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4q894kdud 发表于 2022-8-29 20:36:27

揭秘丨三国历史上的传奇神话——智圣诸葛亮

如果列示历代政治舞台上的明星排行榜,诸葛亮必定可以位居前列。
杜甫有“诸葛大名垂宇宙”的诗句,说明这位一代名相在世人心中,很早就具有了至上的地位。
诸葛亮可能是中国政治史中少有的为不同政治地位、不同政治立场、不同政治风格的人们所共同称道而享有美誉的政治家。在民间,他又成为智慧的象征。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3d915b2b568846e08e85c08971363307~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7137667&x-signature=tU716yPz7hM3eriuHXKrxVdHfEQ%3D

诸葛亮行政的特色,据说可以成为从政者的典范。宋人胡曾说他“勤劳躬亲”,“俭约节适”。清人李光地说他“立法甚严,自律极谨”,甚至赞美他“八面打开,光明洞达,无一点黑暗处可以起人疑惑”。假若果真如此,在千古从政者中,自然是凤毛麟角了。
诸葛亮自陈心志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更成为一种献身精神的典范。
所谓七擒七纵孟获得故事,也被看作民族和合的榜样。民间有关诸葛亮南征抽刀刺山的传说,有关诸葛井、诸葛灯、诸葛铜鼓的传说,许多地方流行的所谓诸葛亮“兵书匣”的传说等,已经使诸葛亮实际上成为神话人物。
鲁迅曾经说“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也指出了在文学形式中,由羽扇纶巾所装点的诸葛亮一向沉着持重,从容稳健,莫测高深的形象,被涂抹了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301f4cefa883458b9410cef585852cf2~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7137667&x-signature=NnpZPRpZV%2FVAXPDqUjriELvvJOk%3D

一般人以为诸葛亮长于政治智慧,最重要的例证,是史称“隆中对”的战略规划。然而.事实上在诸葛亮提出这一设想之前,鲁肃已经向孙权提出过类似的意见。在赤壁战后,周瑜也曾经有类同诸葛亮占据益州的图谋,并且实际上已经开始实施以荆、益两路威逼北方的计划,可惜英年早逝,也演出了“出师末捷身先死”的悲剧。就战略规划而言,诸葛亮与鲁肃的计谋有更为长远的考虑。而诸葛亮设计的前一阶段由于已经得到历史的证实,于是获得了历代史家的喝彩。不过,因为关羽之死与夷陵之败,导致诸葛亮看起来相当完善的战略设想的后一步骤无法实现。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随后大军败绩,诸葛亮感叹道:如果法正在,则能劝阻主上,令不东行;即便东行,也必然不会遭遇如此危局。似乎虽然“群臣多谏”,其中却是不包括诸葛亮的。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曾经分析说,诸葛亮的本意,是不赞同汉主伐吴的,然而并未劝阻的原因,一是以刘备盛怒而不可阻止,二是估计蜀军占据“上流”的地理优势,应当能够获胜。对于这次出兵,赵云曾经发表“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得异议,体现了一种比较清醒的政治意识。不过,这种反对意见微弱无力未能扭转政治定局。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56499496ae684c87b42138eeb905dc51~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7137667&x-signature=XA67Z3ASTxNzoHheEh%2F%2BpFIHEek%3D

也有一些分析家认为诸葛亮曾经谏止伐吴,只不过谏之不听,没有形成足以动摇刘备决心的影响罢了。然而这样的说法是出于维护诸葛亮至明至智的政治声誉之心,以想象推测成分过多而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从关羽之死,到刘备之败,历时两年半之久,东征之事,从战略策划到军事集结,从常理来说,也有足够的时间听取已经成为丞相的诸葛亮的意见。诸葛亮没有明确提出并大胆坚持反对意见,一定有特别的原因。
宋人秦观评论诸葛亮对夷陵之战应当承担的责任时曾经断言:以此论之,诸葛亮的才识显然不足出取天下而兴礼乐。而司马懿评价诸葛亮,早有“亮虑多决少”之说。袁准所谓“其于应变,则非所长”,陈寿所谓“应变战略,非其所长”等,也是对诸葛亮战略思想评价不高的议论。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caa94b06cdc4431aa9267abfa628e721~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7137667&x-signature=VnjTHJYaYVXKxipbD%2BrjxZBIWPU%3D

虽然夷陵战前刘备称帝,以诸葛亮为丞相,夷陵战后又有白帝城托孤的著名故事,但是对于诸葛亮在当时的实际地位和真正作用,不可以估计过高。
刘备托孤,“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言,明人章懋以为是对诸葛亮的一种试探,“夫昭烈之为是言,是疑孔明也”,“吾读陈寿书至此,未尝不深为孔明惧也。”他又感叹,没有想到所谓“鱼水君臣”,仍然“以智术相御”至于如此程度。
明末清祝人徐世溥《诸葛武侯无成论》也以为:“斯言也,昭烈之疑忌尽见,生平深险毕露。”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对于刘备心理,又有可能疑心诸葛亮和孙吴交往过深,同时疑心诸葛亮和诸葛瑾有所合谋的分析,揭露了夷陵之战前后诸葛亮微妙态度之后的微妙背景,值得人们深思。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a169afa3fa024a80b9ec5f2f31095f0b~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7137667&x-signature=RS9c6WsXYR8Bv0JfG86jvEfOnzg%3D

我们在讨论诸葛亮顶上何以形成辉煌的光环时,还有必要认识与此相关的“鱼水君臣”神话的生成和影响。
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所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之说,后世传为君臣关系至契的佳话。
武则天诗作中所谓“君臣德台,鱼水斯同”是一种政治宣传。而李白诗有“刘葛鱼水本无二”句,又如他的“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以及李中“鱼水从相得,山河遂有归”,岑参“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皮日休“下以契鱼水,上以合风云”,权德舆“云龙谐理代,鱼水见深恳”等等,都在“鱼水”二字中暗含某种个人政治理想。
古代士人的“鱼水君臣”幻想,是专制制度下特有的文化现象。诸葛亮形象得以神化,有历代文士借以寄托功名抱负,透露政治期望的因素,也是我们应当看到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揭秘丨三国历史上的传奇神话——智圣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