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qqvivzqkiot6 发表于 2022-7-15 05:24:53

语文课本又错了?!小学生质疑“鹬蚌相争”,出版社这样回应

“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蚌又用壳把鸟的嘴反夹住了,那么,他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

近日,李娟回到重庆垫江老家,遭受了来自侄儿的“灵魂拷问”,在查了资料,自己无法解释后,李娟把这一“拷问”发到了朋友圈。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RUPInE83R3I6A1~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95218&x-signature=ktuYPX1BOwvUac5H1cUkrvZ%2FVx4%3D

对语文课本提出质疑的五年级学生黄圣凯

回老家过周末却遭受了

侄儿的“灵魂拷问”

周末,李娟回到垫江老家,正在和家人拉常家的她,突然被侄儿黄圣凯拉到一边。

“他拿起他的课本,翻到110页,先让我读,说读了看有没有发现问题。”侄儿出的这道题,李娟照办,“我读了一遍,好像也没发现问题。”

李娟一本正经地回答了侄儿,“没看出什么问题。”

这时,黄圣凯不依了,他直接问李娟,“你看,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蚌又用壳把鸟的嘴反夹住了,那么,他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对于这个问题,李娟一时半会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于是她仔细看了侄儿拿出的课本,“是西师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RUPInEb3pfn7lx~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95218&x-signature=NXu5YpLxBjiZqElOGDR3igyYdPg%3D

课文出自《战国策》

为了给侄儿解释清楚,李娟也查起了原文。“我用百度百科查了,这就是《战国策》里面的文章,他们学习的是这篇文章的白话文。”

看了原文的李娟也不知道怎么给侄儿解释,“我就给他说,《战国策》里面就是这么写的。结果他又问,《战国策》也这么皮吗?”

至于“皮”的原因,在垫江县文化路小学读五年级的黄圣凯说,“到底是战国策编的,还是里面的赵惠王太傻了?”李娟说,《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的是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

“后来我们问了他们语文老师,老师也说这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但他仍不满意,他认为,即便是故事,也不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对孩子的批判精神

和怀疑态度点赞

对于黄圣凯的问题,重庆巴蜀小学语文老师刘俐宏在听了记者的描述后称,“首先要对孩子的批判精神和怀疑态度,以及对知识较真的精神点赞。”刘俐宏老师说,既然孩子提出了疑问,那么我们作为家长、作为老师,可以跟着这个疑问来找到答案。

“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试试,把嘴闭上,其实也可以发出声音的,只是不是很清晰。”

除了通过试验找到答案,还可以引导孩子,“这是一个寓言故事,重点的是要明白故事里所表达的道理。在这里,作者是用了拟人手法来说,如果真正较真,鹬和蚌就根本不是一个物种,他们之间是不会有对话的。”

出版社回应:不会更改教材

“这个学生的质疑是很好的,课本里的故事是从《战国策》里出来的,古文就是这么记载的,我们暂时不会更改教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刘江华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他告诉记者,“用生活逻辑来看,是有一些问题,寓言故事里很多存在这个问题,包括外国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允许有一些想像和夸张,而这个故事本身是为了说明道理,并不是以讲故事为主。”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RMUvID18mxk99w~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95218&x-signature=6Usaf0ORUE2IUXupl%2FRK3qRCie8%3D

大阪原来是座这么有魅力的城市啊!

万万没想到!手机音量键还藏着这些神奇的功能

先洗头还是先洗身?早上洗还是晚上洗?原来这么些年我都洗错了

来源:重庆晨报(ID:cqcb95)

记者:罗薛梅

监制:于卫亚

编辑:王朝、李永锡

实习:胡瑞宁、杜虹乐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R7wdepAEqUq2RM~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95218&x-signature=nIduvdFCQa%2F1u0OQmiWIeQbm7sY%3D

敢提出问题就是好孩子!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R6AVY19wmC4Gm~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95218&x-signature=zGPiouD6d%2B7enl0D4HrbkCHrLcM%3D

utkkqxo9goe2oo 发表于 2022-7-15 05:25:45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目的是参透里边的道理,读书读傻了!

uoj2te3e9ztrj7 发表于 2022-7-15 05:26:44

鹬蚌相争,前面那个字怎么读

uvyfodeqzqcwny 发表于 2022-7-15 05:27:24

不是孩子怎么说的,70年代前我们也读过,没觉得有什么,等儿女在读的时候,就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其实寓言故事教我们学习的是生活的道理,不是无尽的抬杠,不是老师就是家长也应该帮孩子把道理摆明,提这问题不是你的孩子有多聪聪,聪明的应该问清寓言故事是那来的,是本国的还是世界上那个地方的,动物还会说中国普通话啊[捂脸][捂脸][捂脸],相这样的杠还有无尽的——[打脸][打脸][打脸][打脸]

uiulcf7zzxs7zl 发表于 2022-7-15 05:27:41

晚饭吃了二斤包子一斤牛肉二碗粥二盘菜,躺床上难受,不知为什么?

uar88lqst3qtw5 发表于 2022-7-15 05:27:49

为孩子点[赞],灵!

uuh9z2nff44jjj 发表于 2022-7-15 05:28:29

错了就是错了,要勇于承认。
古代寓言传承了几千年,终于被00后小朋友质疑了,说明孩子学的认真,更可贵的是新生代的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
在这些00后身上,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寓言故事当然可以夸张,可以虚构,但不能违背基本逻辑,否则就是让哑巴开口说话。类似的低级逻辑错误,还有之前一再被大家嘲讽的“乌鸦为了喝水,从河边衔来小石子,丢进瓶子里……”
鹬蚌相争这个成语当然可以继续用,逻辑上的错误必须要承认,不能说古人错了我们就继续错。
除了鹬蚌相争这个成语,中国的成语还有很多,比如文过饰非,得过且过。
出版社的态度毫不令人意外,“我知道错了,但我就是不改!”这正是中国的写照……

uw0udk86ffew9i 发表于 2022-7-15 05:28:53

侄子傻乎乎,姑姑也是傻乎乎,一家子随根,还好这个小孩没问蚌到底做的什么美梦。还用上了“灵魂拷问”。你咋不用洪荒之力去思考呢。

uu8qen3hfm8jjj 发表于 2022-7-15 05:29:00

为什么不去质疑动画片呢?动物之间也能说普通话?动物也可以跟人说话?

uy7vkkhxh1kblz 发表于 2022-7-15 05:29:39

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卫填海,愚公移山,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语文课本又错了?!小学生质疑“鹬蚌相争”,出版社这样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