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事业的开拓者郭琨有哪些故事?
郭琨先生,我国南极科考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事业的开拓者,领导建设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并担任两站首任站长,中国南极长城站第一人、“老南极”。在老人家中随处都能看到和南极有关的物品,印有“向阳红十号南极科考”字样的水杯、帝企鹅标本、登陆南极的照片,每一件物品仿佛都在默默诉说着房间主人不平凡的经历。在自己的心里啊,南极是一块神秘、瑰丽,一块圣地,所以自己就感觉到这一生当中从1978年开始接触南极,到1995年退休这些年,南极自己可以说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每当提起南极,郭琨的思绪就会回到1984年。这一年的11月,郭琨带领着一支由五百九十一人组成的南极科学考察队迈出了进军南极的第一步。他们从上海出发,用了四十天的时间到达南极,之后又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在距北京17501.949公里的地方建立成了中国首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建成长城站以后,大家真是喜极而泣,很多队员就泪流满面,为什么呢,中国人在南极第一个立足之地我们完成了。在中国建立南极站之前,提起南极,几乎所有中国人对它的印象只是一片洁白而模糊的冰雪荒原;然而对于像郭琨这样的科学家来说,南极却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天然实验场。特殊的地理气象条件、纯净的大气层和坐落在地轴上的位置,使南极成为天文学家观测天象的完美地点。南极终年不化的冰层,让物理学家得以研究神秘的次原子粒子。郭琨说,诸如此类的在南极进行的科学研究不胜枚举。自己举个例子,咱们国家北方的鱼在水温零度的时候,它就冻结不会动了,死了、血液凝固了;可是在南极那个鱼呢,在零下近二十度的时候还活蹦乱跳,为什么,像一些美国啊、日本啊开展南极考察比较早的国家,从那个鱼里面提炼出抗冻剂,所以已经应用到这个日常生活当中,所以南极是科学考察的圣地。然而郭琨却说,对于南极 中国是位迟到者,虽然早在1957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就提出了极地研究的必要性,但是直到1980年1月,中国科学家董兆乾和张青松才首次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派至其他国家在南极的科考站进行学习,这一时间比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最早对南极的科学探险晚了整整两个世纪。南极究竟什么样子,不知道、说不清楚,特别是南极这个探险那个历史啊、考察历史啊,以至于南极的发现啊、各国的南极考察,以至现在的情况都不了解。早在1908年,英国就对南极提出了领土要求,之后各国纷纷抢滩南极,为了停止这种领土纷争、共同探索南极,1959年12月,最先到达南极的十二个国家订立了《南极条约》,商定冻结已有的领土要求,并倡导为了人类的利益,南极应该永远用于和平目的、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与目标。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十八个国家先后在南极建立了四十多个常年科学考察基地,而中国在1983年5月11日由外交部、国家科委和国家海洋局报国务院批准,首次成立了专门的南极机构——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郭琨担任委员会极地办公室主任。1983年9月,郭琨等三名中国人首次赴澳大利亚堪培拉出席第十二次南极会议。南极会议一般是协商条约,一般的是关于南极这个科学考察合作啊、南极环境保护啊、《南极条约》的事事啊等等这些关于南极方面一些问题。在参加南极会议的国家中,分为协商国和缔约国。协商国由最初订立《南极条约》的十二个国家和以后在南极建立考察站的国家组成,而1983年、中国还没有在南极建立考察站,所以只能以缔约国的身份参加会议,但是对于郭琨来说,这次参加南极会议的经历却是一段并不愉快的回忆。当会议进行表决议题的时候和讨论实质性问题的时候,大会主席一敲锤,请非协商国到会场外喝咖啡,人家(协商国)进行表决,表决的结果也不告诉你。当时我们这个作为中国十亿人民的一个大国的代表团在国际南极会议上没有发言权,从那个大会走出会场的时候,我们代表团都含着眼泪出去的。凡是有血性的中国人在那种场合下都非常难以忍受,的确是刺疼了我们的心。当时郭琨他就向他们的团长司马俊(骏),自己就说,自己说不建成我们中国自己的考察站,今后我再也不参加这样的会议。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发现最晚的大陆,它孤立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大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面积被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南极蕴藏的矿物有两千二百多种,天然淡水的储量占整个地球表面储水量的百分之七十二,是世界上淡水的重要储藏地,在综合考量了南极考察的科学价值后,1984年6月25,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中国首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南极建一个站不光是几栋房子的事情,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微小的城镇,房子、发电、通信、气象、吃喝拉撒睡、交通运输工具,整整的一切都是从国内运过去,要求准备工作细致周到。有些个仪器部件不单是双备份,有时候三备份。你好比这个房子缺一个螺钉,到时候你哭都哭不出来,你上哪买去。
经过四个多月的筹备,到了1984年11月20日,首支中国南极考察队终于起航了,郭琨任考察队队长。去往南极的过程中,科考队员们需要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穿越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南寒带四个气候带,短时间内的气候变化、时差变化,很容易使人的生物节奏紊乱,而海上航行的晕船反应更是让队员们苦不堪言。大部分队员、百分之六十的队员晕船呕吐,个别队员呕吐到什么程度呢,把胃的黄水都吐出来了,最后四肢抽搐、给他输液。有的队员就是说,我真想跳海啊。有一个队员就编成顺口溜,一言不发、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久卧不起、十分难受。所以在那种晕船情况之下,有时候咬着牙起来以后活动,听到那船上天气预报,今天是大风六、七级,大浪大涌,有的队员就晕了。就晕了,为什么,真有点谈虎变色那个味道了。在经历了四十天的海上航行之后,1984年12月30日十五点十六分,中国南极科考队终于第一次登上了南极洲乔治王岛,队长郭琨高举着五星红旗走在队伍的最前列。然而来到南极大陆也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这次考察队员的任务一是建立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二是进行南极大陆上的科学考察,郭琨作为队长,除了要协调科学家们进行科学实验和样本采集的工作之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带领考察队中的突击队员们建立长城站。经过几天的勘察和研究,郭琨和队员们一起确定了长城站的站址,乔治王岛的菲尔德斯半岛南部。但是由于从来没有在冰原上建造房屋的经验,郭琨也深感压力。当时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他就向自己提出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自己非常理解,为什么呢,中国十亿人口的一个大国,首次南极考察五百九十一个人,去南极没有建成一个站,这丢中国人的脸啊。首先怎样把船上的物资卸到陆地上,就成为横在考察队员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小型的建筑材料还可以肩扛手提,但是要想把起重机、吊车这样的庞然大物运下来,就不得不修建一个码头。他们用了五天五夜把码头修起来,有一个队员把拇指筋都砸断了,在水里面涮涮,继续干。最后很多队员看到周围为什么都是血啊,才顺着血找到他,给他拉上来缝了几针,就这种不吭不哈地忍痛、建成了。众所周知,在南极最大的敌人就是严寒,当时七十七岁的郭琨,腰椎和腿部都患有严重的风湿疾病,这与那时在严寒下长时间工作不无关系。没有暴风雪、暴风雨的时候就是好天,小风、小雪、小雨啊不算坏天,照样干;只有暴风雪、暴风雨的时候才停工。每天天好的时候劳动十七、八个小时,很多队员都是和衣而睡,每天早晨起来天特别好,亮得特别早,有的时候就根本没有什么黑夜似的,吹哨、起床。所以最后有的时候队员给自己起名字叫周扒皮,半夜三更就叫。郭琨之所以督促队员抢工期,首先是因为南极的冬季不能施工,如果不能赶在冬季到来之前完工,就只能等到第二年夏天再继续施工了。而这个时候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着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设情况,所以队员们即使再苦再累也要争分夺秒加紧建设。像原来前苏联的啊、智利的啊和那个乌拉圭的考察队员问他们,这么干你们一天挣多少钱啊,一天你给我一万我也不来啊。这都不理解,(前)苏联站长看我(他)们队员太辛苦了,他说智利站长告诉我,说中国长城站建成一栋房子,我不相信,这么几个天建成一栋房子、吹牛,他说我今天前来看看,我一看几乎那房子起来了。他说我非常惊讶,你们速度太快了,他说我邀请你们呢分批到我站里去洗澡疗养。
从抵达南极的第一天起,郭琨就带领突击队员们在工地上忙碌着,四十五天之后,1985年2月14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全部竣工,整个考察队沸腾了。这时候,南极在郭琨和考察队员们的眼中也不再是一片冰冷的土地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