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f2reurcv6p3t 发表于 2022-6-29 05:32:18

打破六个学习谎言,优秀的学生都是这样做的

“认真预习、专心听讲、勤奋学习、理解记忆、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这是老师、家长经常反复叮嘱的学习法宝,但是,很多优秀学生之所以学习效率很高,是因为他们敢于打破这6个学习的“谎言”。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dfic-imagehandler/6f019970-5611-498e-a85a-f83d32a5b11a~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1815288&x-signature=Rfh6zu5Zkh1OLMarCmiGgGFnf8E%3D

粗略预习无实效 只听不想效率低

经常听学生对我抱怨:“老师天天要我们预习,为什么我预习了上课照样听不懂?”原来,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得到如何预习的有效指导,或者粗略地看一下课本,或者画画重点,这样的预习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用处。

优秀学生找到了整体预习、周预习与课前预习的规律。整体预习,即开学前将一学期或一学年的知识内容粗略看一遍,了解知识的整体框架,记录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周预习,即先看一遍下周要学习的知识,了解会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以便上课时对症下药;课前预习,梳理新课的知识点,认真“温故”,消灭“拦路虎”。

至于专心听讲,据我观察,很多优秀学生在课堂上只有5—15分钟时间在认真听讲。集体教学的课堂上,老师主要讲多数学生尚未掌握的内容,成绩好的学生就会觉得无聊。况且,永远跟着老师节奏走的被动学习方式,往往导致学生成绩老在中游徘徊。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初中认真听讲了3年,结果没考上目标高中。后来他改变了学习方法,带着问题听讲,考进了年级前10名。

要求专心听讲,是把学生的大脑当成留声机,而不是会思维的工具。正确的听讲方式应该是边听讲、边思考。比如老师讲某个概念时,一要思考以前学过的知识中相关的内容,找到共同点和联系;二要思考这个概念的关键词是什么,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三要思考这个概念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可以应用来解决哪些问题。老师讲习题时,学生要思考这个题目还有没有其他解决方案,比较老师讲的解决方案与自己思考的方案的差异,这个题目可不可以变成其他题目来。这样带着问题听讲,上课效率一定高。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dfic-imagehandler/332247c9-4154-49e1-b592-bc7793c2ad0e~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1815288&x-signature=umlqC5WkxpfoO%2FTVdGh6gC58JQg%3D

勤奋未必成绩好 理解未必记得牢

有的学生学习时间和效果完全不成正比,陷入了越努力越差劲、越没信心、越不想学的死循环。如果搞不清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一味强调勤奋学习,往往事与愿违。

有个二年级的男孩,怎么努力学习都考不到满分。与孩子交流后,我发现不是孩子不够勤奋、不够专心,而是因为性格急躁、不细心,导致错误率较高。于是,我建议家长让孩子自己选择:若保证正确率,可以取消额外布置的作业;若正确率不高,则适当给予处罚。孩子当然会选择仔细完成作业,结果不到一个月成绩就提高了。很多男孩成绩不好,不是不努力,而是因为过于急躁。如果老师或家长为了帮助他们学习进步,布置过多的作业,孩子会更急躁,错误率更高。

有个初二的孩子,考试成绩总是在60分徘徊。我跟孩子一起分析试卷,从失误、错误、不会做这3个方面总结丢分原因,结果发现失误丢了10分、错误丢了15分、不会做丢了15分。我告诉他:“咱们把失误丢的分捡回来,再通过题目变化把错误丢的分抓回来,就85分了,就离优秀学生不远了,不用勤奋学习就能提高学习成绩。”孩子一听就开始有了自信,后来考试成绩提高到了70多分。

有个学生翻开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问我:“老师,您能理解这篇文章吗?您理解的话可否把这篇文章背出来?”这个学生想说的是,理解未必记得住。当然,理解确实有助于记忆,但只是短暂记忆,更有效的应该是结构记忆。比如学习一个概念、一个知识点时,首先要找到其中的关键词,思考如何用关键词表达和解释出来。课本的概念讲究逻辑、科学、严谨,但往往很难记忆。实践证明,让学生找出关键词、整理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结构图,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逻辑化和综合化,远比杂乱无章的记忆效果要好。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dfic-imagehandler/6a4998fe-b3b8-4844-a3b9-9f86a6085e92~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1815288&x-signature=wIa8V9MXwFaOD5v%2FmSNtBv6suZA%3D

熟能生巧有误区 举一反三成空谈

因为不少家长笃信熟能生巧,尽管学校强调要减负,但题海战术仍大行其道,学生负担越来越重。有个每天晚上10点准时睡觉的优秀学生,说自己平时是用“脑袋做作业”,拿到题先看会不会做,会做就空过看下一道题。因此他做的题很少,但每一类型的题都思考得很透彻。这个少做题、精做题的学生告诉我,“熟能生巧”的说法是有问题的。

我的孩子进入高一后,数学成绩曾倒数第一,原因就是作业过多,孩子难以完成,保证不了休息。后来,我为孩子主动减负:做一三五题,抄二四六题,要求“认真抄,抄明白”。半学期后,孩子的成绩变为中游。看来,碰到布置作业过多的老师时,家长不妨引导孩子认真抄作业,实践证明能抄出时间、抄出健康、抄出信心、抄出方法、抄出智慧来,当然也会抄出好成绩。

因此,作业并非越多越好。老师应从每个类型的题目中精选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避免过量的机械重复练习;学生应在保证练习的速度和效度的前提下,学会用“脑袋”做题——想解题思路,而不是用“手”做题——每道题都计算出结果来。做题过程中,可尝试建立方法结构图,使解题方法更加系统,比多刷题的效果更好。

举一反三,虽然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但课堂教学要求容量、进度、密度,课后又有大量习题需要学生完成,绝大多数学生难以做到。

做到举一反三,必须减少作业,做作业时还要做到5个“不”:不认真回忆课堂内容前不动笔做作业,没有形成完整解题方案前不动笔做作业,作业过程中不允许翻阅课本或教科书,做完一题后没有总结解题规律不做下一题,不把做完的题变成5个以上类型不做下一题。

做到举一反三,意味着要学会一题多变,甚至自己模拟编题。变的规律不外乎4个:变要素,变情境,变结构,变结果。文科习题改编一是情境变化,二是因果对调,三是要素增减,四是分解合成。理科习题改编还要增加3条:变换数字、数图互换、数变字母。当学生真正会改题编题时,成绩一定差不了。




作者:房超平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24日第9版 版名:家教周刊

dg2yoev24g 发表于 2022-6-29 05:33:08

当年上高中我把英语书背的滚瓜烂熟,结果百考百中,班上绝对第一。第一个交卷,第一名非我莫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打破六个学习谎言,优秀的学生都是这样做的