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h0d0aav7dfls 发表于 2022-7-14 10:23:45

历史上,朱炳仁有哪些故事?

朱炳仁先生,铜艺巨匠、中国铜工艺大师、中国铜领域第一人,“运河三老”:罗哲文、郑孝燮、朱炳仁,铜雕大师、铜雕艺术家、被誉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
这种形式的画是大多数人陌生的,画布是铜、画笔是凿和锤,在一曲丁丁当当的金属撞击乐中,一块沉稳、厚实的铜材默默地接受了人类对生活、对艺术的理解,在青铜上刻字铭文、是中华民族的原始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一个二十一世纪的铜匠用自己的一生追逐着几千年的精气,他就是这幅铜画的创造者,他叫朱炳仁。
1924年9月25日,西子湖畔年久失修的雷峰塔轰然倒塌,当时杭州市民闻讯,争往观望、万人空巷,从此,夕照中的西湖增添了一丝孤寂美。七十八年之后,2002年10月,雷峰塔又矗立在人们面前,雷峰塔由于传说中白娘子凄美的爱情故事而妇孺皆知,其实它是吴越国王钱俶为庆贺妃子黄氏得子而建,俗称“黄妃塔”。因塔在西关外、又是青砖塔身,也叫西关砖塔。在雷峰塔重建的论证会上,朱炳仁一个大胆的设想得到了专家的认可,那就是他要为雷峰塔穿上一件精致的“铜衣”。重建的雷峰塔共有两万片铜瓦,此外,铜斗拱、铜风铃、铜额枋,铜塔柱、铜平座、铜栏杆,各以富贵红、古紫色、青黑色、古黄色、金色等色彩出现。重建的雷峰塔在夕照下异彩纷呈,既秉承了传统建筑的典雅风格,又展现了现代铜工艺的观赏价值。朱炳仁的这一灵感是与他和铜的情缘分不开的。因为铜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材料,而且它是一种非常环保的材料,因为可以再生的,而且铜的可塑性非常强,它完全可以按照人的意愿把它变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包括它的色彩、表面处理,它的色彩也是非常丰富的,几乎现在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材料、铜几乎都可以超过它们,所以铜是有非常优秀的品质。我们现在对铜的认识,感到它的历史厚度非常大,这也是其它材料很难具备的这些品质,所以说我们把铜用于我们的生活、用于我们的方方面面,它往往能够按照人的意愿来出现。
朱炳仁祖上世代开铜铺为生,这些铜器就是他太祖父的手艺,受祖辈的影响、铜在朱炳仁的心目中地位很高。“穷则穷,三担铜”,家里再穷、你只要有铜,你就感到这个家还是能过得下去的,遇到一些风吹草动、有铜在那里,就心很定的,就是“穷则穷、三担铜”,所以从老一辈开始从祖先开始他们对铜就非常有感情,只要家里稍微有一点财产、都有些铜器藏在那里,以备有困难的时候使用。我们杭州原来是有个“打铜巷”,整条巷里面都是打铜的,几十家铺子在这样子丁丁当当地打。如今的杭州已经听不到打铜巷的敲铜声了,朱家的铜铺也早已关了门,朱炳仁曾一度受命承包了一家服装店,就在生意十分红火的时候他却递交了一份辞呈,去意已定的他又重操起祖辈的行当。西湖柳浪闻莺的北侧有一座北宋熙宁十年建造的钱王祠,钱王是位文韬武略的君主、战功赫赫,朝廷为表彰他的功绩、特建该祠。2003年10月,朱炳仁的又一作品在钱王祠亮相,这是一座铜殿,起名钱王祠铜献殿,铜献殿为单层三重檐式,方殿为宋式风格,上设阿育王塔式宝顶,结构造型颇具特色,色泽为古黄铜色,整个建筑全部取铜为材,用铜量达四十余吨。在中国几千年的青铜时代中,铜材大多在建筑中起着装饰点睛的构件作用,而以铜材唱主角的建筑为数不多,历史上最有名的传世铜建筑为四大铜殿,按年代顺序依次为湖北武当山铜殿,山西五台山显通寺铜殿、昆明的鸣凤山铜殿和北京的颐和园铜殿。中国的四大铜殿里武当山那个铜殿应该说是最早的,它是明朝的永乐皇帝永乐十四年的时候,差不多是1416年的时候建的,那个时候都是皇帝建造的,应该说是非常奢侈的东西,包括技术上面也是很难的,所以这些东西都是皇帝来建,我们知道后来的颐和园也是慈禧太后下令建的,昆明的是吴三桂建的,没有一定的实力、没有一定的权力是建不起这些建筑的,所以它和其它建筑不同就不同在这里,它是非常珍稀的东西,而且也是体现它的一种权力、和体现它一种富贵,所以我们说铜要在建筑里面唱主角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可以唱。被称为中国现代四大铜建筑的依次是杭州灵隐寺铜殿、桂林铜塔、杭州钱王祠铜献殿和杭州雷峰塔,而这四座铜建筑均出自朱炳仁之手。于2000年竣工的杭州灵隐寺铜殿是朱炳仁第一个大型铜建筑作品,该铜殿八易其稿,历时四百余天,计万余工而制成,铜殿高达12.6米,“灵隐铜殿”不仅以高而著称,而且其制作工艺也很有特色,历史上的铜殿制作均采用单片浇铸工艺,而灵隐铜殿采用了铸、锻、刻、雕、镶、镂、鎏金、点蓝、着色、仿古、氧化封闭十二种工艺,开创了大型铜工程建设中多种工艺综合运用的先河。就在专家和无数旁观者为这些现代铜建筑赞叹不已之时,朱炳仁对铜又萌发了新的想法。自己在想怎么把我们当代的一些时尚文化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我们怎么跟老百姓的家庭生活,跟老百姓对生活的爱好更加贴近起来,所以自己现在设计的一批作品叫做现代的铜书艺术、壁挂,那么这些作品呢,展示了以后也非常受大众欢迎。2005年5月,杭州西子湖畔举办了朱炳仁现代铜书画展览,这些是朱炳仁近年来的作品,这些作品既传承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高山、传统艺术的大海,又加入了现代时尚的气息,很附(符)和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朱炳仁虽自称是一名铜匠却写得一手好字,他的铜书画作品上的书法都出自他的笔下。朱炳仁的父亲朱德源是杭州城一名有名的书法家,在杭州许多著名的名胜景点都留下了朱德源的墨迹。朱炳仁既继承了太祖父打铜的手艺,也遗传了父亲舞文弄墨的爱好,同时在他的身上又流淌着现代艺术的血液,最为难得的是他既精通中国的传统文化、又熟晓当今高科技的知识,他将一生积蓄下来的素养全部倾注在他的作品中,这位沉默少语、谦虚低调、自称铜匠的杭州市民被专家一致评为中国十大民间艺人第一人。现在当时,朱炳仁有了一家颇具规模的公司,公司的业务全部和铜有关。随着一件件作品的问世,朱炳仁与公司的名气越来越大,面对一批又一批的订单,朱炳仁从不喜形于色,他依旧沉迷于他自己用铜所构造的世界中、用心和铜进行交流。朱炳仁说他最喜欢的音乐就是这丁丁当当的敲铜声;最喜欢的五金材料是掩隐在深绿色的氧化层后面那温馨沉稳的铜。即使是切割下来的边角料在他的眼中都是宝。在自己的理念当中,铜应该是没有废料的,自己常常在铜的边角料堆里面看,有些铜经过处理以后一部分用掉了,切割以后一部分用掉了,但它留下来的东西也有它的特定形状、有特定的质感,有的可能也有特定的色彩。如果说我们丢掉了,当然也可以丢掉,因为它已经用过了,但是自己想往往在它旁边注视的时候会出现灵感、灵感出来了。在整块的铜板上面我们往往灵感出不来,因为它是一个很规整的材料,但它经过处理了以后、剩下的零料上它往往能体现好多我们以前意想不到的念头出来。
这些作品都是朱炳仁在废料堆中找到的灵感。然而面对这一件件出自于他手的作品,朱炳仁常常被孤独感困扰着,他的孤独并不是因为缺乏欣赏者,而是没有同路人。在铜作品创作的道路上、他几乎是单身一人。在没有同行竞争的领域中,他品尝不到切磋的喜悦,更失去了超越的兴奋。铜的加工领域用艺术来提升它,用文化来提升就比较少,所以在这方面自己还是感觉到比较孤独的。一方面就是它有好多的空间留给我们,因为人家没有在这方面开发、没有在这方面去研究、把空间留给我们;但是也有一方面呢,因为研究的人少,它往往有很多困难留给我们。
朱炳仁当时正值花甲之年,膝下儿女成双,父亲朱德源在世时,见他为铜操劳不已,曾心疼相劝,为人终其一生,能成一、二件事足可慰平生。而你做成之事双手十指已不足数,不可如此辛苦。朱炳仁的回答是:我乃从父而已。这是朱炳仁当时正在着手建造的一艘铜画舫,建成之后,它不仅将成为中国现代铜建筑的第五件作品,还将是西子湖畔又一道由铜而描绘的风景。自己现在还有一个理想,有一个比较辉煌的建筑、一个铜建筑群。你可以做桥,可以做船、可以做塔、可以做殿,你把这些东西能够汇聚在一起建立一个铜的珍宝园,这个建筑园林如果可以出现的话,那它就是留给我们后代的又一个颐和园、又一个圆明园,或者是又一个阿房宫。
朱炳仁的这一理想实在是太大了,能否实现不得而知。然而,朱炳仁却很有信心,他在自己的公司设立了一家铜博物馆,他的这一理想的雏形在这个博物馆中正一步一步得以实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上,朱炳仁有哪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