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1-12-11 19:01:12

《建安十三年》:从历史故事中,看历史人物的雄才大略

常听人说,“读史可以明智”,对于这个观点,之前一直相信但从未实践过。直到这次在机缘巧合之下读到了峰云所著的历史书籍《建安十三年后汉三国的历史大转折与大变局》,与许多同系列的历史书籍不同,这本书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描写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让读者看看的津津有味,丝毫不觉得枯燥。

https://p6.toutiaoimg.com/large/tos-cn-i-qvj2lq49k0/ed631220a5124b53858553cf8946c8fd

在这些历史故事中,我们也看到了成大事者的雄才大略。
在整个建安年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曹孟德,从学生时代学曹操的诗《观沧海》,到后来了解到他的精彩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霸气。那时的我只知道曹孟德是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但对这个人的雄才大略并不了解。
初读《建安十三年》就被曹操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了,他是一个骑在“马背上的诗人”,明明每天为战事忙碌得要死,却依然能够悠闲自得的写出《观沧海》《冬十月》等经典的诗作,这种坚持自己爱好的精神依然值得现在的我们学习。

https://p6.toutiaoimg.com/large/tos-cn-i-qvj2lq49k0/31bfcf681fd144f3906b7bf0b35172d8

在用人方面曹孟德同样是出色的,他始终遵循:“非常之人,非常之事”的原则,面对可用之人的时候,总能不计前嫌的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
当为袁绍做事的陈琳写文章痛骂曹操的时候,他并没有生气,反而是赏识陈琳写文章的才华,并在俘获陈琳之后将其收为己用,这种不计前嫌的气度,试问有几个人能有。
当袁谭的手下王修来找曹孟德要袁谭的尸体时,曹操非但没有觉得王修是个祸害,反而看中了王修“以命抵尸”的义气,并且在之后将王修好好利用起来。
在治国处事上,曹操根据当时的局势建立了适合的法律并且鼓励人们大胆进言。并且大胆任用敢于建言的崔琰,即使崔琰常常怼的曹操下不了台,曹操也欣然接受崔琰的意见。这种敢于同真话,愿意改正自己不足的好习惯,又何尝不是曹操成功的原因呢?

https://p3.toutiaoimg.com/large/tos-cn-i-qvj2lq49k0/6c6f3de0fca640b6b2997decfa54e90a

在解决战事问题上,曹操总能想到新颖有效的解决方式,诸如面对一直困扰人们的粮食问题时,曹操采用了“屯田兴农”的策略,并且把这件事做到了极点。
他没有像之前的统治者一样,一边大战一般种田,而是进行了专业的分工,让前线的人们专心大战,留下的家属们则专心种田。这种让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的策略能够极大地增加效率。
同时,为了促进老百姓们干活的热情,他想到了绩效制的制度,按照当年的收成和老百姓五五分成,这样就可以有效的解决收成变化而造成的分成问题。如今这种绩效的分成方式,在各行各业中仍然可以看到。
人们常说“说曹操到,曹操到”,其实就是说曹操打仗的速度很快,而这一点也是曹操成功的关键,他总能极大地提高效率,让战士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的发挥效益。

https://p3.toutiaoimg.com/large/tos-cn-i-qvj2lq49k0/8c342dbc93a642728e5a6be6dc384d4f

正是因为曹操的这些大格局,才让他赢得了田豫、刘放等人的投靠。
当然曹操身上的闪光点还要很多,这也是他为何能够一位一代枭雄的原因。整本《建安十三年》中海油很多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同样可以学到很多处事的智慧,例如三次拜访比自己小二十多的年轻人出谋划策的刘备,为什么他能够从一开始的屡败屡战,到最后称霸一方。一直以“仁义之道”著称的刘表,为何最终惨败。
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在这些人物的身上,我们总能找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这也是“读史可以明智”的真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建安十三年》:从历史故事中,看历史人物的雄才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