下的一个涵洞旁,毫不犹豫顺着钻进城内,直奔城中先前的日军指挥部而去。半路遇见带领连部人员往东门去集合的连指导员高克恭。
丁盛一把拉住高克恭:“老高,敌人把城包围了。”高克恭还不相信:“怎么一点消息也没有?”丁盛来不及解释,只说敌人不少,出不去了。
高克恭想集合队伍猛冲出去,立即被丁盛制止。丁盛知道兵力悬殊太大,火力配备差距更大,硬冲只能徒增伤亡。
情急之下,他也顾不上解释,让高克恭立即集合队伍,跟他走。
高克恭以为丁盛会带着大家占据城内的一个院落或制高点,坚持到晚间再突围,谁料他将大家带到了涵洞边上,叫高克恭下令让战士钻涵洞,各自为战,突围出去后在庄稼地集合。
此时,日军的炮火开始向城内轰击了,伴随着响起密集的枪声,敌人已开始攻城,已经容不得再争辩或想其它办法了。
高克恭马上大声命令部队迅速散开,沿城墙下的涵洞鱼贯钻出。归队后清点,居然一人不少,也没有一人伤亡。
1939年11月,在著名的黄土岭围歼战中,丁盛时任晋察冀教导二旅团政委,正是这支部队一举击毙了侵华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
“百团大战”中,丁盛率部在晋察冀一带与日寇斡旋,他把游击战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令日军苦恼不已。
他多次率部破坏日军运输线,成功率极高,且都能全身而退。
日寇吃尽了苦头,却又对这支部队无可奈何,恼怒的日军给丁盛起了个外号“守路钉”。
就这样,丁盛由“丁大胆”变成了“守路钉”。
抗战胜利后,中央军委确定了“挺进东北”的战略方针,丁盛作为教导第2旅第1团政委,奉命率领部队直达锦州城下。
1945年11月,上级以丁盛带来的这个团为基础,另外抽调了两个团给他,组建了热辽纵队第27旅,丁盛担任旅长。这是丁盛第一次担任军事主官。
1947年,在东北逐渐站稳脚跟的东北民主联军,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连续作战后,歼灭了国民党军队大量有生力量,使得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丁盛所部被改编为24师,建制归属于黄永胜任司令员的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
在辽沈战役中,丁盛率领的部队纵横驰骋,为攻占锦州,围歼廖耀湘兵团,做出了重要贡献。
辽沈战役结束后,丁盛的24师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135师,挥师入关参加平津战役。
在这次战役中,丁盛指挥的135师表现神勇:带队在三分钟之内就率先突破城防,第一个打到金汤桥;在参加攻打天津的22个师中,135师是唯一被四野通令嘉奖的。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在大陆的重兵集团基本覆灭殆尽,只有广西的白崇禧集团是国民党残留的一支战斗力较强、建制较完整的军事力量。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342bf406122f4da6b924b82b61211d62~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9815936&x-signature=UMjXBAICunYF4vojn4Veslu%2B%2B4M%3D
为了加快全中国的解放,中央军委命令二野和四野联合作战,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准备全歼白崇禧重兵集团。
此时的白崇禧集团正集结20万重兵封锁衡宝公路,为等到穿插部队到位,防止敌军逃跑完成战略大包围,林彪紧急命令参战部队:暂停进攻,原地集结待命。
四野部队全部停止在衡宝公路以北,唯独丁盛率领的135师因为无线电故障与军部失去联系,急行军中没有收到这一命令,经过一昼夜的急行军,早已脱离大部队160余里,一口气越过衡宝公路插入了白崇禧重兵集团的防御纵深:宝庆东南的灵官殿地区。
直到次日凌晨,丁盛到达灵官庙后,才开始设立指挥部,在同军部取得联系后得知,自己已经深陷敌军重围之中,周围有白崇禧部署的第7军两个主力师和48军两个师,以及从乐昌调来的独立师,共5个师的兵力。
丁盛面对深陷5倍于己的敌军重围,毫不畏惧,心想:“管他白崇禧、黑崇禧,既然进来了,就给他搅个天翻地覆,让他尝尝我丁大胆的厉害!“
于是,丁盛命令部队迅速占领制高点,用一个师的兵力在敌军腹部中心四面开花,以403团阻击敌军西逃,404团歼敌172师师部,405团追歼敌第7军军部。就这样,丁盛愣是让135师将白崇禧的5个师拦截在衡宝一线,顽强地堵死了白崇禧的退路。
当林彪得知丁盛部已经孤军深入插到敌军的心脏后,又惊又喜,因为沙坪、灵官殿地区是敌人撤往广西的必经之处,对我军主力能够聚歼桂军具有极大的战术价值,这才是“中心开花”标准的战场体现。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的林彪,当即给丁盛回电:“你部已插入敌军的心脏,现在就地待命,下步行动由野司直接指挥。”
丁盛在林彪的越级指挥下,以一个师的兵力,承受着敌军4个主力师的进攻,将白崇禧的精锐“狼兵”第7军拦腰截断。
第7军是桂系李宗仁的起家部队,曾参加过统一广西、滇桂战争、北伐战争、宁汉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在北伐战争中,李宗仁率领的第7军所向披靡、战功赫赫,为北伐大业立下了首功,赢得了“钢军”的称号;而同期叶挺所在的第4军,由于叶挺的独立团作战勇猛,被称为“铁军”。
“钢7军”在丁盛的迟滞下,南撤无望,而此时的林彪,指挥四野主力部队分左、中、右三路大军,迅速赶到衡宝公路,向桂军合围而来,尤其是左右两翼的包抄,就是要兜歼桂军主力于湖南境内的衡阳和宝庆地区。
随着四野主力部队从四面八方纷纷杀到,白崇禧的桂系主力全面崩溃,“钢7军”及48军5万人全军覆没,白崇禧手中的“王牌”也因此不复存在。
在这场战役中,丁盛的135师,歼灭了桂系王牌主力“钢7军”军部、172师师部及两个团共计5531人,立下衡宝战役的头功。
战后,丁盛的135师受到了军、兵团和四野首长的通令嘉奖,405团在受到四野首长通令嘉奖的同时,还被第45军授予“猛虎扑羊群”锦旗一面,并荣立集体战功一次。
日后威震中原的中部战区第54集团军“猛虎团”(405团后身486团)、“猛虎师”(162师)均由此而得名。
时任405团团长的山东汉子韦统泰,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跟随丁盛将军出国参战,先后担任54军135师师长、130师师长、54军副军长,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又跟随丁盛将军奉命进藏平叛。
韦统泰当年在延安抗大时,毛主席曾专门为他题写了“光明”两个字,后来韦统泰又将其作为礼物送给新婚的爱妻王志敏,现在这两个字作为珍贵文物保存在中央办公厅。
衡宝战役中韦统泰的405团,有位2连连长叫李九龙,也因为表现出色,战后甚至得到外国记者的采访,并被记大功一次。
1979年,根据军委指令,李九龙率领160师(1969年军改新番号)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猛虎师”在作战中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战斗结束后,李九龙由于表现出色,陆续担任了副军长以及军长。
至此,发端于丁盛的这支“猛虎师”,也成为我军唯一的参加过抗美援朝、对印、对越三次重要对外作战的步兵师。
1985年,百万大裁军时,李九龙由军长越级提拔为济南军区司令员;1994年,65岁的李九龙被授予上将军衔。
衡宝战役结束后,丁盛“丁大胆”的名号传遍了四野,连二野的刘伯承司令员也对丁盛赞赏有加,称此战为“腰斩七军”。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为支援朝鲜战场中国志愿军作战,中央军委命令隶属于第四野战军的44军和45军合编为一个军,不过新成立的军队的番号引起了两军的争执。
44军的前身是邓华纵队,45军的前身是黄永胜纵队,尽管都出自东北野战军,都是“牛人”带出来的部队,战斗力都很强,合编后无论用谁的番号,对方都不大服气。
对于番号问题,44军的军长张才千态度坚决,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要求新编的部队沿用44军的番号。
面对张才千的态度,丁盛也急了:必须用45军的番号!
双方毫不相让,最终闹到周总理的面前。周总理思考之后提议道:“这个番号问题不难解决嘛,两个军的番号,都保留!”
1952年10月,中央军委颁布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44军和45军正式合并为各选一个数字的第54军,丁盛出任首任军长。
三个月后,54军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54军,正式入朝参战。
此时的朝鲜战场局势已经趋于稳定,停战谈判已基本达成协议,军事分界线的校订工作也基本完成,交战各方即将签订停战协定。
但南朝鲜李承晚方面不愿意就此停战,并破坏停战谈判,叫嚷要“单独北进”,要“打到鸭绿江边”,还撤回了谈判代表。
为了促成停战协定的早日签字,毛主席下令志愿军再狠狠教训一下李承晚的南朝鲜军队。
中央军委和志司按照毛主席的部署,决定以打促谈,发起金城反击战,打击对象就是李承晚的南朝鲜军队,丁盛的54军成为参战部队之一。
金城战役动用志愿军6个军的兵力,在22公里宽的正面,通过两翼牵制和多路突破,第一步目标是歼灭当面之敌4个师,即南朝鲜军队的第3、6、8师和首都师;第二步视战场情况,适当扩大战果,并准备在敌人反扑时,利用防御阵地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
根据战前的部署规划,丁盛的54军的任务是消灭南朝鲜军的“首都师”。这支南朝鲜部队,是李承晚手里的王牌,自诩战力天下第一,是整个南朝鲜军队的典范。
正如《亮剑》里李云龙说的那样,丁盛也是这么想的:“什么他娘的精锐,老子打的就是精锐!”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e5c4d19b629342408bcc3d9fce03f31c~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9815936&x-signature=6FM8g%2BcFeC62BPKQXUkKV0QHXs8%3D
7月13日,志愿军发起了金城战役。丁盛率领的54军参战部队表现的非常出色,重创南朝鲜军“首都师”、第6师和第8师,歼灭南朝鲜军队1.4万人。
7月15日,第54军打退南朝鲜军队多次进攻,歼灭南朝鲜军6250多人。
在整个金城战役期间,第54军与其他部队一起共歼敌5.3万余人,使得控制区域向金城方向推进了160多平方公里,有力地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
丁盛54军的威名从此响彻朝鲜战场!
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订后,丁盛回国到南京军事学院参加战役系首期学院培训班学习。
1954年11月,丁盛回国学习3年后,又回到在朝的54军继续担任军长。
1958年7月,54军全部撤朝回国,是最后回国的志愿军部队之一。
54军回国后,一直驻扎在四川,抵近西藏,这也是后来调该军参加西藏平叛和对印自卫反击战的原因。
三
1962年时,中苏关系剑拔弩张;败退台湾的蒋逆在美国支持下,狂妄叫嚣“反攻大陆”;之前国内刚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得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严重考验。
这时,印度的尼赫鲁政府认为中国内外交困,在中印边境疯狂地武装挑衅,袭击我哨所,枪杀我军民,不仅把东段非法占据我国领土的马克马洪线作为已定国界,占领了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又在中段侵占了阿里地区的2000平方公里,还把西段的巴里加斯划入印度版图。
这样一来,印度共侵占中国领土达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福建省。
尽管中国政府和边防军民一忍再忍,但印度尼赫鲁政府却认为中国软弱好欺,不仅丝毫不知道收敛,反而得寸进尺,更加猖狂地在边境挑衅。
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飞赴新德里,同尼赫鲁举行边境问题高级会谈,尼赫鲁态度无丝毫转变,反而再次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
1961年,中国政府多次向尼赫鲁提出和谈建议,并实行隔离政策,均被一一拒绝。
进入1962年,局势越发紧张。印度当局错误估计形势,在美苏两个世界超级大国的支持下,向我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进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毛主席在忍耐多久后审时度势,终于在一次会议上表态说:“先祖传下的960万平方公里不能在我毛泽东手里就少了,打是不可避免喽,打不打得赢呢?打不赢也不能怪别人,只能怪我们自己。”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既然印度尼赫鲁当局把事情做绝了,休怪中国政府利刃出鞘。
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不仅敢于斗争,更善于斗争,问题看得透,对策拿的准,更重要的是,毛主席会用人,会用兵。
1962年10月,毛主席批准丁盛将军为中印边境东线总指挥,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治委员,全权负责东线对印反击战的指挥,并再次用丁盛将军名字命名东线指挥部:“丁盛指挥部”,简称“丁指”。
中央军委和导师第一次成立“丁盛指挥部”(丁指),是在1959年,丁盛率麾下130师、134师,奔赴雪域高原,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物质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平息了西藏上层宗教人士分裂祖国的武装叛乱,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社会的和平稳定。
面对中印边境的尖锐形势,丁盛将军凭着直觉,就预感到毛主席又要用他了,这就是将帅之间的心有灵犀。
丁盛将军麾下的54军,有130、134、135三个师,都是能征惯战的虎狼之师,个个求战强烈,但丁盛将军预感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可能用130师。
果不其然,毛主席直接命丁盛率130师出征,毛主席对能打必胜的将军和部队了如指掌,由此可见,毛主席用人用兵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130师当时是简编师,兵员只有满编师的一半稍多。他们接到命令后,立即放下手中的生产工具,拿起战斗武器,边集结、边组织、边动员、边开进,利用一切空隙,边展开战前练兵,在军长丁盛的带领下,士气高昂、杀气腾腾地向中印边境开进。
印军已经在侵占我国领土的有利地形上构筑了工事,储备了大量物资,摆出了“1”字长蛇阵,头部对准我方,蛇尾对着印度境内,既便于进攻,又便于防守,还便于补给。
而丁盛率领的130师,千里奔袭,从四川到西藏,再翻过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每个战士负重50-70斤,其困难和艰苦程度是超出平常人想象的。
130师的士兵主要以四川籍为多,他们虽然个头矮小,身材精瘦,但是他们瘦小的身躯里能爆发出多么大的能量,谁也猜不出。
川军的厉害,日本人、美国人都领教了,这次轮到印度人了。
印军自以为“1”字长蛇阵万无一失,但是丁盛用兵的凶狠之处,就是善于把部队主力坚决用在敌人的侧后,用在敌人的软肋要害上,实行切断、分割、包围,最后予以全部歼灭。
中央军委原定于“丁指”麾下部队11月18日对瓦弄之敌发起进攻,但丁盛根据当时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果断决定提前对敌发起攻击,军委批准了“丁指”的方案。
11月16日凌晨4时40分,中印东线瓦弄战役打响,丁盛根据印军布势前重后轻的特点和地形情况,采取了从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敌的战法。
丁盛采用少量的部队在正面进行佯攻,牵制、迷惑、消耗印军,而130师主力则由西藏几个勇猛彪悍的猎人当向导,在董占林师长的带领下,向印军的“蛇腰”、“蛇尾”勇猛穿插,斩杀下去。
当日下午14时,战斗结束,仅仅10个小时左右,就干净利索地全歼印军主力第11步兵旅,仅有印军第4军军长卡尔中将和第11旅旅长,带领部分人员乘直升机逃跑。
此役一举收复了被印军非法占据的我国领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史称“瓦弄大捷”!
瓦弄之战,我军参战部队在丁盛的指挥下,共歼灭入侵印军库马盎第六营、廓尔喀第三营、道格拉第四营全部、锡克营大部和第11旅直属分队等1256人,其中击毙道格拉第四营中校营长以下754人,俘虏库马盎第六营及廓尔喀第三营中校营长以下502人,击落、缴获印军飞机各一架,缴获51口径以上火炮62门,各种枪支809枝,炮弹1万余发,枪弹100余万发。
战后,丁盛将军发出誓言:“只要有我丁盛在,印军就休想侵犯我们的国家;只要有我丁盛在,敌人就休想在中华民族面前张牙舞爪!”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51a696b4164e48d1a6b4ad5c28d1d4d1~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9815936&x-signature=4cWuJk8qTVBKfxLzFEPtYd7J%2Fgg%3D
瓦弄大捷,是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的关键之战,也是最后的收官一战,把印军王牌第11旅 ,这支曾在蒙哥马利元帅麾下参加过二战,并且在北非击败过德军王牌部队“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的部队接近团灭!
54军也因此名声大振,成为印度人的梦魇,直到今天,在印度军队一些模拟演习战中,“敌方”的番号还有54。
瓦弄大捷,不仅打疼了印度,也敲打了美苏,震动世界,引起当时海外报刊的热议。
美国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将中国打印度比喻成:“就像小刀切黄油一样”。
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更是由衷感叹:“印军真是胆大,敢惹中国陆军”,并且对来访的记者说“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
西德的《世界报》称:“简直像风卷残叶那样击败印军。”
法国报纸上甚至评价,中国军队和印军作战,充其量只是教训一下,印军根本就不是中国军队的对手。
连身在香港的老公知金庸都拍案叫绝,在《明报》上评价道:“史无前例,潇洒之极!漂亮之极!” 四野猛将如云,丁将军骁勇善战,威震敌胆,名扬天下! 牛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