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xdxgc1c2 发表于 2022-7-31 23:25:18

纪录片人 | 英国纪录片大师迈克尔·伍德:让世界读懂中国

来源:【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

对于中国的电视观众和读者来说,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的名字并不陌生。他是英国知名的历史学家、纪录片制片人兼主持人,还是一位作家。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他创作了诸多享誉世界的电视纪录片,其中国主题系列作品——《中华的故事》《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更是受到中英两国民众的普遍欢迎。

“中国是人类思想的另一极,如果不了解中国,西方就无法清晰认知自身的边界与局限。”伍德对于知名汉学家李克曼(Simon Leys)的话深表认同,他进一步指出,行走中国为西方人开启了一次真正的发现之旅。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CmFFIgDxzyT6o~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4642453&x-signature=1HwZq8KkKaNWHE0NrI%2Bp4tQNnUk%3D

△2019年9月16日,迈克尔·伍德和摄影团队在陕西省西安市的大雁塔前进行拍摄。

痴迷中国文化

1948年,伍德出生在英国的曼彻斯特。他对中国文化的痴迷始于学生时代读到的一本《晚唐诗选》,由英国知名汉学家葛瑞汉(A. C. Graham)翻译。伍德回忆道:“这本书为我开启了一扇窗,去了解世人从未想象过的世界。”

在牛津大学攻读研究生期间,伍德的室友是一位汉学家,那段宝贵的经历再次让他大开眼界。伍德阅读了英国汉学家亚瑟·威利(Arthur Waley)翻译的《诗经》和《楚辞》。其中《离骚》这篇杰作让他多年来念念不忘。当时,经常出入他们宿舍的还有一位传奇人物——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1949年10月1日,正在北京大学就读的霍克斯来到天安门广场,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他还翻译完成了被称为“千古奇书”的《红楼梦》。

伍德说,“我最喜欢杜甫的《秋野》,尽管一开始我发现这首诗的英译本很难理解!”他还很欣赏唐代诗人杜牧的绝句,“格雷厄姆(Arthur Graham)的译本太棒了,他对中西诗歌的比较甚是耐人寻味。”上世纪80年代初,伍德第一次到访中国,去了甘肃兰州和河南开封。伍德说,“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非常艰难的时期,街上的人们虽然看起来经历过创伤,但他们总是和蔼可亲、热情友好。”他还记得很多人看到电视上播出的英语课后想练习英语。“离开中国时,我感觉自己非常喜欢和中国人在一起,总想着再回中国,”他说。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伍德似乎命中注定要见证历史。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的确令人难以置信,比如取得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成就。伍德说,即使是美国知名学者芮效俭(James Stapleton Roy)和傅高义(Ezra Vogel)在2018年接受他的采访时,也将中国的改革开放视为世界现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

“中国幅员辽阔,在语言、方言、地形地貌、饮食、音乐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地域差异,而且拥有3,000多年的各种文字记录,你可以无休止地探究它的历史——充满了无穷无尽的乐趣。”伍德坦言,一旦对此着迷,就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开启发现之旅

2016年,由伍德担任制片人和出镜主持的六集纪录片《中华的故事》由英国BBC广播公司面向全球播出,成为其代表作,收获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紧随其后,伍德又创作完成了两部作品——2018年播出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和2020年播出的《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CmFFJO7HNv3xX~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4642453&x-signature=4%2F2OexsE7m1EIRkMdQeTckDOKJM%3D

△纪录片《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海报

为此,伍德及其制作团队收获了中国观众的大量好评。拍摄《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时,他参观了复兴号动车的制造工厂,一位中国工程师告诉他,“到2025年,中国高铁总里程数将达到3.8万公里。我们准备好了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段视频被中国网民上传到抖音,获得了30.1万次点赞和1万多条留言。

新华社曾发表评论说,伍德的纪录片超越了种族和信仰,为电视观众带来了难以言喻的震撼和感动。伍德说:“这是我收到的最棒的评论之一。然而,拍摄关于非本土文化的纪录片总是充满了风险和挑战,因此必须抱着谦逊的态度。”他指出,作为纪录片制作人,挑战在于如何在短时间内向西方普通电视观众传达中国历史的轨迹,并突出一些重大主题。伍德说,在拍摄期间,无论他们走到哪里,人们都愿意主动提供帮助,并随时准备分享他们过去的故事。

“总有新的发现,”伍德补充说,因为中国人做事和思考的方式与西方人非常不同,所以旅途总是充满新发现。

如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几乎让所有的工作都处于停摆状态,但伍德并没有止步不前。他正在写一本小书——《杜甫的足迹》(In the Footsteps of Du Fu),书中包括日记、地图和照片。他承认,自学生时代起,就一直想写这样一本书。正如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所言:“但丁、莎士比亚、杜甫——他们创造了各自文化里丰富的情感表达词汇。”

谈及未来的工作安排,伍德想与玛雅视觉(Maya Vision)的同事们一起回到中国。他们正在考虑在网络和电视上制作播出一系列短片,称之为“平行生命”,将中西人物进行对比,包括孔子和苏格拉底、司马迁和希罗多德、苏颂和达·芬奇、李清照和克里斯蒂娜·德·皮桑、曹雪芹和简·奥斯汀等。该系列短片旨在以简洁明快的方式对中西文化的代表性人物进行对比,探索东西文化的异同,亦发现彼此间的共同纽带。

小人物与大历史

伍德非常善于讲故事,他能够在宏大的叙事中细数中国从古至今波澜壮阔的历史,把握大局的同时又不失对人性细节的拿捏,这在他2020年9月出版的新作《中华的故事》(The Story of China: A Portrait of a Civilization and Its People)一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写书并不同于为普通观众制作电视节目;写书可以展开更为丰富的叙述,更加深入地描写场景和故事,”伍德说,“当然,仍然需要运用‘电影制作人的视角’。”

在书中,他特别讲述了一些自己很感兴趣的作家和人物的故事,包括一些历史人物,通过他们个人生活细节或其作品展现宏大的历史。他特意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她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展现了北宋的衰落,她在男权社会中的挣扎,还有她痛苦的婚姻故事。再比如,清代学者曹雪芹,这位让人着迷的小说家,通过讲述四代人的人生经历和家族的兴衰沉浮,展现了18世纪清朝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

“我还有一些有意思的新发现,包括秦国士兵写给母亲的家书,这些人物简直就是兵马俑的原型;还有汉代守军的往来书信,他们曾驻守在大漠荒原上的某个瞭望塔,守护着古丝绸之路。”伍德说,“那种感觉似曾相识,让英国人联想到罗马帝国时期驻守哈德良长城的罗马士兵留下的文多兰达石碑(Vindolanda tablets),这些小小的薄木片是当时特有的书信形式。”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CmFFJw3FUO72F~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4642453&x-signature=wayGhGWqudeWoaSbOaBW3C9%2FQN4%3D

△2019年9月23日,迈克尔·伍德与摄制组在长沙机场启程。

交流至关重要

谈到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伍德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正如中国古圣人孔子所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他简单的几句哲言依然能清晰体现中国文化的一些关键特征:礼貌、担当、好客,还有幽默,”伍德说。

在伍德看来,中英双方应该始终秉持对话和理解,要让两国在历史与文化上的差异成为彼此交流的丰富养料,而非巨大鸿沟。“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历史都不应该阻碍我们的交流,”他说,“虽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相互理解和彼此交流总会创造奇迹。”

说起两国的交流,他又提到一些项目。伍德担任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 RSC)的理事已长达十二年,剧团很多有趣的交流项目正在进行中,如正在资助莎士比亚作品全新中文译本的翻译,并计划邀请英方导演赴华指导莎翁戏剧。疫情之后,他们希望持续推进中国经典翻译项目,将《窦娥冤》等中国经典故事带给西方观众。“在中英两种文化中,诗人往往能道出人民的心声,这也是在两国文化中寻找共同之处的不错选择,”伍德说。

2022年是中英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周年。伍德特别表示:“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我们应当摒弃冷战思维,友谊与合作应当是推动中英双方关系的不二选择。”他进一步指出,中英两国都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为构建持久、开放、共赢的中英关系做出贡献。“我们应充分发挥两国的影响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人类共同的未来携手并进。”

(本文转载自《今日中国》,作者:周琳)

本文来自【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纪录片人 | 英国纪录片大师迈克尔·伍德:让世界读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