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的过往
有请第一位张辽,字文远,早年和吕布混,后来投降曹操了。很多人认识张辽都是逍遥津,但其实北征乌桓的时候他就立了头功。曹操北征乌桓的时候为了突然性没有走海边的大路,而是向北穿山,路很难走,根本不适合大兵团行进。曹操为了不贻误战机,亲率骑兵轻装前行,结果在白狼山和乌桓主力骑兵遭遇,人数上是绝对劣势。当时随军的其他官员将领都建议就地防御,等待后续大部队到再去决战,结果张辽的意思是对面虽然人多,但是和我们突然遭遇,准备不充分,等我们大部队到了,对面也准备好决战了,不如我们整合现有的兵力去突袭一波。最后曹操命张辽为先锋,带徐晃和数千骑兵突袭乌桓的主力,结果张辽直接斩杀乌桓王踏顿,大获全胜。
第二位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大家都知道合肥十万的事情,但是这并不是孙权唯一有意思的事情。这里先说第一件。孙权虽然打仗能力不行,但是他打仗的积极性其实很高,这点随他爸孙坚和他大哥孙策,他俩就是上战场不冲十个来回不爽那种,孙权其实也是,但是他接管江东大权的时候,所有人都不让他亲自上战场,一说就是“你看你爸和你大哥都是咋死的?”,所以孙权就很郁闷,他的血性无处安放,就只能去打猎,打猎还要打大野兽,尤其是老虎,但是他打猎老被张昭说不务正业、不注意安全,有一次孙权确实差点被老虎反杀了,于是他长了个教训,不骑马打猎,他自己亲手改造了一个马车,在车板周围钉了一圈木板,自己站在车里射老虎,老虎冲过来他就蹲车里,老虎走远了他就掏弓开射。
还有还有
孙权其实是个酒蒙子,很爱喝酒,每逢什么宴会酒席,他必喝大,平时自己也会找官员喝,或者自己一个人喝,也老喝大。关键是他还挺能喝,喝大还耍,为这事他老被张昭说。孙权喝完酒的一大乐趣就是爱讲笑话,他和曹操喜欢讲荤段子不一样,他是直接开别人的玩笑,或者嘲讽别人酒量不行,这导致很多人都不愿意和孙权喝酒。另外,他不光和本国官员喝酒,他还经常给外来的使者设宴,给他们灌酒,然后趁他们喝醉去刁难他们。蜀汉的使者就老被孙权灌酒,不过蜀汉出使东吴的使者个个都是人才,比如费祎,即使被孙权灌酒,也能化解孙权的百般刁难,面对问题对答如流,孙权也很喜爱他,甚至还把自己的佩剑送给费祎。
还是他
孙权的黑历史说不完,最大的就是打合肥(孙权对合肥的进攻总共六次,每次都动用十万人,但从未赢过。这期间合肥所有的守将都姓张。),但是他有一个很大的对内的黑历史,其造成的影响甚至比六伐合肥还要大。孙权这个人,处理政务甚至要强过曹操刘备,处理军务就要逊色很多,而处理家事完全是一塌糊涂,他根本不懂怎么培养接班人;曹操懂得对自己的儿子因材施教,谁的哪项能力强就着重培养,刘备虽然不懂得因材施教,但是自己也是言传身教,还留下一批贤良辅佐儿子,孙权基本就是放养儿子,成长全凭本事。不过这并不是孙权这方面最大的黑点。孙权的儿子挺多,有十来个,基本都是不同夫人所生,其中最收他喜欢的是长子孙登,并且他早早立孙登为太子,可惜孙登二十来岁就病亡了。孙权的次子孙虑,虽然不及孙登聪慧,但是品行端正,不亚于孙登,孙登死后他被立为太子,可惜孙虑和哥哥一样早早夭折了。孙虑死后,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开始重点培养,但孙权并不是很喜欢孙和,而且孙和的办事能力也确实不如孙登和孙虑,因此孙权对他不是很满意。孙权的四子孙霸被封为鲁王,其他的几位儿子也有被封王。但是孙权干了一个很蠢的事情,就是让鲁王孙霸和太子孙和同吃同住。因为孙和是太子,孙霸是王,两人的地位是有差距的,但是这俩人同吃同住,待遇是平等的,在孙和的眼里,父亲一定是不喜欢我,因此要从我和弟弟里选一个;在孙霸的眼里,我是王,但我有太子的地位,那是不是父亲在给我机会?于是兄弟二人的关系开始下降,直到敌对,连带的支持太子或鲁王的大臣也开始站队,这场政治斗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孙权的女儿里有一个费油的灯叫孙鲁班,她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从中挑唆,导致太子和鲁王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两排的大臣从动嘴皮子到互相陷害,场面十分荒诞:降职的降职,罢免的罢免,流放的流放,死的死,诸葛恪为此鸩杀自己的亲儿子,吴郡张氏几乎灭门,陆逊上书劝谏被孙权痛骂活活气死。最后的结果是:太子孙和被流放,鲁王孙霸被赐死,他俩谁都没有上位,而两排的大臣们也几乎死绝,只有少数人活了下来。
我保证这是最后一次,我不会再迫害孙权了。
孙权打合肥多次不下,抛开他的军事能力还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是东吴陆军以步兵为主,曹魏以骑兵为主,步兵打骑兵有天然劣势;其二是每次出兵十万,后勤压力很大,后勤供应不力会极大影响前线部队战斗力。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孙权派人出海,抵达辽东,联系公孙渊,而他的目的很明确:获取战马。
战马在冷兵器时代是重要的军事资源,既是组建骑兵的必要物资,也能改善运输状况,而东吴产孔雀,产鳄鱼,产犀牛,就是不产马,孙权做大魏吴王的时候还可以从曹魏买马,但是他称帝后就没法买了。为什么不从蜀汉买?因为蜀汉也缺。
孙权就想让公孙渊给他给马,派了好几波人去讨好公孙渊,公孙渊也和孙权商业互吹,但公孙渊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还恨不得从孙权那坑一笔。
当时赶上曹叡派兵讨伐公孙渊,结果一打听东吴的船队在辽东,他怕公孙渊和东吴水军联合起来自己打不过,就叫领兵的田豫撤军,田豫想埋伏一波,说吴军返航必定要经过成山(现在的山东荣成),但是其他人都觉得田豫太蠢了,吴军怎么会靠岸?
事实上吴军确实不打算靠岸,但是海上却起了一阵大风把吴军的船吹过去了,于是他们就被田豫抓了,公孙渊给孙权的金银财宝就被老天爷截胡了。
公孙渊知道曹叡要动他,于是主动派人联系孙权,但他只是为了利用孙权逼魏国退兵,而孙权以为公孙渊这是同意给他做小弟了,孙权决定给公孙渊给钱,但是朝中大臣不同意,孙权说我就要给!谁也别拦我!于是派了一万人的船队带着好多财宝送去辽东。
公孙渊也没想到孙权这个大冤种一下子给这么多,于是他就把派来的吴国官员都杀了,财宝都拿走了,士兵都收编了,然后把吴国官员的首级送给曹叡,还说孙权就是个xx,于是曹叡给公孙渊封了官,给了赏赐。
就这样,公孙渊拿了东吴的钱,领了曹魏的官。
孙权陪了个底掉。
曹叡看了个笑话。
第三位
孙十万讲完了,蜀汉也讲了蒋琬,来讲讲曹魏吧。诸葛诞,字公休,琅琊阳都人。诸葛诞是诸葛丰的后代,和诸葛亮、诸葛瑾是同族,当时对于这三位诸葛家的人,世人称“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诸葛诞就是这个“狗”。诸葛诞本人其实是很有能力的,只不过他的能力既不像诸葛亮那样万事皆通,也不像诸葛瑾那样做事很稳,而是他这个人,左右逢源,几头都不吃亏,在他做官的时候,曹魏的朝堂其实很混乱,朝廷内部拉帮结派,斗争频繁,而诸葛诞能同时与几头交好,骑墙技术一绝。在司马氏一族逐步颠覆朝廷的过程中,诸葛诞就成为了各派势力拉拢的对象,而诸葛诞依旧是两头下注,让司马氏觉得他会反曹,让曹魏忠臣觉得他会反对司马氏,谁都搞不明白他的真实立场。诸葛诞在毌丘俭手下做过军官,后来毌丘俭反司马氏兵败身亡,诸葛诞就接替毌丘俭做了淮南的一把手。在司马家颠覆曹魏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的军事长官都是司马家的亲信,尤其是靠近边境的军事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凉州的郭淮和荆州的王昶,而淮南地区一直是阻碍司马家拓展势力的地区:司马懿掌权时,淮南的曹魏重臣王凌就曾密谋反叛;司马师掌权时,毌丘俭就起兵讨伐过。因此,司马昭掌权后,对于诸葛诞要么拉拢,要么消灭,而在诸葛诞没有明确表明立场的时候,实际上他就已经有心除掉诸葛诞了。诸葛诞也不傻,他一边团结那些反对司马氏的力量(比如文钦和毌丘俭的后代),另一方面向东吴谈条件请援兵,还向蜀汉送去密信,让姜维策应。后来,司马昭南下讨伐诸葛诞,诸葛诞和东吴军队组织了一系列反攻、骚扰、抵御,但是东吴当时的权臣孙綝能力不行,指挥打仗打不过,诸葛诞就在寿春城内坚守不出。其实诸葛诞并不是被动防守,而是早早就在城里屯粮、训练死士,等待淮南雨季河水暴涨的时机出城反攻,但是诸葛诞没想到,当年的淮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整整十个月滴水未下,蜀汉的姜维也没有进展,最后寿春城粮食告罄,士兵该逃的逃,该降的降,司马昭组织进攻,寿春城破。城破之后,寿春城天降暴雨,诸葛诞无奈,只能向东吴逃跑,可惜最后被司马昭派兵追杀,诸葛诞连带他的死士们全部身死。
第四位
再来一个耳熟能详的吧。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县人。夏侯惇是曹操的老乡,曹操起兵的时候他是第一个跟着去的,跟曹操的关系那是铁上铁。
夏侯惇入职的时候就是武官,上来就是平黄巾,后来就是打董卓,前前后后随曹操左右,曹操也早把他当兄弟看了。
曹操老爹被陶谦杀死之后,他就出兵征讨,结果遭到吕布被刺,夏侯惇紧急回兵救援,结果吕布转头进攻濮阳,夏侯惇败了,被劫持为人质,后来是靠韩浩才得救,事后夏侯惇升了官。
吕布退兵后,夏侯惇追击吕布,结果夏侯惇败了,眼睛瞎一只,事后夏侯惇升了官。
后来吕布和刘备决裂,刘备被吕布派张辽和高顺追着打,曹操派夏侯惇去救援,结果张辽和高顺太猛,夏侯惇败了,刘备家眷被抓了。
后来刘备投了刘表,刘表派刘备打曹操,曹操派夏侯惇抵挡,他挡住了,但他还要追击,结果夏侯惇败了,被围困了,后来是靠李典才跑路。
后来曹操攻破邺城,夏侯惇升了官,还有了自主权利。因为夏侯惇和田畴关系好,曹操派他劝降田畴,结果夏侯惇败了,田畴不乐意来。
后来卫固反叛曹操叫夏侯惇平叛,这次夏侯惇没败,不过也没赢,最后是靠钟繇打赢的。
打这之后,夏侯惇没当过主帅了。
夏侯惇虽然打仗没赢过,但是他在曹操的后方承担了很多后勤事务,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操死后没几个月,夏侯惇就去世了,后来进了曹操的太庙,并且位列第一(虽然最后被司马氏给强行放在后面了。)
第五位
诸葛亮人人皆知,很多人,尤其是学生都对出师表和隆中对印象深刻,但是也有很多人产生了一些误解。“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这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写,但是实际上,诸葛亮并不“卑鄙”,相反,诸葛亮出身还很高。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诸葛氏在琅琊阳都其实是个闻名的世家大族,虽然比不上汝南袁氏(袁绍袁术他们家)、颍川荀氏(荀彧荀攸他们家),但是是能和河内司马氏(司马懿家)、吴郡四氏(顾陆朱张)其名,是当时地方上有头有脸的世家大族,比刘备要显赫的多(虽然刘备是帝室之胄,但是他家很穷,而且像他这样的汉室宗亲有上万个)。诸葛亮早年随叔叔来到荆州南阳,出师后就享有名声。与诸葛亮其名的庞统等人都是荆州名士圈的名流,而诸葛亮后来娶了黄氏,其岳父黄承彦是蔡讽的女婿,而蔡讽是蔡瑁的父亲,蔡瑁的妹妹蔡氏是刘表的后妻,也就是说,诸葛亮和当时荆州的州牧刘表有亲戚关系;另外,诸葛亮的大姐嫁到了襄阳的名门蒯(kuai三声)氏,蒯家的蒯越蒯良都是刘表手下的重要人物,因此这么算下来诸葛亮是妥妥的上流社会人士,根本就不是什么徒有虚名的乡野村夫,如果诸葛亮没有这么大的名头,那刘备可能也不会得知天下有这么个奇才吧。
第六位
曹操这个人能力没的说,能力又强又全面,性格也比较让人捉摸不透,加上曹操偶尔也喜欢装装x,讲讲荤段子,不了解他的人觉得这人就是个人狠话不多的大佬,了解他的人很多都觉得这人是不是有什么大病?曹操一个比较大的缺点就是他容易飘,因为他以前打仗没赢过,后来打仗没输过,他就觉得自己是不是已经无敌了,这导致他晚年的几场战役都失败了。不过,赤壁和汉中他都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只有一次他差点没命了还在装x。曹操平定河北等地之后开始向西凉用兵,当时潼关以西都是马超的地盘,曹操率领部队向潼关进发。潼关向东的大道在黄河南岸,黄河在潼关之前是自北向南流,过了潼关向东去,曹操的部队在南岸大道上驻扎,马超坚守不出,潼关没法攻破,曹操就想去黄河北岸找路绕到马超的后方偷袭。这个战术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是曹操为了激励军心,决定让大部队先过河,自己率部殿后。结果没想到,大部队刚过河,马超就带兵冲出潼关了,曹操还没来得及渡河,和他殿后的部队都吓坏了,纷纷跳河自救,很多人被淹死在黄河了。然而曹操根本不慌,因为他有保镖头子许褚,许褚费了老大劲给曹操放在个小船上,然后他自己一手拿着马鞍当盾牌给曹操挡箭,一手拿着船桨向北岸划。就这样,曹操逃出生天,而北岸的将士官员们都急坏了,有的甚至吓哭出来。曹操呢?一边笑嘻嘻的安慰他们,一边表示自己以后还敢这么浪。
第七
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人。
大家对马超的了解基本上都在他和曹操交战之后,对他的早年没什么了解。
马超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是能骑善射了(西凉人骁勇,很多都是马背上长大,十几岁就熟练骑射,董卓年轻时就是个猛将),二十岁和阎行单挑折断了对方的矛。
袁绍死的那年,他的外甥高干和部将郭援联合了南匈奴的单于呼厨泉进犯关中,钟繇写信给马腾劝说马腾出兵,马腾派马超率军支援,马超即使受伤也坚持作战,最后大破敌军,郭援被庞德斩杀。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马腾给曹操当官,结果被杀,马超起兵,后来兵败投张鲁,最后投刘备,蜀汉建国后不就他就去世了。
马超的能力仅限于打仗,而且不是运筹帷幄,是冲锋陷阵,其他方面他确实不太行。
第一个是脑子不好使,属于那种说啥信啥,很好唬,曹操简单一封信就把他和韩遂离间了。
第二个是人品有问题,马超这个人不讲信用,马腾答应了曹操不起兵,结果马腾做官之后马超反手就造反了;另外马超兵败南逃的过程中并没有把士兵的家眷都带走,导致他不得人心,之后他投降了张鲁,可是没多久就背叛了张鲁投降了刘备。
第三个就是马超情商低,低的离谱。马超投刘备后,有人偷偷跟马超说,在刘备这不好发展,不如我们跳槽吧,马超没答应,他不答应就算了,还反手把人告发了,这导致好多人不和他来往;而且马超对刘备的态度很让刘备不爽,刘备给他封正号将军(汉末将军分正号和杂号,正号是高层,杂号是中低层)其实算是给马超面子,马超对刘备平时的言行举止不太合适,别人见了刘备:“主公近来可好?”,马超见了刘备:“哎呀刘哥最近咋样啊?”,因此刘备不太喜欢他。
最后的马超本想跟着刘备消灭曹操爆杀父之仇,结果自己不争气,没能博得主子信赖,主子不给活干,最后郁郁而终。
第八
这个人我先不说他的名字。
东汉末年,天灾不断,盗匪横行,四处都是尸横遍野。
比这还可怕的,是随之而来的瘟疫。
汉末的瘟疫持续了数十年之久,在此期间,一位年轻人在十年中亲眼目睹自己大半的族人死于伤寒,而对此大规模瘟疫,朝廷却忙着歌舞升平,从没管过这些百姓的死活,为此他痛心疾首,从此下定决心要将伤寒从这乱世抹除。
为了治病救人和丰富自己的医学理论,他开始四处游历,沿途为那些百姓治病,可他发现,有些病是他没法治的,而这些饱受病痛折磨的百姓还上了庸医的当,这哪有身为医者的道德?
他又一次下定决心,不仅要除掉伤寒,还要让天下百姓免受瘟疫之苦。
之后他救得人越来越多,名声也越来越大,最后受人举荐,做了长沙太守。身为一方太守,政务自然繁忙,可他处理完了政事,每月还要腾出时间打开官府大门为百姓看病。
不过后来他厌倦了,厌倦的不是治病救人,而是厌倦了官场的黑暗险恶,他辞了官,潜心研究治疗伤寒。
终于,在他的努力下,一部医典横空出世,不仅治得当世百姓,也留得后世太平。
这位年轻人姓张,名机,字仲景,而这部医典就是《伤寒杂病论》,他的这部著作为我国古代治疗伤寒提供了非常大的价值,是我国医学领域和传统文化的至宝。
只可惜,这部医典原卷已经失散,其中内容是后世根据基本编撰的。
打字不易,能否点个赞,收个藏,关个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