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hgtkq04vghxht 发表于 2022-7-9 20:42:25

历史上,庞中华有哪些故事?

庞中华先生,有名书法家、教育家,当代中国硬笔书法开拓者之一、硬笔书法“教父”、被誉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
开始的时候,我们文字只是记录语言,后来在书写过程中发现它是一门艺术了,这也是我们老祖宗的贡献,当然包括王羲之、颜真卿,他们把它变成了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又反过来陶冶我们。郭沫若讲,书法使人变得耐心、细致、有始有终,增进人的修养,而且培养了美感。自己觉得拿出一个笔在一张纸上画一个线条的时候,让你觉得变化无穷,自己看到每一个字它都能引起我的心跳那种感觉。这真是我们老祖宗,所以说是仓颉造字啊、鬼神都为之哭泣呀。感谢我们老祖宗发明了汉字、感谢我们的老祖宗创造了书法,让我们作为子孙后代来继承他们那份传统,还感到那么的开心。
那个时候他们大巴山好穷啊,方圆几十里就那么样一个小学。小学是在一个破庙里面,就他们的老师、他们那个袁老师他有一支钢笔,而且是旋盖式的、别在这个地方,穿的是四个口袋,那个时候叫干部服、解放服。哎呦,他们小孩子看到眼巴巴地看着、可馋了。“西人写出蟹行书,应用自如真不虚。中土而今成普及,一支常备袋中储。”这是诗人吴藕汀的一首描述钢笔的词。清末民初,随“西学东浙”之风,钢笔开始从西方传入中国,因为携带方便、书写流畅,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随身佩带一根钢笔几乎成了文化人的一种标志;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使用钢笔在中国已经非常普遍,但是在庞中华的家乡四川大巴山脚下的小山村里,钢笔依然是一种奢侈品。
用毛笔写字很不方便的,而且它那个笔头是软的,你写的时候、那掌握不好一会粗一会细,添墨添多了、添少了,写出来的字还没有它这个方便,哪有像钢笔那么方便,打开来就可以写,写出的字线条非常的清秀,就非常羡慕,但是只能看到、从来没摸过,想去摸一下都不行的。
那时候庞中华只有五岁、上小学一年级。拥有一支钢笔是他当时最大的梦想。怎么办呢,他在上山的时候、割草看到一根斑竹,大概有拇指这么粗、把它削尖,削成像笔尖那个样子,中间开一道缝,开一道缝、那蘸着墨水写字,写出来也是线条非常的清晰,哎呀、好兴奋,因为自己制造出来的。然后再砍一节比这个还粗一点的套在上面,做成一个笔帽,挂在那个汗褂上面。自己那时候穿我们那个汗褂,你知道有一个电影叫《小兵张嘎》吗,张嘎穿的那个样、没有衣领这样一个圆领衫,别在上面,骑在牛背上,那个时候快乐无比,觉得哎呀我有一支钢笔了。这支“竹钢笔”陪伴了庞中华好几年,直到八岁的时候,他才拥有了人生当中第一支真正的钢笔。那一年,他离开大巴山、被伯父接到重庆生活。大伯给自己买了一支笔,自己还记得当时是七毛,大概是七毛三还是七毛五分钱,那个时候、价值算是比较可以了。买了过后,自己记得第一天晚上自己就没睡着觉,把那个笔打开,自己好奇。自己小时候啊、喜欢好动,把那个笔自己每一个零件都给它拆下来了,那个笔帽、那时候笔帽叫挂子,是一个金属的,全属上面一个小螺帽跟它连在一块的,自己把螺帽旋转下来看,左看右看、那是怎么回事。
新钢笔让庞中华兴奋不已,他用这支笔在一个新本子上把此前写过的所有笔记愉快地又重新抄写了一遍,当他一笔一划地写下那些字的时候,也许他不会想到他会与钢笔结下一生的缘分。1965年,庞中华从重庆建材专科学校毕业,成为华北地质勘探队的一名队员。“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我们有火热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这个歌唱得豪情万丈的,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我们有火热般的热情,就是那个歌曲,那是那一代人的歌曲,叫《勘探队员之歌》。他们那时候很年轻,二十岁,唱那个歌的时候豪情满怀,当时他们不愿意留在大城市,自己当时是很害怕把我留在重庆,所以跟校长跟他们班主任打了几次报告,要把我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庞中华跟着地质勘探队走遍了河南、湖北、湖南的丛(崇)山峻岭,勘探工作忙碌而充实,但是每当夜幕降临,业余生活便变得非常的单调,庞中华决定用练毛笔字来驱赶寂寞,但是练着练着、他发现了一个问题。自己发现中国的毛笔书法两千多年了,从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苏、黄、米、蔡,出了好多书法家,好多作品、好多理论,好像这个地盘都没有我施展本领的地方了。比如我们再看看柳公权的字,你比如看他写的,他那个字、每一个字像,他拿毛笔写出的字像刀刻出来的一样,那个功夫是何等地深啊!那不是一年、两年,十年、八年能练出来的,我就算下工夫,我练了就写得跟他一样了,人家也不会承认我的。为什么,人家只会说,他写的柳体字写得还不错,是不是;要是独创的话,是很难的,凭着我青少年那么一个想法,所以必须另外走一条路,所以自己才开始决定拿钢笔来练字,因为自己觉得钢笔人人都在用,这么多人用它、但是没有人来研究它,没有人来把它当作一种书法一样的来进行研究。
在勘探队的日子里,庞中华开始钻研起了钢笔字,也慢慢地了解了一些关于钢笔书法的历史。1809年,钢笔诞生在英国,随后就成了西方主要的书写工具,西方各国对于钢笔的书写也非常重视。欧美国家一直很重视书写,而且他们还成立了笔迹学会,笔迹学会大概是1860年创立的,到现在多少年了,1860年、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笔迹学会是干什么的,就是根据你的书法、根据你的书写来判断你这个人的个性,非常准确的、准确极了、个人的个性。外国老板要用人的时候,他就根据、比如叫被聘用的人你给我写一篇东西,然后让笔迹学会的专家来评价,说这个人他适不适合在我这工作、他合不合群,他的个性怎么样,全部给你分析出来,厉害吧,就是字为心画。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硬笔书法的研究起步较晚。1935年,著名学者陈公哲出版了《一笔行书钢笔千字文》一书,这是中国第一本钢笔字帖,此后、也有几位学者曾经发表硬笔字帖。但是,关于硬笔书法的理论著述并不多,硬笔书法应该怎样写、怎样练呢,庞中华的想法是钢笔虽然是一种舶来品,但是既然用它来写中国字,那么也应该遵循中国书法的原则,继承中国书法的文化,所以他的硬笔书法研习就从临摹中国书法名家的作品开始。自己学了很多,开始临摹的颜真卿,后来开始学褚遂良、赵孟頫、王羲之、王献之,甚至于好的不知名的书法家的作品,自己觉得它好的、自己都把它吸取过来,因为这个写字自己认为一个就是点 划,一个就是解体。点 划就是零件,解体就是组合的方式,那个点 划的话,我完全可以模仿它,我模仿它的时候,我就是模仿它的骨,就是肉没有它那么丰厚的肉,但是骨架是它的骨架。用硬笔临摹软笔书法,掌握各个名家的风格、这只是硬笔书法研习的开始。庞中华说,要想形成一种书法风格,还要加入自己的特点。自己觉得我有刚的一面,但是有很多柔的那种东西。就像自己在做动作的时候,比如自己在很刚的时候、做这个动作的时候,线条划得是很挺的。这样自己在做这样动作的时候,它是一种非常柔美的东西。那么你在刚的时候,加上一点很妩媚的东西的话,把它扽出来、把它写下来。有些地方看起来又像是颜真卿的,又像是王羲之他们那种风格。几年研习下来,庞中华的硬笔书法逐渐形成风格,清新秀逸、刚柔并济,兼善各体又自成一家,渐渐地、他写的字开始受到了他身边人的喜爱。地质队经常叫自己去写黑板报,他们队长让他写一个什么报告,都要叫他去抄,他们那些地质报告都是他来抄,他们画的地质图上面写的字全是他来写。然后地质队每到一个地方,写两条标语往墙上一贴、也是自己来写。有时候就拿毛笔写大字,都是自己在那儿写,比如自己住在大别山里面、自己记得那个小学的老师就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练习的字拿去给他们小孩当字帖,那些小孩子们都抢、天天找自己要。要了过后有的小孩说,庞老师、有的叫庞叔,你给我的字,又谁谁给我拿走了,你再给我一张嘛,就是这个。还有一些人老说,要是能够拿机器印出来多好啊,每个人都可以有一本了。看到这么多人喜欢自己的钢笔字,庞中华产生了出书的念头。1968年,庞中华写了一本名叫《谈谈学写钢笔字》的书。从钢笔的选择,到执笔的方法,再到写字的规律和技巧,他把自己练习硬笔书法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写了下来。书写完之后,他迫不及待地想跟更多的人分享,于是把书稿寄给了很多出版社。但是结果却令他非常失望。每次收到他们铅字给自己印的退稿信,就像一重击拳把自己打倒在地上一样。自己花了好多的工夫给他们寄过去,你要用笔如果能够写上几个字的话,可能我也会感到一种亲切的感觉,它都是千篇一律的、就是那么几句话,庞中华同志,同志都是印出来的、庞中华三个字是拿笔写上去的,其它全是印的。来稿收到了,经研究不予采用,请自行处理吧,就是这样的字。那个叫人看了,对一个热血的青年来说,那真是感到给你泼一瓢冷水一样的,当时是那种心情。
十一年中屡遭退稿,让庞中华倍受打击,难道自己写的字有什么问题吗。1979年庞中华来到北京,他找到了著名学者文怀沙。自己觉得他是一个很有眼光的那么一个老前辈啊、文化界的那个人物,自己只希望他肯定两句话,就是不要像出版社给我写的那个请自行处理吧,你给我肯定两句话,说我这个东西有没有点价值,那自己就觉得自己已经很满意了。文怀沙看过书稿后的反应大大出乎庞中华的意料。老头非常兴奋,说庞中华、是你写的吗,自己说是我写的。老头说你怎么不出版呢,自己说我不知道出什么版,你看看那个退稿信。自己把那个退稿信给他看,老头一看把它就撕了,拄个拐杖,说我找我的老朋友江丰同志去,江丰当时是什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兼党组书记、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兼党组书记,四个头衔、是鲁迅的学生和战友、美术界的领军人物。江老一看,文老给他一叙述,然后他们两个、江老口述文老笔记,就给庞中华他写了序言,江老亲自送到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社一看说这本书非常好,一定很好,马上就决定出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上,庞中华有哪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