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忘 发表于 2022-7-18 11:13:53

如何讲述“杂交水稻之父”的传奇人生?编剧宋方金这样说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如何讲述“杂交水稻之父”的传奇人生?如何塑造袁隆平先生的性格特点?如何打磨故事的厚度?近日,宋方金做客人民网“文艺星开讲”,讲述《袁隆平的梦》的创作故事。“在剧作中,我们努力表现袁先生丰富的性格特点。”宋方金表示,“在认真严肃的背后,他有诙谐幽默的一面;在枯燥的科研背后,他有浪漫多情的一面。”

聊剧本:表现人物丰富的性格特点

人民网:编写剧本的时候,您曾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实地采访了袁隆平先生,那次采访您有哪些收获?

宋方金:那次采访,重点不是了解袁先生的科研事迹。科研事迹可以查到,最大的收获是面对面地感受到了他的本色,帮我们找到了人物形象。

三亚的南繁基地是间20多平米的小屋,非常简朴、陈旧,一个小卧室加一个小客厅。我一进去眼泪就流出来了,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朴素。问他:袁先生,我们准备拍一部关于您的电视剧,您有什么要求?他说: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找一个帅一点的演员来演我。他既是一个伟大的人,也是一个风趣幽默的人。

人民网:除了实地采访考察之外,您为编写剧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

宋方金:关于袁隆平先生的书面资料浩如烟海,包括写他的书、采访资料、演讲、论文集等等。在去采访袁先生和他的团队前,我跟导演和演员,做了大量的案头研究工作,从中找出有价值、有信息量的材料。

人民网:怎样在剧本中表现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呢?

宋方金:之前,一家媒体希望袁先生写一句寄语,内容是“祖国是一粒种子,年年收获幸福的果实”。袁先生看了寄语说有一个词用得不是很准确,这句话应该是“祖国是一粒种子,年年结出幸福的果实”。这是科学家的严谨之处,他非常在乎自己的用词是否准确。

在《功勋》中,我们努力表现袁先生丰富的性格特点。在认真严肃的背后,他有诙谐幽默的一面;在枯燥的科研背后,他有浪漫多情的一面。

人民网:在创作中,您如何把握人物真实和影视虚构之间的关系呢?

宋方金:我们拍的不是完整的传记片。因为篇幅有限,一共只有6集,没有办法表现他的整个人生,所以我们就是截取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我们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生活事实、科研事实、人生事实我们不能改动,但在细节方面,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戏剧化的处理。

人民网:创作剧本的过程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事?

宋方金:最深刻的印象还是在采风阶段。真正写剧本时,我很有感触的是,如果编剧选取的题材或人物有一定艺术高度,编剧的写作境界也会提高。在这次剧本的创作过程中,我觉得我去写袁隆平先生,是袁隆平先生的人生境界把我的写作境界带高了。

人民网:剧中多次出现袁老站在母亲墓前讲述自己科研经历的画面,您当时是如何想到以自述的口吻,以此为线索来展开叙事呢?

宋方金:最早的结构,我想通过一位记者对他不断采访、不断拉近距离来讲述这个故事。在看资料时,我发现他在80岁生日那天给母亲写了一封信,他站在母亲墓前讲述的所有事实都是由袁先生写的那封信展开的。

这封信写得非常深情,回溯了他一生的科研经历,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我突然觉得,在袁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科研历程中,他母亲对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后来我们就把记者采访的结构变为他对母亲的倾诉,用到了整个剧的结构里。

聊创作:下功夫打磨故事的厚度

人民网:受限于单元剧的体量,剧集主要讲述了袁老攻克杂交水稻关键技术的故事。编写的时候,如何让这个故事主次分明呢?

宋方金:剧中表现了他攻克杂交水稻三系法的关键时段,还融入了袁先生童年时期,他妈妈对他的教导和鼓励,具有一定的人生厚度。

袁隆平有一句话,“种子是种子,人也是种子”,这是他非常有价值的一句话。我们把握住他人生中的关键事件,一是杂交水稻被毁,二是他把种子贡献给全国的科研工作者,三是他和他妈妈的关系。

人民网:这是您和阎建钢导演的第三次合作,这次合作碰撞出哪些新的火花呢?

宋方金:我和阎建钢导演合作了三次。阎建钢是我在中戏的师哥,我们都是学戏剧出身,在沟通交流上几乎是零成本,我们对一场戏、一个人物的认识往往有一种惊人的默契。在领取《功勋》创作任务中,他问我选择哪位功勋,因为我们都有种地的经历,所以一拍即合选择了袁先生。

筹备期间,我和阎导、饰演袁先生的黄志忠一起聊对袁先生的理解和认识。这次合作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如果演员能够提前体验生活或者聊剧本,对创作会有更好的帮助。

人民网:剧集和您之前设想的一样吗?

宋方金:和我想的一样。在我过去的创作经历里,《袁隆平的梦》的完成度是我认为最高的。当然,这不光取决于剧本,还取决于导演的叙事功力和演员的表演功力,我觉得非常满意。

人民网:有没有喜欢的情节和我们分享一下?

宋方金:我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黄志忠在现场自我发挥的。当时他的千斤稻失败了,寻找原因时他发现稻子遵循了3:1的遗传学规律,意味着实验并没有失败。我在剧本里描写袁先生“很兴奋”,开拍后,黄志忠做了一个拉小提琴的动作来表现袁先生的兴奋。因为袁先生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拉小提琴,当他在发现一个科研规律在现实中竟然成真的时候,他做了一个虚拟的拉小提琴的动作。我觉得这证明演员真的是和故事、人物融为一体了。

人民网:通过编写这段故事,希望带给观众哪些思考呢?

宋方金:我在剧中想表现两点:一是一个人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而且这件事非常辽阔、壮美。袁隆平这一辈子,做一切事情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明杂交水稻。

二是生命不息,劳作不止。我去采访袁隆平先生时,90岁的他还在下田,还在指导论文,还在参加演讲。见到袁先生的时候,他非常瘦,但是却有那么大的能量。我觉得这是今天的年轻人需要传承和学习的。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SuNl5J3DsrkUIx~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475492&x-signature=7YI4W7gnBR65MEVDKU0XR0J7w4E%3D

结语: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认同英雄,铭记历史,主流价值绽放着夺目光芒;追随英雄,共筑未来,真善美带给人民前进的力量。时代经典,致敬开创!由泸州老窖1952独家冠名播出的“文艺星开讲·《功勋》系列访谈”, 将为大家揭秘 “功勋人物”背后的故事。

uz6xolpufxuxlt 发表于 2022-7-18 11:14:41

转发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讲述“杂交水稻之父”的传奇人生?编剧宋方金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