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70s9i0n1 发表于 2022-8-19 08:33:35

那段临时支教的日子

六年前冬天的一个午后,党支部书记让我去他办公室一趟,有事商量。原来,我们单位定点扶贫的村子急需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书记问我能不能去。

他解释道:“为什么选择你去呢?一是因为你是重点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二是因为你有教师资格证和作家证;三是因为你好学肯钻、责任心强;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你是党员。村小学已经跟上面打了报告,新老师一到你就可以回来。”

说实话,当时我第一反应是——拒绝。身边有同事在那个兴集村驻村扶贫,从他们的叙述中我了解到那个小村非常偏僻,交通不便,条件艰苦,习惯了城市热闹繁华的我恐怕忍受不了那种生活。再说,当时我正在考注册安全工程师,报名上着培训班,哪能半途而废?书记见我低头不语,便让我考虑考虑。

那天回到家,爸爸见我闷闷不乐,问我怎么了,得知原因后,极力鼓励我去。我说:“太辛苦啦!”他说:“年轻人吃点苦算什么!”我说:“耽误我考证!”他说:“迟个一年半载再考不要紧。”妈妈也说:“对你而言,只是耽误你取证、评职称;对那些孩子而言,耽误的可能是他们的前途和命运!”这话像锤子一样砸在我心上。我辗转反侧了一夜,次日,收拾好行李,跟在兴集村驻村扶贫的同事先坐公交车、再坐私人中巴、最后开“11路”(步行),一路颠簸到了兴集村。

小学离村子不远,破旧的院墙围着一栋三层小楼,小楼旁边有一排旧平房,是宿舍。校长刚领我走到宿舍门口,两个小男孩就跑过来问:“这是新老师吗?”“是的,去帮赵老师打水。”校长跟我解释:“村子没通自来水,平时吃水都是从井里打。唉,条件差,留不住老师。”

校长告诉我:这所小学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每班二十来名学生,周边村庄的孩子都来这上学。全校加上校长才六名老师,师资特别紧缺,每位老师都身兼数职。

乡村的夜晚万籁俱寂,没有路灯、没有网络、没有电视信号、更没有能玩能逛的地方。我枯坐在简陋的宿舍里,想着城里热闹的夜生活,安慰自己:“坚持一阵子,新老师一来我就能回去了。”

次日早晨,我打开房门,地上放着一桶清水,心里暖了一下。走进教室,学生们“唰”地起立,整齐响亮地喊道:“赵老师好!”班长把一只板凳端正地放在讲台上,恭恭敬敬地说:“老师您坐。”然后双手递上一束树枝。我惊讶道:“这是干吗?”“谁不听课您就打。”

我打量着讲台下的学生,他们大都十二三岁的样子,跟城里孩子相比,他们的衣服没那么光鲜亮丽,神情没那么无忧无虑,书包文具没那么五花八门,一双双小手又黑又粗糙,一望而知经常干家务和农活。有几个学生,稚嫩的背上还背着两三岁的弟弟或妹妹。他们的课桌虽旧却干干净净,课本也干干净净,作业工工整整,听课的样子全神贯注,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黑板,那副对知识强烈渴求的神态一下子打动了我。

中午,家远的学生在教室里吃饭,米饭、馒头、咸鸭蛋、炒土豆丝。吃完,到压水井边洗碗,然后回到教室练字、算算数。这情景令我生出几分愧疚——我得收起情绪,好好备课,不然对不起他们。

渐渐地,我发现这儿的人对老师非常敬重:每天清晨,学生都打好一天用量的水,放在我宿舍门口;每个周末,家长或者校长都帮我拎行李、送我到车站;每次上课前,班长都会问一句:“赵老师,您累不累?要是累了,就坐着讲课。”走在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赵老师好。”每次家访,家长都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沏上茶、摆上零食、穿上见客的衣服招待我;隔三岔五,我宿舍的窗台上就会出现核桃、红枣、苹果……

渐渐地,我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当孩子们学会一首古诗、流利地背诵时;当孩子们弄懂“修辞”手法、能熟练运用时;当孩子们语文测试成绩一次比一次进步时;当孩子们在全县作文比赛中获奖时……我深切感受到我做的事多么有意义,再苦再累也值得。

之前的“主题班会”课,孩子们都是自由活动,我来之后,便利用这节课给他们讲传统文化和美德、做人处事的道理、革命先烈的小故事和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奉献社会的精神,希望在他们心中种下爱国、真诚、善良、拼搏、坚毅的种子,希望他们的人生之路走得端正、稳当……

新老师来了,我竟舍不得走了。新老师是师范大学的高才生,热情、开朗。交接时,我絮絮叨叨讲了很多,他专注地听、认真地记,我相信他一定会做得更好……

回来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新华书店买了很多书,寄到兴集村小学。

后来,我陆续从驻村同事口中得知兴集村的消息:“村村通”修好了、自来水接通了、公交车站设立了、学校翻修了、农家书屋建好了、孩子们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那段临时支教的日子,是我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永远保存在我心底。
责任编辑:谢宛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那段临时支教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