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先辈中医人4~ 宋元时期(包括辽金)的医家(上)
从今天开始讲宋元时期的医学,这时期也包括与宋并存的辽、金等。宋的江山是赵匡胤靠武力废除了后周恭帝得来的,他害怕他的大臣也效仿,用武力得他的天下,所以宋朝从一开始就重文轻武。在这政治体制下,尽管宋代的科技文化发展遥遥领先于世界,但在对外战争中,往往是败多胜少。
宋历朝皇帝对医学之重视,是史无前例的,特别是在他们的影响下,一些文臣武将如刘禹锡、欧阳修、王安石、苏拭、沈括等在医学方面也都有成就。宋王朝政府多次组织官员学者集体编纂医书,更建立专门机构校勘、刊行,再加上这个时期印刷术的发展,医书也得以广泛流传。这时期出名的医家很多,我只捡代表性的讲几位。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77d7e49f547943aaa09be85648e32703~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7485745&x-signature=8XO2KuiR%2FkOl8F9lEJGoPbxYyCc%3D
林亿等校定《脉经》
首先讲林亿,林亿,是宋代官员,光禄卿直秘阁,精于医术,为宋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的主要校正者之一,与其他人共同先后校定刊印了《嘉祐补注神农本草》、《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冀方》、《外台秘要》等唐以前的重要医著。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85bea568ab5a445084b02c1a5e227794~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7485745&x-signature=rpCrQk%2FCSE3z2WVFmYZkWuwYGQA%3D
庞安时
下面讲庞安时,庞安时,宋代人,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取黄帝、扁鹊脉书研读,不久即通晓其说,并能阐发新义,时年不满20,后安时病耳聋,进一步钻研《灵枢》、《太素》、《甲乙经)等医籍,经传百家与医药有关者,亦无不涉猎,融会贯通。庞安时医术精湛,能急病人之急,行医不谋私利,常让来诊者在自己家里住下亲自照料,直至治愈送走,他晚年参考诸家学说,结合亲身经验。撰成《伤寒总病论》6卷,对仲景思想做了补充和发挥。其突出特点是着意阐发温热病,主张把温病和伤寒区分开来,这对外感病学是一大发展。庞氏对《难经》非常推崇,著有《难经辨》数万言,惜未传世。另外,还著有《主对集》、《本草补遗》,均已散佚。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95d04b2c85c548a3a9e049f17ba2be63~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7485745&x-signature=NkSyk8rqvCr00FTHv2Z%2FCXeI%2BJY%3D
朱肱
下面讲朱肱,朱肱,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因曾官奉议郎,人称朱奉议。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进士,但无意为官,退而酿酒著书,其间对《伤寒论》深有研究,时值朝廷重视医学,遍求精于医术之人,朱肱遂被征为医学博士,后因书苏东坡诗获罪,被贬于达州今四川达县,次年还为朝奉郎提点洞霄宫。朱肱研究伤寒最重经络,认为不识经络,则犹触途冥行,不知邪气所在。在用经络循行部位和生理特点解释伤寒传变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脉证合参以辨别病证的表里阴阳。他对外感热病分类命名,施以不同方药,在鉴别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独到见解。朱肱著有《伤寒百问》一书,流传过程中渐有残缺。后张蒇据朱肱亲传缮本予以修订增补,改称《南阳活人书》。除此之外,还辑有《内外二景图》。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d4bc4275409a4078933a88d01eabf924~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7485745&x-signature=YUh8b%2BtHCpdaWHYhBtM4sAF1Ry4%3D
钱乙
下面讲钱乙,钱乙,字仲阳,原籍钱塘,今浙江杭州。曾祖时起定居郓州,今山东东平。姑父吕氏亦晓医术,钱乙稍长即随吕氏习医。他先学《颅囱方》,专攻儿科,以此医名大振。后因治愈长公主女儿之病,被授予翰林医官。次年,皇子仪国公患着瘛疭,国医治之不效,经长公主推荐,钱乙以“黄土汤”治愈。遂提升为太医丞并赐紫衣金鱼袋。此后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愿请钱乙诊病。钱乙诊务繁心,几无虚日,不久因病辞职。后哲宗皇帝又诏钱乙入禁中,留之日久,而终以疾病告归乡里。晚年左手足挛痹不用,寿终家舍。享年82岁。钱乙博学多识,虽以儿科最为知名,但治病各科皆通,遣方不泥古人,用药灵活善变而自有法度,著有《伤寒指微》5卷,《婴孩论》百扁,惜已散傀,他的临症经验由门人阎孝忠辑成《小儿药证直廖》三卷传世。成为指导中医儿科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专著。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fa2503c84bf5434aba07a19849fff306~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7485745&x-signature=lZxChECMEvXchnnbQQnuGKlUglw%3D
许叔微
下面讲许叔微,许叔微,字知可,宋代真州,今江苏仪征县人,幼年家贫,11岁时其父母于百日内相继病逝,许叔微曾考中进士,任集贤院学士,故又被称为许学士。许叔微对《伤寒论》研究颇深,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等书。许氏对杂病辨证亦有独到之处,所著《普济本事方》,载方390余首,对不少相似病证提出了较为可靠的鉴别方法,在理论上,许氏对脾与肾的关系提出了独到见解,他认为补脾须先补肾,若肾气不足,真气虚衰,自不能消化食物。对后世脏象学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许氏除传世的除《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外,还有《仲景三十六脉法田》、《伤寒类论》、《治法》、《辩类》等,但均已散佚。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e8110673673b45afa22aaecad54e57ac~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7485745&x-signature=CcgRGQBc7W3ttXugrZSOygSgIUs%3D
宋慈
下面再讲一位宋慈,宋慈,南宋法医学家。字惠父,建阳,今属福建人,自幼勤奋攻读,好学不倦。入太学之后,成了理学家真德秀的学生。嘉定十年,中进士,任长汀县令、福建路邵武军,替人民作了许多有益的事。之所以讲宋慈,因为他是法医界的代表,著作有《洗冤集录》,这部法医名著一经问世迅速传遍全国各地,并成为后世众多检验书籍的祖本。宋慈死后,理宗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曾为其御书墓门。
宋元时期的四大医家,他们代表的是四个流派,分别是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和朱丹溪。(下一篇专门介绍) 钱乙 专攻儿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