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 发表于 2022-7-14 06:28:48

《自相矛盾》这则寓言,竟然是为了挤兑孔子




原创 安斌 东西儿童教育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e36af1e41f9e48af93a473c46214513f~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14819&x-signature=2O59h2h%2F4yPExQeEvXveGo60KFM%3D

《自相矛盾》这则寓言,竟然是为了挤兑孔子音频:00:0008:42


大家好,我是安斌~


咱们今天来读一则寓言。


诸子百家里有很多精彩的寓言,这些寓言大多不是真事,而是虚构的小故事,目的是为了讲一个道理。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e820ac8e31944310a5f8eb9862149402~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14819&x-signature=GhLSxK6O1osSuXr%2F0MKg9MWvsIw%3D



比如寓言“揠苗助长”出自《孟子》,阐明的道理是“欲速则不达”。


而如果要问诸子百家里谁最会编寓言,大概非韩非子莫属了!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466815968ee743fe9e7d3ad58d5e0310~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14819&x-signature=v1f7DAI4A%2Bnb2qv%2FLq%2BByJlw%2BaU%3D

▲ 韩非子像


很多我们熟知的寓言故事,比如守株待兔、买椟还珠、滥竽充数、老马识途,都出自《韩非子》。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a91ab37698f448d987468a3a7071531f~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14819&x-signature=0UrZqwubZNAAVluKJJtx9IZpFRw%3D



咱们今天要聊的“自相矛盾”,就出自《韩非子·难一》。


你可能很熟悉这个故事,但你可能不知道,韩非子编这则寓言是为了挤兑孔子。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eb11ae3624584eb29024132fda0699b1~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14819&x-signature=pQttsvaLz7lkDkbLwOnyTarZuYs%3D

▲ 孔子像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先秦诸子百家里影响力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b9a8c39b7b8247b7b9e9d76b68b536ff~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14819&x-signature=5PM93DeOFS2EpFZlszE5gjbny74%3D



其中,法家跟另外三家都是死对头......


孔子是儒家的旗帜,而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


儒家认为,应该用道德教化治理天下,圣人通过自己的道德感化他人,可以使天下的风俗归于淳厚。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则认为,道德教化没有用,应该用赏罚治理天下。


所以,韩非子不挤兑孔子挤兑谁呢?


那韩非子是怎么挤兑孔子的呢?他说得有道理吗?


今天咱们就来重读这篇寓言,我们先来看看韩非子讲这个故事的背景~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bd6169dae3b24a8eae595d97dff21a1a~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14819&x-signature=40slCozsysvQuQ5Aw5iugc89lIQ%3D



在儒家学者中流传着一个故事: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3b4875a739d049808fdf9c71be65d38f~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14819&x-signature=Ua2bCfjbNOviKz7BaHIDtIqiMlQ%3D



上古的尧、舜是有名的圣君,尧当天子的时候,舜还是一个庶民。


传说历山这个地方的农民相互侵占田地,舜到那里去耕作,过了一年,各自的田界都恢复了正常。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20bde51533684d2293ae177d71c51bb1~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14819&x-signature=9QxQjJB7EHTTd7mKpuaaXQhaB0k%3D



在黄河边打鱼的渔民争抢水中的高地,舜到那里去打鱼,过了一年,大家都把水中的高地让给年长的人。


东方部落中制陶器的人制出的陶器粗制滥造,舜到那里去制陶器,过了一年,大家制造的陶器都很坚固。


于是孔子感叹道:“耕田、打鱼和制陶,并不是舜的职责,舜到那里做这些事,是为了纠正被败坏的风气。所以说,圣人的道德能够感化人啊!”


儒家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49226921e98043a38ae25b5755740f3f~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14819&x-signature=MJLABmD4R3IIRiHWH%2FBE71My528%3D

▲ 电影《孔子》剧照


为了反驳上面这个故事,韩非子说:


你们儒家不是说尧和舜都是圣人吗?
如果圣人的道德教化有用,身为天子的尧就已经把天下治理好了,怎么还会有风气败坏的事儿呢?
既然没有风气败坏的事儿,也就不需要舜再去教化。
如果说舜用道德教化去纠正了败坏的风气,就说明尧并没有治理好天下,所以尧不是圣人。
总之,如果尧是圣人,舜就不是圣人;如果舜是圣人,尧就不是圣人。




紧接着,韩非子就讲了这个“自相矛盾”的故事。


他说,尧和舜不可能同时都是圣人,就像不能被刺穿的盾与什么东西都能刺穿的矛不能同时存在一样。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cefca895971844b49f9dddf5b5d91554~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14819&x-signature=oSa%2FCZtrOokOqNPt5k%2F6%2Ba4C7nQ%3D



大家有没有觉得韩非子很犀利?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62f075a3f65a4a0484c87e6517ee5a8c~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14819&x-signature=7d1yJlJR3h4PgIukzeLxTNj1TEQ%3D



没错,诸子百家里,韩非子就是以逻辑严密、论述细致、条理清晰著称的!


不过,虽然韩非子是一个逻辑高手,但是他这里的逻辑中却有一个小漏洞......


韩非子说:如果天下还有败坏的风气需要舜去教化,就说明尧没有用道德教化治理好天下,所以尧不是圣人。


这就像说,只有考100分才是好学生,99分就不是好学生了一样。


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


问题是,孔子自己也没有给圣人提出这么高的标准啊!


我们用常识判断也能知道,不管是谁治理天下,天下也不可能没有任何奸诈邪恶。


韩非子的想法实在太极端了!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d8773d9bba9243afbbca6662c78ed421~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14819&x-signature=lakqLfsEt%2F76V5cTKgTstkjvZXI%3D



现在,大家应该对“自相矛盾”的背景有所了解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这篇寓言: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8bf43f486ee348dda3b288a63d3e0128~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14819&x-signature=PXCsFfCTTML9d2ugYjQ6OFV0Hzk%3D



原文:
楚人有鬻①盾与矛者,誉②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③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④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⑤能应⑥也。夫⑦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⑧。
注释:
① 鬻:卖,出售。
② 誉:赞美。
③ 陷:穿透。
④ 或:有人。
⑤ 弗:不。
⑥ 应:回答。
⑦ 夫:文言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⑧ 立:存在。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楚国有一个卖盾牌与长矛的人。


这里的“鬻”是“卖,出售”的意思。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de92e3ff647c4e3a9695b36bbe0d8f4e~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14819&x-signature=d30yksqCoM5O7nrFX1miVyujLd8%3D



比如有一个成语叫“卖官鬻爵”,就是指收受贿赂,出卖官爵,以聚敛财物。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街上卖东西的人会叫卖,古代也是这样。


这个卖矛和盾的人也在叫卖。


盾是用来防守的武器,所以他赞美自己的盾说:“我卖的盾非常坚固,什么样的东西都刺不穿它。”


这里“誉”是“赞美”的意思,“陷”是“穿透”的意思。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矛是用来进攻的武器,所以他又赞美自己的矛说:“我卖的矛特别锋利,无论什么样的东西都能被它刺穿。”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这时候,旁边有一个人发现了他逻辑中的漏洞,就问这个楚国人:“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或”就是“有人”的意思,“或曰”就是“有人说”。


“其人弗能应也。”


这个楚国人无言以对。


“弗”表示“否定”,“应”是“回答”。


于是韩非子总结,“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不能被刺穿的盾与什么东西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cd75353800cc4aef98a8eae1cc00b70c~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14819&x-signature=EAalgzCgOgG8nZ%2BlsH6u0suLgYU%3D



今天,“矛盾”成了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表示在逻辑上不能同时存在的事物。


“自相矛盾”也是一个常用成语,形容人的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EASTWEST


“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是有关逻辑的。


关于逻辑,我最后还想讲一个《韩非子·喻老》里的故事:






有人向楚王献长生不老之药,守门的官员把药送进王宫,一个卫士一把抢过来吃了。楚王大怒,要杀掉这个卫士。卫士说,客人献的是不死之药,吃不死之药的人却被楚王杀掉了,这不就成了“送死之药”了吗?所以如果要杀我,我的罪就不成立,如果我的罪成立,就不能杀我。




看起来,逻辑有时候也会推出荒谬的结论哦~


好的,“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我们就读到这里。


一则大家熟知的寓言,竟能牵引出这么多有趣的知识!


中华文化果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文章图片: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侵删。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446c8a350da342c0be2ef7c158e76280~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14819&x-signature=MLC2a30hM%2ByMQlQ3%2BaFQqqnctpo%3D

ua626wzfjjux2i 发表于 2022-7-14 06:29:46

孔孟的东西自相矛盾的很多,一旦有人揭穿他们,还恼羞成怒。

uno12oi0x0nf0k 发表于 2022-7-14 06:30:45

韩非子对孔子真是又怕又恨,还编了孔子杀少正卯的故事。

ukcqj0q6pq4nrj 发表于 2022-7-14 06:31:22

说实话,韩比孔说话逻辑性强多了。

ux3rcrrx9c3z7c 发表于 2022-7-14 06:31:31

孔子见南子

admin 发表于 2022-7-14 06:31:38

转发了

ut35ejy3cepny3 发表于 2022-7-14 06:31:53

韩非子没说过啊!什么是圣人?完美无缺啊!100分考99,能叫完美无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自相矛盾》这则寓言,竟然是为了挤兑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