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h4hzhq70pb4a 发表于 2022-7-14 04:42:43

袁志军|父亲母亲的故事(两篇);赵晶旭|感恩,我的爸爸妈妈

原创战友报缘战友新报今天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9204081bcf374925b52409f1f4f36b9f~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GhnwLKh7SztvdtxLfHLywYJUW1U%3D

天大地大,爸妈的恩情最大。河深海深,爸妈的情怀更深。清晨,窗外绸雨濛濛,雪花飘零,我满怀期待地读完志军和晶旭两位战友怀念爸妈的文章,胸中却涌动着崇敬之情的滚滚热浪。我们的父母虽出生经历各不相同,但他们那个年代多灾多难,生活都苦不堪言。然而,他们又都有很多共同特点:对子女深情钟爱,对他人乐于帮扶,对生活勇敢面对,对希望从不泯灭!父母恩永世难报,缅怀他们的励志故事,不单是纪念,也是学习和传承!
袁志军|“父亲母亲的故事”之一:魂归故里
【导读】父亲一生南征北战,为革命事业出生入死、兢兢业业,“文革”中却被打成叛徒、特务、走资派,株连全家,刚刚平反就因病去逝;女儿地震受重伤住院,巧遇地震中失去双亲和姐弟的小丽红,毅然把她带回家中抚养……不管命运如何跌宕起伏,一家人仍然坚定向前。让我们透过沉郁、凝炼、深情的文字,感受人间的大爱、大义与温暖。


那一年清明,我们送父母回故乡。
那是坐落在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袁家庄。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c946dcadfa0a4cdda8a75137e2c7e36b~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AqtzPbGjSgDMejvITAGnbnnTOkw%3D

身着八路军服装的父亲


离开故乡多年了,我做梦都盼着有一天能回来看看那美丽的山山水水,看看亲人和儿时的伙伴。但没有想到,那次是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回到故乡。
天色阴沉沉,淅淅沥沥飘着细雨。我和哥哥、姐姐坐在一辆双排座的汽车里,身后的车身上摆放着三具松木棺材、两棵根部带着泥土的柏树和一块一人多高的墓碑,上面刻着三位亲人的名字:父亲和两位母亲。
说到两位母亲,这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那会儿父亲是八路军干部,常年在外打游击。有一天日本鬼子闯进村,烧杀抢掠,残忍地用刺刀活活挑死了爷爷、奶奶、父亲的前妻和两个姐姐,当年刚刚六岁的哥哥因到外村串亲戚侥幸活下来。解放后,父亲在恢复城市建设中和母亲相识相爱,又有了我们姐弟六人。
我凝望着窗外一座座闪过的山头,眼前浮现出父母慈祥和善的音容笑貌。想起父母久经风霜坎坷一生,为子女操心受累还没享到福分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泪水如同路旁的河水流淌起来……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5e8984482ea04dae821f2297e32261d7~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BzLxb3kPrIScV1FOj0OvfAsZOZE%3D

父亲、大伯与哥哥


忘不了,小时侯父亲经常给我们讲故事。父亲讲的都是他亲身经历过的打鬼子、除汉奸、乔装混入敌营夺武器、为八路军虎口抢军粮……父亲讲得眉飞色舞,连说带比划,听起来比说书的都生动,印象中的父亲比电影中的李向阳还要机智勇敢。
我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深夜父亲只身去鬼子占领区摸敌情,接近敌占区时鬼子的巡逻兵来了,他机灵地跳到路旁的沟里躲避,只觉得脚下软绵绵的,借着月光一看沟里横躺竖卧全是被鬼子杀害的乡亲们的尸体,男女老幼都有啊!霎时愤怒的烈火充满胸膛!他看到巡逻的只有三个鬼子,一跃而起先把走在最后的鬼子刺死,又拿起鬼子的刺刀,没等前两个鬼子缓过神来就把他俩一起穿了糖葫芦。真叫过瘾!我们都为父亲竖起大拇指!父亲得意地哈哈大笑……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05a85ca7965b4de39c15b10917e5ad5e~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r0Z862etOlxaRiU3usVR6%2FKmNbA%3D

父母亲唯一的合影


忘不了,1968年2月24日那天,我接到了决定一生命运的入伍通知书。通知书是接兵的同志上午10点亲自送到家的,要求当天12点以前必须到指定地点集合,除了家人不许告诉任何人。因为当时保定武斗正厉害,说几天前男兵发完军装给一天假回家与亲友告别,有一名男兵就被对立面打折了腿走不成了。接兵的同志走后我就慌了神,当时家里只有我一人,赶到集合地点要有十几里路,生怕耽误走不成。要知道,这次征女兵全保定市从4000多报名中层层筛选就要了20名,当女兵是我从小的心愿,为了当兵我把名字由“淑梅”改为“志军”,还给接兵的首长写下血书表示决心!终于心想事成啦,无论如何也要去!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06fbeb7c6116436fb3034742c4444930~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VBPyYG7%2Bd9%2FuDYOuXa3Zo75WrGk%3D

我的入伍通知书


当我决定拿出百米赛跑的劲头跑去集合时,父亲回来了,他得知这个好消息后笑着安慰我,别着急!爸爸骑自行车送你去,准保不耽误!那天刮大风非常寒冷,去往集合点又是顶风,父亲有气管炎的毛病,一到冬天就加重。他顶着大风气喘吁吁地蹬着自行车,大风呛得他不住地咳嗽。当时我坐在父亲身后只想着快点到集合地点,不住地用拳头捅父亲的后腰:“快点!快点!”父亲大喘着气断断续续地说:“误……不了,误……不……了!”终于在指定时间前赶到了,我悬着的心放下了。再看父亲早已是满面汗水,头上冒着热气,蹲在地上不住地咳嗽,这时的我才感到内疚……
更忘不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父亲星夜从保定搭车赶到唐山驻军医院找我。当他看到医院已经变为废墟一片、我住的宿舍楼坍塌的只有砖瓦一堆时,立刻瘫坐在地上。父亲寻思着他的二闺女已经不在了人间,止不住泪湿衣襟……后来打听到我已被战友救出受重伤转送到石家庄驻军医院治疗,便托人捎信给母亲,自己留在唐山救灾,一个多月后才回到家中。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82486a15c84d4c18b463a66f0038d39b~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xoDnpoDk23RZWhaEBOjJMZ7AW5k%3D

我与父亲


当我在石家庄驻军医院治疗3个多月后,带着烈士遗孤——一个6岁的女孩小丽红回到家里时,父亲笑呵呵地安慰我说:“真好!我有外孙女啦!”他让母亲里里外外给女孩儿做了几身衣服,单的棉的都齐了,还一有空就和小丽红玩游戏逗她开心。地震中失去双亲和姐弟、在转运途中和我结缘、死活认定要我给她当妈的小丽红,惊恐中把我看作救命稻草不离左右,晚上睡觉都要拽着我的手。几个月来她脸上从来没有一丝笑容,在父亲的引逗下,她开心地笑了,笑得非常甜蜜,仿佛回到温暖的家。
父亲叫袁修兴,做地下工作时有过很多化名,但我只记住了一个:袁茂林。想起父亲18岁就担起了抗日村长的重任,后来离家参加了八路军南征北战,解放后先后在邢台市政府、河北省工业厅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革命事业出生入死、兢兢业业奋斗一生,“文革”中却被打成叛徒、特务、走资派,株连我们子女和亲人在政治上蒙受不白之冤,他心里头憋屈患上了食道癌,刚刚平反恢复职务就踏上黄泉路。父亲的去世使母亲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不久就偏瘫失语,不满60岁就撇下我们陪伴父亲去了。我越想越难过,泪水夺眶而出,落在父母的骨灰盒上……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48dabf0340fc4899a9519676b8e322ff~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Rvag9GvBD0HIPN97heVKp0%2F4oKI%3D

全家合影


清明那天,当哥哥捧着父亲的骨灰、弟弟捧着母亲的骨灰、我们姐妹及亲人紧随后从祖宅走向墓地时,眼前的情景让我们惊呆了:村里的乡亲们扶老携幼把家门口的街道围得水泄不通,都等着为父亲送行。
这时一位拄着拐棍,留着山羊胡子的老大爷走到哥哥跟前,用布满老茧凸着青筋的粗手,颤巍巍地抚摩着父亲的骨灰盒,老泪纵横地说:“金宝(父亲的乳名)!你总算是回来了。”我赶忙说:“谢谢大爷!谢谢乡亲们!”话音没落我就控制不住放声大哭起来,紧跟着亲人、乡亲们的哭声、念叨声合成一片,震撼着山林。送行的队伍缓缓地向前走,我们刚走过去,两侧的乡亲们合在一起跟在我们后边走,一直把父亲送到村口外老远,脚步停了,人还不散,一直望着我们上了山坡,拐了弯……
那一年清明,我们送父母回故乡了。故乡的山还是那么青,故乡的人还是那么亲。
昨天晚上我梦见了父母,他们笑着对我说:他们在家乡过得很自在,没烦恼,乡亲们对他们好着呢!
我笑了,醒来时竟然泪流满面……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76dc4f9efa8f46c29cea505ee107bd7f~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kZK84Tm8IGR8ZVBcV%2FtdRiaWATk%3D



袁志军|“父亲母亲的故事”之二:母亲的豫剧魂
【导读】“呵,母亲,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不是激流,不是瀑布,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舒婷的这句诗也许能够代表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面对多舛的命运,唯有豫剧能够安妥母亲的灵魂,鼓舞全家共克时艰,砥砺前行。也正因为从小受到母亲的言传身教,加之自己的不懈努力,作者对艺术的追求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我是在母亲的豫剧声伴随下度过童年的。
我刚过满月,母亲就抱着我去戏院“看”豫剧。当时母亲是邢台市一家工厂的财务科长,还是厂里业余剧团的“台柱”。由于母亲常到专业剧团去学唱,就和演员们混得烂熟,他们每次见母亲抱我来看戏,就把我们娘俩拽进后台,争着抱我。听母亲说,有回戏开演了,做道具用的娃娃找不到了,演员都慌了神,正巧母亲抱着两个月大的我去看戏,导演急中生智,就让演员把襁褓中的我抱上了台。大伙都围在台边为我们捏着把汗,母亲的心也跳到嗓子眼上了。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50bc24ace18b4998a8389c80379bb89b~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CxIB6plO76j62eDBmtCLco%2F41hI%3D

母亲与弟弟


没想到我第一次上台“亮相”就很“见彩”,不该哭时不哭,该哭时演员在我屁股上轻轻一拧我就“哇哇”大哭,而且哭得有腔有调儿,台下的老观众看见这回抱了个“活娃娃”上台,不停地为我们鼓掌。下得台来尽管我已把演员的“行头”尿得湿淋淋,但她还是紧紧地把我抱在怀里,眼含热泪对着我的小脸蛋亲了又亲,弄得我满脸都是油彩。常言道“救场如救火”,我救了一场戏,便一下子就成了豫剧团的“宝贝儿”,抱我的女演员还认我作了干女儿。
母亲叫王爱兰,1931年10月1日出生在河北省邢台市,解放初与父亲一起在恢复城市建设中相识相爱,她比父亲小13岁,一生养育了七个儿女。我虽是老三,但母亲最疼爱的却是我,这是因为我与母亲有着一段“共患难”的奇特经历。母亲不止一次地对我念叨过,曾任市工会主席的父亲受人诬陷,在“三反五反”中被打成贪赃枉法的“大老虎”,戴着手铐脚镣下了大狱,母亲抱着五个多月大的我也被看管起来。
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母亲懵了。起初,她只是不停地哭,哭得奶水都退了,我饿得张着大嘴“哇哇”地嚎,母亲绝望地搂着我,哭得更凶了。后来,母亲的眼泪都哭干了,她就哑着嗓子大声地唱起了豫剧,唱词老是歌剧《白毛女》中的那句“我不死,我要活……”一唱就是一整天,看管的人都说母亲疯了。半年后,父亲的问题澄清,我们母女才拖着半条命回到家里。可怜年迈的姥姥由于过度忧伤,突发脑溢血已去世多日了。母亲和父亲跪在姥姥灵前,顿足捶胸,哭得死去活来……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32145e3734d74c7aa2f59de7904d7282~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eM%2FQHTyFYDAGVPUEm8d8o5WiDCc%3D

我与母亲


从我记事起,就天天听母亲唱豫剧,她特别崇拜马莲风、常香玉,最喜欢唱《花木兰》和《穆桂英》。母亲个头不算高,但很是端庄大方,白净的脸上,一双大眼睛总是那样炯炯有神,她的嗓音很是豁亮,一点也不比专业演员差。她不仅爱唱,还爱说爱笑,爽爽快快地招人喜欢,不管走到哪儿都带去一片的笑声。
我最喜欢看母亲穿上“行头”化上妆的样子,举手投足,一板一眼的,真让我羡慕得不得了,就跟在母亲后面连比带划地学,学来学去就学上了瘾。后来,还学会了“吊嗓、起霸、走边”。母亲一高兴逢人就说:“这丫头兴许是块唱戏的料。”就萌生出想让我学豫剧的念头。记得六岁那年,母亲瞒着父亲带我去考戏校,一段清唱竟然通过了考试。可没学几天,我实在受不了“科班”的罪,哭天抹泪说什么也不去了。母亲冲我叹了半天气也没办法,我知道她很失望。
后来,父亲调到了省委,全家也搬到保定。父母收入虽不算低,但抚养七个子女,还要奉养姥爷,日子也并不宽余。但从不见母亲发愁,天天照样唱她的豫剧。每天下班人还没进门,唱腔就比她先飘进了家。进门后扎上围裙进厨房,一边做饭一边唱,仿佛她总也唱不够似的。尤其是三年困难时期,母亲缺乏营养双腿肿得指头一压一个坑。她常带着我和姐姐去郊区挖野菜,总是吃力地弯着腰,边挖边教我俩唱豫剧。我总也忘不了她那气喘吁吁唱豫剧的样子。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3bf850ca4af54486a8c5dc41a36e8a98~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prhyrifR23NvrdVx2m8CSd4UQ0k%3D

我与母亲和弟弟妹妹


保定没有豫剧团,可把母亲憋坏了,看不上戏,她有空就一个人在屋子里唱“折子”戏过瘾,一会儿唱花旦,一会儿唱青衣,一会儿又唱上了小生,真叫痴迷!有时外地豫剧团来演出,她不管跑多远路也要赶去看。父亲背着母亲省吃俭用,用积攒了半年的生活费,买回了一台熊猫牌收音机,把个母亲乐得直掉眼泪。从那以后,她下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来来回回地找豫剧听。那时的母亲格外精神,她说,人活一辈子就是活个精气神儿。
“文革”后,我就很少听母亲唱豫剧了,偶尔唱上一两句,也总是那么一种难言的苦涩。1968年2月我入伍后不久,父亲便被打成走资派下放农场劳动,母亲也被剥夺了工作权利,哥哥远在贵州,姐姐去了内蒙兵团,大妹待业,二妹下乡,弟弟、小妹年幼,一家人天各一方,东飘西散,母亲整日忧心忡忡,不住地叹气。从那时起,就再没有听到母亲唱豫剧了。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d3e6eacfc25b46d98f84fc773eb4d39b~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H4qG2AK4kctONKc393kZsMlWjM8%3D

母亲大姑与我们姐妹弟弟


父亲62岁那年患了癌症,不久就离开了我们。此时的母亲变得沉默了,沉默得有些可怕。她的头发似乎是突然白了,原本明亮的眼睛已没有了昔日的光泽,额头布满皱纹,像刀刻似的。她整日呆呆地发愣,有时竟不知去向,急得家人四处寻找,总是能在父亲存放骨灰的烈士陵园找到。她独自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嘴角蠕动着,但听不清她念叨的是什么,她一定是在对父亲诉说衷肠吧。
最令人担心的还是母亲的身体,她的血压越来越高,冠心病日益加重。于是我将母亲接到我当时所在的唐山驻军医院,经过几个月的治疗,病情有些好转,我就带她去了趟北戴河,想让母亲看看大海散散心。我和母亲坐在海边的礁石上,她静静地望着与天际相接的海平线,听着海鸥的鸣叫,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
我轻轻地对母亲说,妈妈,对着大海喊喊吧!喊喊心里就痛快了。母亲低下头,过了许久,她眼眶渐渐湿润了,嘴角不停地颤动着,那如同树皮一样的双手捂着脸轻轻地哽咽着,后来她哭了,一声高过一声,直到最后是放声恸哭。我紧紧搂住母亲抽动的双肩也哭了,我不想劝母亲,想让她痛痛快快地哭,把多年郁积在胸中的苦闷全都发泄出来。平静的大海仿佛也被我们的哭声感动,一股股浪花推起小山一样的巨浪扑上礁石,打湿了我们母女,脸上流淌的分不清泪水还是海水,听不出哭声还是涛声……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beb22ac3ab894eb6a474c0eeb4cb75a7~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FG%2F3XKYg%2BqjkU4nly4N3ucK6bTY%3D

我与母亲和女儿


1983年我到山西大同驻军医院学习,一天夜里梦见母亲开口唱豫剧了,唱着唱着就大声笑起来,忽然笑得岔气一下子憋死过去,我就哭喊着拼命摇晃母亲。梦醒后已是泪湿枕巾,我心里没着没落再也睡不着了,披衣坐起,为不影响她人,拧亮手电给姐姐写信询问母亲近况。信发出后不见回音,我又发出了第二封、第三封,仍杳无音讯。我再也沉不住气了,急忙请假赶回保定,方知母亲患脑血栓偏瘫失语昏迷着住进医院,发病时恰恰就是我做梦的那天夜里那个时辰。我哭着爬在病床前拼命呼唤“妈妈,妈妈……”可是,她已经认不出我了……
母亲卧床七年多,没有开口说一句话,但每天都哭,哭腔里都带着豫剧味儿。可有一天,她笑了,那是小妹打开收音机说“让妈听听豫剧吧”,当小香玉那“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们不如儿男……”的优美唱腔飘进耳际时母亲笑了,笑得是那样的开心,那样的舒畅,像是在演出后的谢幕,似乎周围是掌声一片。最终那迷离的眼睛流出了两行浑浊的泪水,一直流到耳边,母亲带着那最后的微笑和泪水,走了,永远的走了……那是1989年的一天,她还不到58岁。
母亲离开我们32年了,至今母亲身着戏装扮演花木兰的模样儿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耳边时常回响起母亲那哑着嗓子的豫剧唱腔“我不死,我要活……”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482d4e8b4a264863b79b62d201df4fd0~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fHHDh40Kxr0VWwEgOdZD%2FQbgQ6Y%3D

重走长征路,在“半条被子”雕塑前留影。


【作者简介】袁志军,原名袁淑梅, 1951年5月出生,受老八路父辈影响,1968年2月志愿当了一名女兵,并改名袁志军。先后在驻津某分部、255医院、254医院工作,历任打字员、卫生员、护士、医生、政治处干事、医务处助理员等职,曾荣立三等功,扛上校肩牌退休津城。自小喜爱文学,23岁发表处女作,坚持业余创作,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评论达70万余字,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后痴迷摄影,有300多幅摄影作品见报或被新媒体平台选用。作品多次参展,连续三届入围特伦伯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为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d0e98425d08f4290894501b6a90784dd~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J6bYq4COPy2stipdkwtJFeBqfmc%3D



赵晶旭:感恩,我的爸爸妈妈
【导读】中国人是最讲究血缘关系的。然而,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一家人赡养一位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的故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用无声的语言,向儿女传承了人间至美至善的品质。我们敬佩这样的父母,感谢这样的儿女!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父母又是孩子的雕塑师,孩子长大成人后的言行举止,处处都投射出父母的影子。
如今,妈妈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爸爸也已经故去一年多,可生身之恩、养育之恩,我却难以为报,只有在清明时节、祭日时分、中秋之夜、重阳敬老之时,在每一个和家人团聚的日子里,缅怀那些幸福快乐的过往。
记得爸妈健在的节假日里,我和哥哥、妹妹三家经常在爸妈跟前聚齐。看着儿孙绕膝、欢声笑语,爸妈就会露出满脸的笑容。我们也从中体会到什么是“天伦之乐”。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46d4ed280c3d432395019a979d93141c~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PBGHVxeYvV2rYM7WsTBDBIlXM1Q%3D

全家福


我的爸爸妈妈是彼此尊重、相依为命的两位老人。老两口是通州人,都是1931年出生,小学同学,青梅竹马。妈妈19岁由华北革命大学报名参加抗美援朝。1950年10月,在中南海怀仁堂参加由刘澜涛同志主持的欢送会,然后踏上去往朝鲜的列车,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妈妈与爸爸有过天各一方的相思眷恋,矢志不渝。爸爸于1949年1月报名考入北京新华书店,参与了新华书店建店的全过程。爸妈成家后也是相知相伴,风雨同舟,几十年里互勉互补,书写着人生朴实无华的篇章。
我的爸爸妈妈心胸开阔,勤于学习,在很多大事面前是非分明,眼光比我们做儿女的看得都远。我们庆幸守着父母就如同守着两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不是天下的儿女都有如此幸运噢!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015406e0076448a3bc1b97d67b0cc2a1~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isfdjPMSsT%2F43k%2FimmzkirJ%2BWCo%3D

爸爸妈妈佩戴奖章合影


我的爸爸妈妈是尊老爱幼的楷模。几十年来,他们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的奶奶——一位与爸爸没有血缘关系的远房表婶。爸爸不允许我们对奶奶有半点不敬。因奶奶一直坚持让爸妈将称呼改为“婶妈”,而不是直呼妈妈,所以当我和哥哥初懂些事后,就小心翼翼地问爸妈:“我们和奶奶的关系,是不是像《红灯记》里的李奶奶、李玉和、李铁梅那样的呀?”
爸妈给我们详细介绍了老人家在农村的孤苦无依。我的奶奶原名叫王王氏,北京解放初期,由驻村工作队的干部给重新取名为王玉芬。一个在旧社会受尽苦难的女人,才有了自己真正的名字。奶奶是个苦命的女人,因为在农村里,年轻就守寡的女人,又没有生育子女,是命运最为悲惨的,被人看不起,被公婆嫌弃,被叔伯和妯娌们欺负,像奴隶一般被人奴役,干最重的农活,吃剩菜剩饭,起早贪黑地忙碌着。但就是这样的生活磨难,也不能把女人那颗善良和爱心磨灭。
爸爸小时候也是个苦命人,很小的时候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在亲戚之间寻求帮助,遇到了一个年轻守寡的女人,就是我后来的奶奶——王玉芬。寄住在亲戚家的时候,爸爸还是个七八岁的孩子,晚上睡觉就跟着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远房表婶,两个苦命人互相取暖,互相慰籍,相依为命。爸爸说:那时年纪小,白天上学,到处疯玩儿,晚上睡觉时累得尿床,表婶也不嫌弃,挪个地方让他继续睡。


冬天夜里非常冷,他的脚都生了冻疮,表婶就把他的双脚抱在怀里暖着。爸爸得到老人家无微不至的照顾,仿佛严冬置身于阳光之下,那份温暖和感动深深的刻进心里,并立誓长大后成家立业就接老人到家里养老送终,颐养天年。爸爸妈妈成家后,有了哥哥,不会带孩子又要忙于工作,爸爸就和妈妈商量,想去通州把表婶接来,给老人养老送终,让老人有个温暖的家。妈妈双手赞成,说会把老人当成自己的母亲一样赡养。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718e21359f2f4b00ba7001f0cca3019f~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c0nlPPTRnLf3xYHiMlhccdJ1Zpg%3D

愉快的旅途


就是这样,我的奶奶在46岁的时候来到北京,走进爸爸妈妈当时只有八平米的小家,照顾哥哥。我和妹妹三个长大,也是跟奶奶更亲,放学回家都是先问“我奶奶呢”,而不是先问爸爸妈妈在不在家。
我的奶奶不识字,可手巧心灵,认真勤劳,把这个小家当成了自己的家。从奶奶踏进家门起,爸爸妈妈每个月的工资都交给奶奶来安排,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房租水电煤,看病的支出和人来客往,奶奶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每个月的工资收入拿回来,奶奶就把各项开支分成若干份,一个小卷儿,一个小卷儿都用线绑好,日常使用都很严格有续,到月底还可能有几块钱的结余。我们都很尊重奶奶,从来不会顶撞奶奶,在外人眼里,根本就不知道奶奶和我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们更为有这位好奶奶而骄傲!
我是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跟奶奶感情更深,当奶奶临终前跟我说:“孩子,我这后半辈子知足了。你告诉你爸妈,我走之前没有别的要求,只有一个心愿,让他们到床前叫我一声妈,我死也能合眼了。”
我流着眼泪把奶奶的话告诉了爸爸妈妈,全家人一起跪在奶奶床前,一声“妈妈”和着泪水将深深的爱和亲情刻在我们心里。这是何等高贵的、超越血缘的感情啊!奶奶去世时76岁,整整三十年奶奶在我们家里操劳了半辈子,带大我们兄妹三个,还把哥哥的儿子带到一岁多。真的是血浓于水,劳苦功高。每每想到这些我都会泪流满面。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94c32c4b889145f3aa3f1750d2f2e2ea~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6k6SOP%2B%2BhspHrP7Az6m%2BiaZS1nk%3D

爸爸妈妈开心的样子


我的爸爸妈妈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革”中,姥爷姥姥和舅舅一家受冲击,被遣送到偏远的通县农村,生活无着,经济来源断绝。因当时政治原因,其他子女都忙于划清界限,怕受牵连,避之唯恐不及。爸爸妈妈却敢于承担责任、迎难而上,从全家不多的生活费中拿出一半的钱,从“8·18”开始月月按时送到姥爷舅舅家中,直到姥姥姥爷去世。
我的爸爸妈妈是热情助人、充满爱心的人。在我印象中,在我们家里,长期吃住的亲戚,爸妈的朋友,朋友家的孩子等,一住就是四五个月,这样的人就有不下五位。不管是亲戚、同学、朋友谁有困难,不管当时自己家里经济条件有多差,上有老,下有小,一分钱要掰成两半花,只要有人需要帮助,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哪怕要全家人勒紧裤带,也在所不惜。
我的爸爸妈妈是敬业爱岗的榜样。他们很少有在家陪儿女的时间,每天都在不停地忙工作,他们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永不服输的精神,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也深深地印在我们兄妹的心里。首先爸妈教导我们要做到诚实守信,说到做到,对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对待,不能马马虎虎,做就应该做到最好。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143836398665492ab60491f59cb369a5~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J9oxxM38GP6kG%2FOd4HxnDXdPteQ%3D

我与爸爸妈妈的合影


爸妈在他们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是业务尖子,妈妈会双手同时打两把算盘,核对账目准确无误;爸爸在书本包装的技术比赛上,创造过第一名的成绩,并且把自己摸索创造的打包技法传给身边的同事和徒弟们。所以我们三兄妹不仅自己是这样做事,也同样教育孩子们严谨细致地学习,工作,交友,生活。


另外,爸妈教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公私不分。爸妈都在新华书店工作一辈子,却没有私自用过公家的一纸一笔。爸爸因工作需要,要骑那种能带书的自行车,可我们几个人都没有用工作自行车学过骑车。说起来可能是有点小题大作,但我们就是这样做的,这也是一种家风家训吧。
所以当我们参加工作后,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做得更好。这可以算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吧!
我想对爸爸妈妈说:“感谢二老生我养我,教育我成人,您二位的教诲让我受益终生。我为有幸做您二位的女儿而骄傲自豪!
祝愿爸爸妈妈在天堂里快乐永远!感恩您们在天边保佑庇护着我们!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be28aea06ae2464791a2b1a0eed9ad2b~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5BaDpW8J3O7%2Bf6m1pkH8b7cqa6I%3D

【作者简介】赵晶旭,笔名蓝色月光,现居北京。诗作、散文散见于平面媒体及网络平台。现为北京演讲与口才学会会员,北京50佳诵读研究会会员。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5ab6a4a9532e46ce8acb46d59fabf616~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WBsF4Vu2tyjqIlkrfSM0UAXz7dY%3D



编后感言:编完两位女士的文章,编者深受感动。按说退休后应该颐养天年了,但两位女士却选择了艰辛的写作之路,筚路蓝缕,上下求索,使退休生活呈现出别样的精彩。愿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汇聚在《长城风景线》这块芳草地,讴歌真善美,建功新时代;更愿散文专版成为战友们精神的宿营地、心灵的金牧场。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3b360303dce74f6eadb4d858a85079b9~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aNUR%2BeQQTfLZuP%2FueYuv43yqMNc%3D



️战友手机拍


两棵银杏树


刘 敏|图并文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cf6abc42cc7142748c4d5e088c0654fd~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6rE21NWuD9ZOmz56x%2FG64rE2Cyo%3D

两棵银杏树,静静地挺立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悬瓮山下。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2a09d89ee5ff47f5a0ba9e7b63edfda7~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IWHEVImL%2FfwqsC02Vg6LQDCy%2B6M%3D

四季流转中,人们似乎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甚至在秋日,人们关注的也是崛围山的栌叶红了没有;还有太原市的市树国槐,黄叶飘飞的时候也颇为壮观呢。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381e40009050476c9552e8f760aae208~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DBjznH7F26PRIS2r65P32yXjbIE%3D

自那一年秋日邂逅两棵银杏树以来,我的记忆深处便留下了暖色的底片,埋下了思念的种子。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60312a40fd444b95b39b7cbf663fe45d~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Y67AT9om1LlLftyy637YQRmgbyc%3D

在众多的树木中,银杏是经历世代的更迭和自然的洗礼穿越时光隧道坚定生长,故有“植物活化石”之称。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07132f76d4124e209792cc44a5b51770~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7xPMb8TgHQResxiZdRnj5HtPT90%3D

眼前的两棵银杏树,显然也经历过乱世的摧残和风雨的侵蚀,如今却享受到着和平的阳光。他们无与伦比的美丽值得你爬山涉水而来……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94b3e8a1af1d419b82fb4e571188626c~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jSIk%2B2wtKdqIZnb9UbsIGPy7KKE%3D

这正是:两棵银杏树,长在西山下;守望五百年,依然美如画。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edbfe1e83fc7458b976fa14980c54869~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3106087&x-signature=K%2FapiqV7D0MZ0Lsl2d7pfinTWQk%3D

刘 敏2021年10月30日摄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袁志军|父亲母亲的故事(两篇);赵晶旭|感恩,我的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